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梅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0-02
《数学课堂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孔子也说过“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阐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合作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的同时,学会合作、体验合作、形成正确价值观。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中,种种看似热闹,实则华而不实的“合作学习”屡见不鲜。现就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师转变观念是合作的根本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其本质是对人的关注,而非是对知识的关注。众所周知,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具有四大优势,即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解决书本问题能力强,勤奋刻苦。相对而言,学生实践能力、创造性情感体验与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比较薄弱。所以我们不能抱着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想,实施单向的给予或所谓垂直合作。在学习目标的把握上,更需要实现关注知识到关注人的转化。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科学有效的方法是合作的前提
合作学习的关键在分组。专家研究表明:1.合作小组的成员以4—6人为宜。2.组员搭配可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为了体现竞争的公平性,每个组的总体实力应该尽量保持一致。3.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要明晰,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如小组长怎样进行组内分工、怎样综合多数人的意见、怎样督促合作顺利进行?又如每个组员如何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意见、如何倾听他人发言、如何修正别人意见、如何采纳他人见解……这样,才能确保每个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也才能将新课程提倡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成为现实。
三、学生积极的参与是合作的基础
交流汇报是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要环节,是学生形成正确认知、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而这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枝独秀”。合作学习是要让全体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得到发展,弱势学生绝不能成为我们的忽略对象,而应受到特别关注。要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全体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才能使合作学习具有生命力。
例如: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先出示题目“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7和21、9和11、63和21、8和5,仔细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通过求这四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并形成共识,学生们归纳出:7和21、63和21,这两组数之间是倍数关系,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较小的数的最小公倍數。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乘积。如:8和5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0。这时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结论,鼓励他们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好方法。每个小组成员不仅举例验证,而且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教师欣喜的肯定让同学们产生了自豪感,在课堂中不愿讲话的同学也变得活跃起来。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四、充足的时间是合作的保障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受到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数学课上,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凡是能让学生探讨的问题,教师都应大胆让他们自主探究,发展能力。让学生有时间在恰当的情境中实践、思考、讨沦、交流,感悟。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时,我先出示课件: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为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给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填表描图。之后课件出示了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明确了要解答的问题之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用什么方法整理出各种机动车辆在10分钟经过的辆数?”因为学生提炼整理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老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时,答案不一,每个小组还各抒己见,把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都说出来了。当我问“哪一种方法最合理”时,同学们一致确定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整理,合理有效。 既然数车辆能用画“正”字的方法,那么统计其它方面的数据时也能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
五、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合作的推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早就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只有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针对性地给予肯定,不仅对合作的结果,还要对合作过程中的方法、态度与精神、情感等,都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激活合作的热情。一句赞美的话语、一朵小小的花朵,对于我们来说不以为然,但对于幼小的心灵来说,却是推动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竭力挖掘小组合作学习的潜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教师要时刻变换自己的身份,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真正的从形式走向实质,提高学习效率,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