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同传初学者的漏译分析

2015-06-26 11:38:11王娉婷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源语演讲者译员

庞 焱 王娉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中日同传初学者的漏译分析

庞 焱 王娉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漏译是影响口译质量的一种常见传译错误,也是困扰同传初学者的一个难题。在相关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运用观察法,针对中日同传课堂上的口译语料,从漏译比例、漏译位置和漏译性质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对于中日同传初学者来说,除背景知识不足、外语基础较弱之外,源语语速快、信息密度大也是主要漏译原因。

中日同传;漏译性质;课堂语料;实证分析1

评价口译质量时,译语是否忠实于源语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问题。传统的笔译研究者提出了“对等”概念来描述源语与译语的关系,而口译的研究者也非常重视译语的准确、完整和忠实。同声传译由于其特殊的即时性特征,传译的难度更大,完整准确的口译变得更加困难。口译错误使译语信息不能正确表达源语,常见的口译错误有省略、增添与其他错误等。“省略”,要区别于作为口译策略的省略,此处指不恰当的省略,在先行研究中也称为“信息遗漏”或“漏译”。

Dillinger. M(1994:155-190)的研究证明,漏译在同声传译中非常普遍,无论是专业的资深译员还是精通双语者,都无法做到百分百的准确口译,学生译员则漏译更多。Barik. H. C(1994:121-136)的实验发现口译表现较好的专家和通过专业考试的学生译员,平均漏译原文的5-10%左右的信息,口译表现较差的译员则多达20-25%。由此可见,不论是口译专家还是学生译员都会有漏译,但学生译员的漏译往往更严重。学生译员们都期望通过不断学习和训练口译技能,减少漏译,从而提高口译质量。研究分析学生在口译时漏译数量和漏译倾向的特点,对学生的口译表现进行针对性分析并且将学生口译学习中的难点明晰化,或许对寻求更有效的口译训练方法有一定借鉴。

一、文献综述

译语与源语的内容有差别,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译者可能会省略演讲者说的部分信息(漏译);译者可能在演讲者说话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内容(增译);或者译者改变演讲者说话的内容,导致译语与源语在意思上出现差异(错译)(Barik. H. C,1994:121-136)。其中“增译”往往是为了增强传译的效果或厘清语篇的逻辑关系,一般不算作是传译中的错误。在同声传译实践中,漏译和错译是不可能避免的,Dillinger. M(1994:155-190)和Barik. H. C(1994:121-136)都通过实验证明了漏译错误的比例。

Barik. H. C(1975:272-297)将漏译分为四种,即跳过漏译、理解漏译、滞后漏译和混合漏译。Kopczynski认为漏译象征表现上的错误和能力上的错误,表现错误可能是记忆力中断,口译员来不及翻译或感到疲劳等等(转自Napier. J,2004:123)。

在同声传译中与漏译非常类似的一种现象就是省略,不过“漏译”是口译中的失误,而“省略”则是提高传译质量的策略。张维为(1999:57)曾说过,出于语言本身特性的需要,比如由于汉语与英语的习惯差异较大,有些英语表达如果机械地进行翻译,会使汉语表达不自然、甚至影响听众对意思的理解,这时适当省略一些可有可无或者有违汉语习惯的词汇或者短语可以在不扭曲原意的基础上更好地达意。Winston的研究结果显示,原文有些部分在译文里显得冗余,因此译员刻意省略这些部分,Winston也表示,即使在译入语中能找得到对应的字词,译员仍能够借着省略的策略,提升自己输出译文的效率(转自Napier. J,2004:124)。

从先行研究可以看出,在译员的主动选择下,省略原文信息也有可能不会影响口译质量,甚至有可能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原文。为了明确研究范围,区别开作为策略的“省略”和作为口译失误的“漏译”,本研究中的“漏译”,只关注那些明显的信息遗漏,会对源语的传递、听众对源语的理解造成障碍的漏译;而那些不影响信息传递的遗漏,源语冗余部分的遗漏,则不纳入本研究的研究范围。

