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雄彬 王升远
(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某些地区朝鲜族的日语教育
——以教科书中的天皇制教育为例
徐雄彬 王升远1
(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出于殖民统治需要,以朝鲜族是“日本国臣民”为由,在东北某些地区朝鲜族学校实施了以日语教育为重点的奴化教育,其核心是天皇制教育。本文以该地区朝鲜族学校日语教科书中的天皇制教育为例,分析“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东北某些地区朝鲜族学校推行的日语教育的特点。经研究发现,当时的日语教科书中关于语言教育的内容不到四分之一,而天皇制教育的内容所占比例却占到了三分之一,篇幅最多。天皇制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教育、历史神话教育、地理教育等方面。这个时期日本实施天皇制教育的本质是同化教育,主要目的在于使朝鲜族青少年了解天皇,忠诚于天皇,成为“日本国民”,支持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通过分析最后得出一些对我国的启示。如:编写教科书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对于日本右翼否认殖民教育历史的问题中韩两国应该联手应对;我国应警惕日本的文化“输出”问题等。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东北朝鲜族学校;日语教育;小学教科书;天皇制教育
19世纪中叶开始,朝鲜贫苦农民不堪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由自然灾害引起的饥馑之苦,大批迁入中国东北地区。清政府对迁居东北的朝鲜族实施“剃发易服”和“领照纳租”政策,由此朝鲜族在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孙春日 沈英淑,2006)。据1905年日俄签订的《朴茨茅斯条约》,朝鲜成为了被日本“保护”的国家,中国东北的旅大城市(现大连市)及长春至旅大间的铁路也被转让给日本。另一方面,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日韩协约》,在朝鲜京城设朝鲜统监府①,掌握朝鲜的内政、外交大权,并宣布东北朝鲜族人民均受日本的“保护”( 张声振 郭洪茂,2006)。
随着朝鲜国权的丧失和爱国复国权运动的兴起,其爱国人士纷纷移居我国东北,以开办学校、教会,组建反日团体等各种形式致力于爱国启蒙运动。当地的朝鲜族民众因此深受启发,积极参加民族教育活动,对此日本政府感到非常不安(東洋拓殖株式会社,1918)。为了使朝鲜变为日本的一部分,和使朝鲜民族②成为“日本国臣民”,日本把教育看作实现同化目标的重要手段。1907年8月,日本在我国东北非法设立“统监府间岛派出所”③后,先后设立了5所普通学校(小学),并以各种手段控制朝鲜族的私立学校、书堂和私塾(朴今海,2008)。由于东北朝鲜族的反日意识普遍较强,日本对该族实施了比朝鲜国内更彻底的奴化教育。
朝鲜国内有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而日本控制的东北朝鲜族学校只有小学教育。与朝鲜国内一样,日本在东北朝鲜族社会推广同化教育的重点是日语教育(东亚三国近现代史共同编写委员会,2005)。由朝鲜总督府实施对朝鲜族的教育管治,其学制、课程设置、教材等基本上按照朝鲜国内的做法实施和编辑。“日韩合并”以后,在东北的朝鲜族学校日语成为“国语”,这在我国东北属于首例。然而因这个时期日本尚未完全占领东北,加之朝鲜族的反日运动,其奴化教育的范围和程度非常有限。日本统治范围内的朝鲜族学校只占朝鲜族学校总数的10%(73所,含前面的5所),学生只占25%(许青善 姜永德,2002)。
在长期的天皇统治中,日本统治者通过“神道教”和“皇国民教育”两个渠道对日本人民强行灌输以“皇权神化”为基本内容的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因此日本人以为他们的国家和民族是神造的,天皇就是神的直系子孙,所以能够“万世一系天壤无穷”,认为天皇是无比的统治者,他们的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神选民族”(戴季陶,2005:5-6)。为实现近代天皇制国家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 1889年日本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其第一条就是“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实施统治”;第三条规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转自武心波,2007:29)。由此日本国民的思想完全被以天皇为中心的神道教所禁锢。
