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摘 要】
课改后的高中诗歌教学已经呈现出全新的气象,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启发他们创造性地解读诗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诗歌教学规律,针对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摸索出一套以诵读为基础,以理解、分析为方法,以感悟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诗歌鉴赏 诵读 唐诗宋词
新编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以唐诗和宋词鉴赏为主要内容,选取了十二个专题的65首诗歌。在高中诗歌教学中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进行了探索式教学的尝试。学生反映良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读诗学诗的兴趣。
一、指导学生“诵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
诗歌,以其语言优美,节奏感强而见长。教读诗歌,首先从诵读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诵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本册《唐诗宋词选读》中前六个专题均为唐代诗歌,唐诗大多讲求押韵,刚健飞动,这类诗歌需要指导学生披情入诗,读出感情,读出作者的意图。比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通过反复朗读,就能体味诗中抒情主人公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体味到整体回环往复和谐共生的节奏和韵律。如王勃《滕王阁》,在朗读中,就能发现作者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能看到作者对人世变换、物换星移的慨叹。第七到第十二专题为五代词和宋词,这些词句式不同,读起来节奏不同,要随句子意思而定节拍,一些词还十分讲求平仄,读起来更有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
二、在“诵读”的同时,理解基本意思
阅读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容,无外乎就是叙述、描写、抒情和表达一定的观点。阅读诗歌照样要从理解内容入手。
《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属于送别诗,诗中叙述了送别的情节,刻画了一位依依不舍的诗人形象。《扬州慢》通过对比等手法,描绘了一幅战后扬州萧索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的“黍离之悲”。 古代诗歌中,有借景抒情的田园派诗歌,也有谈论时事、慨叹人生的杂诗。如此种种,都是诗歌内容的具体体现。
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样离不开“读”的环节。文字浅显的句子,一读即懂;有些诗句,特別一些意蕴较深的句子,需要借助注释和教师的讲解才能理解。古诗词中的许多语辞,都有一个较早的出处,并由此规定了其基本的涵义,形成了特定的意象。金克木先生认为:“用典故成语乃是古代诗文的通例。春秋战国之文引典是《诗》《书》和传说,以前的积累不多,本身即成典故。汉代起用典渐多。魏晋六朝便大量运用这一积累。以后的作品,若不熟悉典故成语,很难读出滋味,甚至难懂其意。望文生义往往出错。”如辛弃疾词多用典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典故有四处之多,只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出该词雄浑悲愤的情感。
三、围绕单元要点,分析本课内容
语文课的学习有其特定的目的和任务。诗歌教学,也同样要纳入高中整体教学的大框架中,切忌随心所欲。本册《唐诗宋词选读》,是整个高中部分“文学作品鉴赏”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本册诗歌教学必须放在这个大框架中,按照单元教学要点和教学目的学习每一篇课文。从此出发,诗歌的教学,就必须紧扣中心、控制课时,设计教法、确定阅读的角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比如第一模块教学重点是对初唐诗歌刚健飞动的风格有所体会,以及感悟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那么,整个专题的教学,就必须紧紧围绕这两个中心来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分析诗歌中每个“意象”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总结出诗歌的意境和语言风格,在教授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一课时,可以通过与徐陵《长相思》相比较,就会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诗同为送别之作,但徐诗中多为抒发离情别绪的哀伤之语,陈诗没有长吁短叹,却境界深沉,情感深挚。从中可以看出,初唐诗歌已经一扫齐梁绮靡的诗风,学生也会更好的理解“风神初振”的含义。
四、归纳诗歌特点,感悟读诗方法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读写听说活动,奠定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读懂待歌和学习写作诗歌,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文学鉴赏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大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诗歌教学不应该与具他内容的教学,如小说、戏剧阅读,写作教学等割裂开来,如果能够在其他教学内容中印证和迁移运用诗词阅读中所得到的知识和能力,将会更加有助于提升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通过这本册十二个专题的学习与鉴赏,学生基本能够综合把握各种诗歌的特点,懂得了读诗和写诗的一些方法,尝到了乐趣。在教读本册选修课程的过程中,我布置了三次诗歌写作任务:一次写现代新诗、一次做古体诗、一次填词。学生的写作兴趣非常浓,有的同学写了不止一篇。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且撰写了体现研究成果的小论文。结果大多数同学都很感兴趣,互相讨论,甚至对一些问题进行争论,写得很具体、很实在。比如,《李白、杜甫诗歌风格比较》《古体诗的节奏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陶渊明弃官归家的思想根源分析》等小论文角度都很新颖,有独立见解。
在古典诗词的阅读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远比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指闻一多的学生季镇淮教授回忆,闻先生给他们讲授“楚辞”,喜欢选择在黄昏时分授课。随着最后一锦晚霞的消逝,口含烟斗,腋夹布包的闻一多笑容可掬地来到教室。落座后,闻先生便高声吟诵一段源于《世说新语》的开场白:“痛饮酒,读楚辞,方可以为名士……”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后,授课才正式开始。这种方法看似奇特,其实是在创设情境,使学生心灵处于感受诗境的最佳触发点,正是切中诗歌教学的关键之处,与今天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周啸天.古典诗词鉴赏方法【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吴积雷.高中诗歌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