二、研究方法

(一)语料描述

本研究使用的语料是由我国台湾地区的辅仁大学跨文化研究所①研究生二年级的中日同声传译课课堂口译录音转写而成。笔者在赴台湾地区的辅仁大学跨文化研究所学习期间,旁听了该研究所研究生二年级的中日同声传译课程,在授课老师的帮助下,获取了课堂口译录音,并将其转写为语料,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笔者收集两名学生的六次口译录音,转写成文字,利用Excel软件进行语料的标记、统计和分析。该两名学生均为中文母语者,且在研究生一年级口译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秀成绩,得以选修二年级的同声传译课。虽然这两名学生使用的台湾话在表达以及用词上与标准普通话相比有个别差异,但本文的研究课题在于同传中的漏译,而不是词义的表述,因此表述的差异在本研究中忽略不计。

该中日同声传译课中,有带稿同传的训练也有无稿同传的训练。由于带稿同传和无稿同传在口译形式、技巧策略、口译准备方法等方面明显不同,本研究将研究范围缩小在无稿同传上,只选用无稿时的口译材料作为研究语料。语料的构成与长度、字数等特征,汇总如表1汉译日语料特征,学生译员分别以A、B代称。四篇源语的讲话形式主要是名人演讲。整体来看内容都比较贴近生活,基本上是在学生译员了解的范围内,没有特别专业化的或超出学生译员知识范围的主题。

表1 汉译日语料特征

笔者还对语料的语速进行了统计和分类。邓敏君证明了不同的讲话形态(有稿演讲或无稿演讲)或者说信息量的大小、密度对于漏译的多少、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影响。故本文在考察初学者的漏译情况时也将语速、信息量等影响因素考虑在内②。各源语语速情况分别为:“翻译学研究所介绍”语速为156字/分钟,语速较缓慢;“王品董事长戴胜益演讲”语速为366字/分钟,语速较快;“黑幼龙的座右铭”语速为220字/分钟、“严长寿演讲”语速为243字/分钟,语速较和缓。

(二)漏译的分析原则

本研究在分析漏译时,首先对照源语与译语,找出差异,再将译语中欠缺的信息在源语中标记出来。在考量哪些是译语中欠缺的信息时,以源语信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基准。也就是说如果译者没有译出的语句,如原本就是可以省略不译的内容,就不作为漏译处理。因此总结为以下四种情况不作为漏译处理。

1.源语演讲者的习惯用语、冗词、口误。源于演讲者的习惯用语、冗词往往没有实际意义,与主题的关联度也很低,以及口误,都是没有必要译出的部分。

2.中日语言习惯的差异。由于中日语言习惯差异,源语中的有些内容没有必要在译语中显示。如是日语中表达说话者的自谦语气、使讲话更委婉的表达方式,中文译语的听众并不习惯这种表达,不翻译出来也不会影响源语语意的理解和信息的传达。还有是日语中典型的结构,起到语法和语气缓和的作用,也是可以省略不译的。3.前后照应的省略。口语演讲时或谈话时,为了使听众更容易理解,讲话者往往会提及前后文,使前后照应。在同声传译时,这些提示前后照应的语句,在不影响信息完整性的前提下,可以省略不译,如表示“如刚才所说”,可以不作为漏译处理。

4.信息的压缩、简化、误译。源语的信息在被译出时,意义的压缩或简化在此都不视为漏译。因为压缩或简化是口译时的信息处理方式,并不意味着信息的遗漏。而误译都是信息处理的失误或失当②,且误译属于另外一种口译失误,影响因素恐怕比漏译更加复杂,在此不做分析。

三、汉译日漏译分析

(一)漏译比例

初学者在同声传译整篇讲话时漏译所占的比例,以漏译次数和漏译的字数来计算。标记漏译次数时,有必要被译出但没有被译出的部分(不论漏译内容长短)出现一次,即按照漏译一次计算。A译者的漏译比例如表2 A译者汉译日漏译次数和字数。B译者的漏译比例如表3 B译者汉译日漏译次数和字数。