近代教育成为日本政府用来打造天皇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的第二年,政府又以天皇的名义颁发了《教育敕语》,这一敕语是作为超越法令的绝对道德规范灌输给日本国民的。明治政府把学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根基和“国家主义”教化的先导,以天皇制的意识形态系统教化国民,以防止民权思想的普及和渗透。《教育敕语》将国家神道中天皇崇拜作为教育的根本思想,还以命令“臣民”的形式, 把《教育敕语》“下赐”给各学校,使其成为强制性的道德规范。由此,日本国民对天皇的宗教式崇拜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形成了日本式的思维定式, 即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天皇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国民应当效忠天皇并将天皇的统治扩大到全世界(转自武心波,2007)。
日本侵占朝鲜后,为了使朝鲜成为日本的一部分,也为了使朝鲜民族成为日本侵华的帮凶,在朝鲜和中国东北某些朝鲜族地区的学校实施了天皇制教育。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的主要目标是巩固朝鲜殖民地,使朝鲜人变成“日本国臣民”,因此其天皇制教育的核心是以“国民性培养”为主的同化、奴化教育。但“九·一八”事变以后,随着对外侵略战争的扩大,为使朝鲜民族尽快变为日本侵略战争的帮手和工具,日本对朝鲜民族实施了天皇制教育与军事教育紧密结合的方针。本文将在后面分析“九·一八”事变前天皇制教育的特点,在此先主要分析教科书编写中的天皇制教育的内容和地位。
“日韩合并”后朝鲜总督府颁布的《教科书一般方针》的第三条是关于教科书内容的规定,其内容如下:
第三条 不同科目的教科书应有各自的特点,但直接关系到国民性教育的教科书,须根据以下方针编撰。
①朝鲜是日本的一部分。
②日本帝国是万世一系的天皇实施统治的国家。
③如今日本国力如此昌盛,朝鲜人作为日本帝国臣民过着幸福生活,这与皇室的恩德分不开,因此朝鲜人应做好各自的本分并敬仰皇室,为国家做贡献。
④教育应重视实用知识,避开空论。
(转自久保田優子,2002:8)
显然,“日韩合并”后天皇制教育成为同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朝鲜和中国东北某些朝鲜族地区升为“国语”的日语,其教育成为同化教育的重点科目,也成为实施天皇制教育的最重要科目。因此朝鲜总督府又颁布了《日语教科书编撰方针》,其中第八条到第十条是关于教科书内容方面的规定,其内容为:
第八条 在教科书内容选择上应与修身课配合,注重学生的品性陶冶及国民性格的培养。此外还应增加日本的历史地理基础知识和朝鲜的森林、道路方面的知识。
第九条 关于历史知识,应尽量多选择自古以来日朝间亲密来往的传说和历史,以此来培养朝鲜人的日本国民感情,尤其是在近代以来日本的国力强盛、日韩合并等内容中也要体现这些内容。特别是,仁德天皇的仁政,菅原道真对天皇的忠诚等内容应写进教科书。
第十条 作为附录,在第七卷加入行政区分图,加强学生对日本帝国的领土观念;在第八卷加入历代神话略图和历代天皇略图,以此来体现天皇是“万世一系”的存在。这些内容都作为日本帝国历史地理教科书的参考。
(转自久保田優子,2002:10-11)
上述日语教科书编撰方针中,均以天皇制教育作为其重点内容。其第八条虽然没有出现“天皇”的字眼,但“注重学生的品性陶冶以及国民性格的培养”,指的是《教育敕语》对学生所规定的“道德规范”,其主要内容便是敬仰天皇、效忠天皇。第九条和第十条露骨地规定天皇制教育的重要性,还规定把日语教科书中的这些内容作为历史地理教科书的参考,由此均能看出天皇制教育在同化教育中的分量。当时负责实施《朝鲜教育令》的朝鲜总督府学务科长弓削幸太郎主张,普及“国语”教育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语言的统一,而是为了强化国家的统一。此外,教科书编辑科长小田省吾也表示,“国语”教育的旨意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思想交流的工具,而在于“培养国民性格”(转自久保田優子,2002)。这说明当时的“国语”教育并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语言教育,它更多地充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当然,其核心内容是天皇制教育。
随着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东北侵略的深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日语教科书内容也略有改变,在不同阶段教科书中有关天皇制教育的内容也有所增减。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在朝鲜和东北朝鲜族学校中使用的日语教科书共被修改过四次,其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在“九·一八”事变前使用的教科书为第一期和第二期。第一、第二期日语教科书的编写背景和涉及天皇制教育内容的变化如下:
从颁布第一个《朝鲜教育令》到颁布第二个《朝鲜教育令》之前使用过的教科书属于第一期。1910年“日韩合并”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第二年朝鲜总督府颁布第一个《朝鲜教育令》,日语升为“国语”,同化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为实施愚民教育,日本缩短了朝鲜学生受教育的时间,也极力限制高等学府的建立。明治天皇成为这个时期教科书中的中心人物,在书中出现频率非常高,日本通过教科书实施天皇制教育。
从颁布第二个《朝鲜教育令》到颁布第三个《朝鲜教育令》之前使用过的教科书属于第二期。1919年朝鲜发生“三·一独立运动”,同年一战中胜利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巴黎和会,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反对人种歧视”、“民族自决”等原则(转自唐彩霞,2003:108)。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总督府不得不延长小学教育年限,并设立了一些高等学府。1922年总督府颁布第二个《朝鲜教育令》,在教科书中关于朝鲜的记述增加,天皇制教育的内容略减少。
在上述两个阶段的日语教科书中,第二期教科书较特殊,由于受朝鲜国内和国际上的压力,减少了有关天皇制教育的内容。但在“九·一八”事变以后编写的第三、四、五期教科书中日本又增加了天皇制教育的内容。而且第二期教科书的使用时间也较短④。因此,更能代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天皇制教育特点的是第一期教科书。本文通过考察第一期日语教科书,分析其中天皇制教育的特点。当时小学教育为四年,《普通学校国语读本》共八卷,每学期(一年两个学期)各学习一卷。每卷包括26-30个课文,共220多篇课文。
教科书内容可分为语言与沟通能力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历史神话教育、地理教育及理科与实业教育等五大部分。在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卷中,主要教授日语语言的基础知识,如人体各部位的名称、在校用语、片假名和简单的汉字等。从第二卷开始出现天皇制教育的内容,其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教育、历史神话教育、地理教育等三大部分中。下面分析这三个部分中出现的天皇制教育的特点。
第一,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天皇制教育。天皇制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主要部分,包括以下三点。(1)关于天皇和皇室的介绍;(2)体现天皇的“神圣”和天皇对朝鲜的“恩德”,即因天皇朝鲜人才过上了“幸福”生活,朝鲜人应感激天皇;(3)朝鲜人应遵守本分并敬仰、效忠天皇。如,第八卷第29课《菅原道真》中描述菅原道真对天皇的忠诚心(见表1),其内容如下:
菅原道真天生聪明伶俐,小时候被称为神童,仅11岁即能作梅花诗。道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武艺高强。…长大后道真出人头地,被天皇器重,成为富于忠诚心的高官,为政治奋不顾身。奸臣们嫉妒他的才华,诬告他,结果道真丢官,从京都被赶到九州。但道真对天皇毫无怨恨,始终认为天皇对他恩重如山,感激天皇。最后,了解真相的天皇不仅为他免罪,还给他恢复了官位。所有的日本人都敬仰道真的道德,为他建神社……
(朝鮮総督府編,1915:81-83)
在这些思想道德教育部分中,朝鲜总督府强调天皇对朝鲜有“恩”,要求朝鲜族“尽忠天皇、崇敬皇室”,以此来麻醉、毒害朝鲜族青少年,强调对天皇的崇拜和奴隶般的屈从。
表1 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天皇制教育
第二,历史神话教育中的天皇制教育。天皇制教育也体现在历史神话教育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通过神话塑造“神圣” 的天皇偶像;(2)在天皇的统帅下日本国力强盛,并通过与清国、俄国的战争“保护”朝鲜,因此天皇“功德无量”。 这些内容歪曲历史,过去日本从中国和朝鲜引进发达文明的历史被完全否定;并美化了天皇和其统帅下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见表2)。为塑造“神圣”的天皇偶像,第八卷第3课《天日枪》描述日朝关系史如下:
棚室建造要少遮光:选择避风、向阳的地方建棚,坐北朝南,东西延伸。若有相邻棚,棚间距离应保持7~8m,应保持在冬至日上午9时左右,以不相互遮阴为宜。在保证棚室结构牢固,便于调控温、湿度的前提下,应适当降低棚室的高度。一般棚的高度越低,光照效果越好。要根据不同树种确定适宜的棚高,棚的高度以2.5m为底限。棚室的结构支柱要少,支柱不要太粗、太宽,应力求棚的拱杆遮光面窄,以利少遮光。适宜的大棚采光角可增加棚内光照,采光角度一般为24°~28°,后屋面的角度45°左右。
