马治民
【关键词】 语文教学;探究性;兴趣;方
法;空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0—0054—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实现学生自动参与、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1.激励、表扬学生积极质疑。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才能调动自觉探究的积极性。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在学生的质疑中适时激励、表扬,让学生从质疑中感受到成功,并从质疑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可以树立起学生质疑的信心。
2.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学校应备齐实验室、图书室、网络系统等,并对学生自由开放。家长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阶段的特征,准备必要的图书、学习工具、资讯工具、实验材料等,以满足学生课外学习的需要。教师和家长要让学生利用社会已有的条件,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等现有资源,获取有关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展示探究成果,激发学生不断进取。小学生有一种乐于展示成功的需要。因此,教师除了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上及时汇报探究成果外,还应鼓励学生将一些专题性的或有独到见解的探究成果写成论文,以作品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既有利于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围。
二、教给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
1.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师的教学如果围绕学生的问题来展开,定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都应鼓励学生在自读中发现问题,将问题画上记号或写出来以便提出。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教师就应教给其发现问题的方法。
2.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明确探究的目标,也是实现小组共同探究、合作交流的必要条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教育学生“勤学好问”、“不懂就问”、“不耻下问”,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应大力提倡,使学生由不问、羞于问到敢问,并最终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3.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教材特点,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可以采取个人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参观等实践活动来完成。个人独立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有利于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探究方法;集体学习可以发挥大家的智慧,实现知识互补。这样能形成一个个人与集体、课内与课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全方位的互动互补的信息网,有利于使探究的问题得到解决。
三、拓展空间,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实效性
语文是开放的,容易与社会生活发生联系,语文也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拓宽空间,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如,在教学《捞铁牛》时,教师应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一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为全面深刻理解课文提供帮助。探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甚至终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即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养成探究的习惯,遇事要寻根问底,遇到问题要弄个水落石出。探究性学习既适用于阅读教学,也适用于作文教学。如学生写一些参观、访问类记实文章,都要深入实地观察、考察、调查和研究,通过全面透彻地了解实物的本质属性,写出真实可信的文章。除此之外,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写实验报告、写制作过程等,都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