表2 A译者汉译日漏译次数和字数

表3 B译者汉译日漏译次数和字数

观察以上两组表格的数据可以发现:两名译者的三次口译中,漏译比例最大的都是“翻译学研究所介绍”这一主题源语。不可思议的是,这一篇演讲的语速最慢,并且演讲内容也是学生译员较为熟悉的,但是漏译比例却最高,值得推敲。反观“翻译学研究所介绍”与其他主题演讲的不同点,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特征:“翻译学研究所介绍”是事先写好的演讲稿,再请教学助理录音,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录音,由学生进行同声传译,而与之相比,其他的主题演讲材料都是将实际演讲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由学生同声传译,并且源语演讲者都是脱稿演讲的。概括来说,大概有两点不同:前者只有音频,看不到演讲者的视频,后者不仅有音频还可以看到演讲者的视频;前者是事先写好的演讲稿,书面化程度偏高,而后者多为即席发挥,冗余和重复比较多,口语化程度偏高。当冗余和重复比较多时,演讲的实际内容含量相对降低,需要译者分配的注意力相对较少,即使语速比较快,也不容易遗漏重要信息;而当冗余和重复较少时,演讲内容的信息密度则相对提高,需要译者分配的注意力就相对较多,就算语速较慢也难以做到不遗漏或是漏译少。

(二)漏译位置

庞焱(2013:49)论证了以句子为信息单位进行日中同传研究的可行性。由于中日句法结构的不同,在同声传译的实践中,译员大多数情况下往往必须要等到句子结构结束,才能领悟发言人的言语之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的重新整理和组织。再加上时间上的压力,译文的产出过程面临诸多困难。本研究中对漏译位置的标记分为四种:句首、句中、句尾和整句。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句首、句中和句尾三种标记仅表示在一个句子中的相对位置,不具有绝对性,并且标记时没有考虑句子的长短,统计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不具有绝对性。A、B译者的统计结果分别如图1和图2。

图1 A译者汉译日漏译位置统计

图2 译者汉译日漏译位置统计

从以上统计结果来看,A译者的漏译绝大部分发生在句中,句首和句尾的漏译较少。B译者的漏译比例高于A译者,在漏译比例达到46.67%的、漏译比较严重的“翻译学研究所介绍”这一篇讲话的口译中,有约60%的漏译发生在句中,也就是说,译者能翻译出了句首或句尾的部分语句,而句中的大部分被漏译了,返回语料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如表4。学生译员B仅译出了句尾的部分,而当下一句开始时又没有听到或没有理解或没有来得及译出句首的部分,又直接跳过只翻译了句尾的内容。

表4 B译者漏译位置实例

(三)漏译的性质

Barik. H. C(1975)将漏译分为四种:跳过漏译、理解漏译、滞后漏译和混合漏译。借鉴的分类方法,笔者在标记漏译时从漏译的严重程度上区分同传中的漏译:轻微漏译和严重漏译。然后再以严重漏译为重点进行深入分析。轻微漏译即相当于“跳过漏译”实际上就是指那些轻微的省略性漏译,比如跳过某些字词和不重要成分。上述分类法中的后三种,可以认为是“严重漏译”,因为通常来说,由于没有理解源语信息或滞后于演讲者而产生的漏译,都会导致重要信息的遗漏。为了进一步考察学生译员们的严重漏译的情况,笔者将严重漏译再分为词组、子句、整句三种形式,并分小节讨论其漏译性质。笔者统计A、B译者的漏译中“轻微漏译”和“严重漏译”各自所占的比重,按漏译次数统计,汇总如表5和表6。

1.词组漏译

A、B两位学生译员的“严重漏译”中,分别有5处和11处词组漏译。这些看似短小的单词、词组包含着重要的信息,一旦被漏译便影响到了听众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通过观察语料笔者将严重的词组漏译归为如下三类:

(1)并列成分

并列成分较多时,译者的记忆负担会较重,漏译的危险性较大。如例1的句式结构比较复杂,“对于……”的状语较长并包含了并列成分,主语短小且靠后,以致口译员没有很好地把握句子结构,只翻译出了“学会创立”这一层信息。这个句子不仅有词组的漏译也有“本所都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与任务。”这一子句的漏译。

例1 此外,对于台湾口译教学理念及方法、

台湾翻译学学会的创立等,本所都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与任务。(B译者:そして台湾翻訳学会の設立もしました。)

表5 A译者汉译日漏译性质统计

(2)修饰成分

太长或太复杂的修饰成分也是常被漏译的内容之一。例2中并列的修饰成分很多,仅定语就长达27字,所以A、B两名译者在口译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漏译。

例2 培养具跨领域、跨文化研究视野及研究能力、与跨语言沟通能力的人才。(A译者:多文化、あらゆる視野を持つ学生を…の育成を目標としています。)(B译者:研究する視野を持ってもらいます。そのような人材を育成することを目標としています。)

表6 B译者汉译日漏译性质统计

(3)其他

除并列和修饰成分容易被漏译外,也有其他的情况,如例3中的“无底洞”,该句源语的演讲者语速较快,当译员听到“无底洞”这个词时,没有及时译出,造成了听众的困惑。此处漏译的原因,A译者的笔记上写到“想不出单词”,B译者则说“跟不上,不知道怎么翻”。

例3 去过品田山你们就知道,你四点多到那里五点多你看下去无底洞。(A译者:四時、五時前くらいは、そこで見たら。)(B译者:着いたのは、約5時頃でした。)

2.子句漏译

笔者将复句中的从句和单句中包含谓语、宾语的子句的漏译标记为子句漏译。根据子句的语法性质进行分类,如下分为并列子句、因果复句中的单句、状语和宾语三种情况分析学生译员的子句漏译。

(1)并列子句

例4 本所在声誉卓著的外语教学基础上,发展口笔译学科研究及人才培育,对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之口译师资提供了具体的贡献。(B译者:外国語の研究が…素晴らしくて…先生、教師の育成にも貢献をしています。)

该句中遗漏了“发展口笔译学科研究及人才培育”这一子句“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台湾地区”这一修饰语。该句虽不长,但主语“本所”二字之后有很长的述语,且并列出现,造成了口译时的困难。

(2)因果复句中的单句

在本研究的口译语料中,笔者观察到较多因果复句中的漏译,或是漏译了原因,或是漏译了结果。如果增加语料数量,或许能够观察到更多复句的漏译特征。口语中的因果复句,并不一定原因在前还是结果在前,都会随着演讲者的思维而改变,逻辑性的强弱也没有定数,所以译者的推测也不一定准确。

例5 因为任何判断都会随着一时情绪性的那种挫折,或者兴奋,而把他往前走或者往后退,那个都是不正确的。(B译者:それは、正しくないことです。)

例6 他说你必须到那个招牌,那个招牌譬如说大霸尖山,在此登顶,什么不能上去怎样,你必须照那个才有效,所以我这次四天只为了照那一张相就回来了。(A译者:結局その委員会の人は、下から取った写真はだめです。全部下から見ると全部の山は同じようなことしか見えません。最上までいかないとその認証はくれないです。)

例6的源语的逻辑比较有跳跃性,对译者来说很难迅速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句尾的“所以我这次四天只为了照那一张相就回来了”,虽然与前文是因果关系,但仍然难以被迅速理解。

(3)状语和宾语

状语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语进行修饰或限制。如下两个例句中,例句7漏译了表示动作方式的状语成分。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宾语由名词、代词、不定式或相当于名词的词、短语、句子来担任。例8漏译了宾语成分,造成了信息的缺失。

例7 而是因为我觉得,我还同样的可以利用我自己的公司,利用我自己的资源,能够为社会做一点事情。(B译者:この社会のために何かしようと思い出しました。)

例8 结果回家以后看了资料才知道说,那么我

们撤退的那个地点,距下去又上来总共三百公尺而已,就到品田山山顶。(B译者:そして帰ったら、資料を見てたら、私たち、が、帰ろうと決めた時は。)

3.整句漏译

(1)感叹句

感叹句,顾名思义就是表示感叹的句子,往往不是演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有时甚至会被当作冗词而被放弃不译。不过因为感叹句较容易引起源语听众的现场反应或互动,若译语听众没有听到那句话也会引起听众的疑惑,让听众不明所以。在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中就多次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2)插入成分

当演讲者的思维突然跳跃,在演讲中即兴插入临时想到的事情时,译者要马上做出反应并巧妙译出,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例9中划线部分这样的句子就是即兴插入的成分,讲到“花莲的乡亲有问他”时,不是继续讲问的是什么,而插入一段描述“他”如何与人对话的细节。

例9 后来他走……走到花莲的时候,花莲的乡亲有问他,因为他耳聋,他听不清楚,他就看人家的唇语,人家问他说:“你为什么这么辛苦,要用骑环岛,骑单车环岛来当作送自己的毕业礼物?”(A译者:段々段々花蓮になったら、ある人と出会って、聞かれました。その人は、何であなたはこんなに辛いことをやるんですか?何で自転車で台湾一周をするんですか?と聞いて。)

(3)连续漏译

Barik. H. C(1975)对漏译的分类中,有“混合漏译”一类,是指口译员将一些子句重新组织后翻译,而那些子句里面又各有遗漏。笔者收集到的语料中也出现了混合漏译,且连续成段出现,其严重性也已经超过了Barik. H. C(1975)的定义,甚至基本的意思也保留得不是很完整。出现这样大段漏译的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是因为口译员落后于源语演讲者过多,无法将源语全部译出造成的。

例10 施行同时听、讲的暖身演练,以译入母语的同步口译为目标。训练学生将演讲语言内容以简洁、易懂方式传达出。藉实际演练、观摩与示范,使学生熟悉同步口译技巧、方式及会前准备工作。第一学期为一般性题材,第二学期则配合进阶逐步与进阶视译采专门性题材,有系统地扩充学生知识领域。并透过由学生为所内演讲进行同步口译,增加学生临场反应能力。(B译者:また、仕事の前の準備の仕方も教えます。系統的に学生の知識の幅を広げます。また、反応力も育てます。)

四、漏译要因分析

Campbell. S. J(1991)从翻译过程解释漏译发生的原因,认为口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遗漏,可能是无法理解源语(与理解过程相关)或是无法说出译语(与输出过程相关)。以下将在量化数据的基础上,从理解过程和输出过程两个方面探讨漏译的要因。

(一)与理解过程相关

背景知识的欠缺。背景知识可能是陌生的人名或地名,也可能是某些专业知识。虽然译者可以通过译前准备补充一定的背景知识,但遇到即兴演讲等难以预测其演讲内容的情况时,还是难免会有疏漏。如下面例句中的“太麻里山”和“许蓝宝”,如果事前没有充分了解演讲者其人其事,恐怕很难想起台湾地区的这个山名和这个在德国音乐学院取得过优异成绩的小朋友。

例11 前一段时间,我们在太麻里山上有一个小朋友,叫做许蓝宝。他在去年的时候,要去美国,不,要去德国。(B译者:そして、もう1つの例を挙げましょう。ある子供が、ドイツに行こうとしていました。)

(二)与输出过程相关

1.日语表达困难

本研究使用的同传语料的两位译者均是中文母语者,日语是其第一外语,当日语的词汇量不足、或纠结于如何表达时,会出现日语表达的困难。在语料中有“爱打牌的太太”一词,A译者没有译出“打牌”的含义,但前后文都准确无误地译出了,且两次出现时都是一样的情况,可见译者在该词的日语表达上有困难。再如例句“形成整合创新之跨学科与跨文化学术领域,为学术的进步与文化的创新贡献一己之力”中的“整合创新”一词,从B译者的笔记中得知,虽然当时听出了是哪些汉字,但一时无法理解其意义导致无法准确地翻译成日语。

2.源语语速过快

本研究使用的同传语料中,源语语速最快的是“王品董事长戴胜益演讲”这篇,平均语速为366字/分钟,虽然演讲者的口语中有不少冗余和重复,但是在较快的语速之下,即使冗余较多,有时还是会因为语速过快而不能完全把握全部重要信息,或者是因为听不清,或者是来不及理解。在A译者的译语上,见到多处“来不及”的标注。

另外,当演讲者语速过快、来不及一一对应翻译时,译者往往会尝试对源语进行归纳整合,而归纳也需要占用译者的精力和时间,若精力不足或精力分配不当就会导致获取不到新的源语,以致产生更多遗漏。在B译者的笔记上写有“因为讯息多,所以就自己归纳出讲者可能想讲的话”“因为前句落后了,来不及译出,就只译了最后一句”这样的标注。

3. 源语长句结构复杂、并列信息多

源语长句结构复杂、并列信息多,一方面会给译者的听力、理解过程带来负担;另一方面也会因为结构的复杂和信息量巨大让译者在译出时感到无从下手,造成漏译或者原意的扭曲。严格来说这个问题是与译者的理解过程和输出过程都紧密相关的。“翻译学研究所介绍”这一篇源语语料的语速只有154字/分钟,但其信息量是非常大的,几乎没有冗词。回顾当时B译者在自己译文上做的标记,可以看到“讯息量大完全跟不上”、“并列讯息太多”等语句,可见源语的信息密度太大,是造成这次口译中漏译多的主要原因。

五、结语

译语信息的忠实度是评价口译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减少口译时的信息遗漏、提高信息完整度和准确度是口译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利用语料分析的方法,初步把握了中日同传初学者的漏译情况,从漏译的数量、位置和性质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漏译的原因。限于语料篇幅和同传活动的复杂性,本研究仅作为探讨性研究,以个案研究方法研究初学者的漏译,尝试描述其大致的漏译倾向及特征。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将在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30-50名同传初学者的口译语料为研究对象,继续研究。通过更进一步的实证性研究,更准确把握同传初学者的学习困难,提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以推动口译教学的发展。

注释:

① 原名为“台湾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自2010年8月1日起更名为“台湾辅仁大学跨文化研究所”。

② 此处资料来源于2012年由辅仁大学跨文化研究所主办、辅仁大学外语学院和台湾地区翻译学学会协办的第十六届口笔译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邓敏君(名古屋大学国际开发研究科博士)发表的题为《中日同步口译中的讯息脱落——原讲话形态与谈话结构之影响》的学术论文。

[1] Barik.H.C.1975.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Qualitative and Linguist data.[J]. Language&Speech,(3):272-297.

[2] Barik.H.C.1994.A Descrip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Omissions, Additions, and Errors of Translation Encountered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A]. In S. Lambert& B. Moser-Mercer(Eds). Bridging the Gap: Empirical Research in Simultaneous Interpr etation[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3] Campbell.S.J.1991.Towards a model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J]. Meta,(2+3):329-343.

[4] Dillinger.M.1994.Comprehension during Interpreting: What do Interpreters Know that Bilinguals Don’t[A]. In S. Lambert& B. Moser-Mercer(Eds). Bridging the Gap: Empirical Resear ch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5] Napier.J.2004.Interpreting omissions: A new perspective[J]. Interpreting,(2):117-142.

[6] 庞焱.2013.日汉同声传译长难句及应对策略[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7] 张维为.1999.英汉同声传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The analysis o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beginners’ omission from Chinese to Japanese

Omission, as a problem that perplexes the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beginners, always affects the quality of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previous experimental studies,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ratio, location as well as the nature of omission with the method of observ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llected data from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clas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for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beginners, the fast speed of source language and high density of information are major causes in addition to the insufficient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poor command of foreign languages.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from Chinese to Japanese; The nature of omission ; linguistic data from the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class; experimental analysis

H059

A

2095-4948(2015)01-0090-07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口译教学研究”(11BYY014)、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语境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GDJG20141099)、2014年度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研究中心项目“日中同声传译长难句研究”(CTS2014-10)的阶段性成果。

庞焱,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口译及口译教学;王娉婷,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日口译。

猜你喜欢
源语演讲者译员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口译中的“陷阱”
英语学习(2017年3期)2017-04-10 23:21:37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会计时的话筒
会计时的话筒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外文研究(2016年3期)2016-03-17 12:41:05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天中学刊(2015年4期)2015-08-15 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