第十一任天皇垂仁天皇在任时期,播磨国的海岸停靠了一艘船,有一个人带着几名随从踏上日本国土。此事传到朝廷,天皇派使者问道:“你是谁?”那人回答:“我是新罗的王子,叫天日枪,十分敬仰天皇陛下的道德,想生活在陛下的国土上,因此渡海而来。”接着,天日枪给天皇献上了很多珍贵的物品。天皇接受天日枪的要求,给了他土地让他定居,那就是但马国……
(朝鮮総督府編,1915:6-7)
《天日枪》只是个神话,没有历史根据,但朝鲜总督府把这一神话写入小学教科书中,使朝鲜族学生从小认为自古以来日本比朝鲜更优越,以此培养朝鲜族的民族劣等感,这有利于日本对其统治。
表2 历史·神话教育中的天皇制教育
第三,地理教育中体现的天皇制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间接体现皇室的“神圣”和“皇国的优越性”,如第三卷第19课《大日本帝国》、第五卷第27课《京城》、第八卷第7~9课《世界》等;(2)体现从古到今朝鲜和日本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如第六卷第9课《本州和四国》;(3)通过介绍京都,记述很多人参拜明治天皇和昭宪皇太后的陵墓,描述人们非常崇拜和尊敬天皇,如第六卷第16课《京都游览记》。在地理教育中直接或间接体现日本帝国的强盛、日朝“亲密”关系及朝鲜人的“幸福”都因受恩于“伟大的天皇统治”。因此,地理教育的目的也在于培养朝鲜族学生对天皇的敬仰之心和忠诚心(见表3)。
表3 地理教育中体现的天皇制教育
日本帝国主义以强制手段使朝鲜族受教育水平停留在小学阶段,其目的在于实施愚民教育。小学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日本对我国东北朝鲜族地区实施的奴化教育对朝鲜族学生的毒害极大。日语教育是同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核心内容是天皇制教育。在“九·一八”事变前实施天皇制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朝鲜族青少年忠于天皇、成为殖民地的“日本国臣民”。
受同化教育、天皇制教育的影响,朝鲜族中出现了一批亲日分子。例如,间岛普通学校首届16名毕业生中,有13名分赴到朝鲜和中国东北各地为日本军政教育界“效劳”。因此,中国的东北军、东北土匪及武装团体普遍把朝鲜族民众看作是日本走狗,并针对他们展开打击和报复,致使广大朝鲜族民众受害,四处逃难。
日本帝国主义分子在万恶的天皇制下,通过宪法统一日本国民的意识形态,使日本国民成为战争机器,甚至把这种意识形态教育推广到朝鲜和中国。二战后天皇制被保留,天皇的战争责任也没有被追究,致使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增强,影响了日本对战争性质及其责任的正确认识。通过本文,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编写教科书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兴趣
教科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教科书的编写与是否能实现教学目的关系极大。日本为彻底奴化朝鲜族学生,有效实施天皇制教育,非常重视教材的编写,尤其是费时最多、耗费最大的日语教材的编写。为使朝鲜族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和消化教材内容,朝鲜总督府经常进行调查,修改教材内容,尽量挑选与朝鲜文化相似的日本文化编写,还编撰《国语速学读本》和《儿童画册》,使学生对日语产生好感。而目前在我国高校日语专业教科书的编写中存在着内容陈旧、编排枯燥等问题,这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教材的理解。
(二)中韩两国在与日本交涉历史问题时应联手
中韩两国是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最大受害者,但到目前为止日本仍未正确认识和反省历史问题。冷战结束后,日本右派势力得势,整个日本社会走向右倾化。例如,麻生太郎担任日本外相时称,“老实说,那时我觉得我们的前辈还是在那里干了些像样的事。”前首相田中角荣在国会上也曾说过:“殖民地统治时期,日本不光干了坏事,也给韩国带去了先进的教育制度。” 前建设大臣桥本龙太郎也说过:“创建新天地,满洲的教育是我们的光荣。”这些“殖民教育有益论”在日本比比皆是⑤。对于日本右翼否认殖民教育历史的态度,中韩两国应联合起来,在历史问题上向日本施加应有的压力,打压右翼势力企图推翻侵略历史的气焰。
(三)我国应警惕日本的文化“输出”
日本在中国、韩国等国家实施过殖民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改变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意识形态,培养一批亲日分子。战后,日本非常重视文化“输出”战略,拟通过此战略输出日本的价值观,改变世界的日本观(文部科学省,2012)。战前的殖民教育和战后的文化“输出”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为了通过文化“输出”来改变他国人民的价值观,在他国扩大本国的影响力。二者的区别在于,战前用的是强制手段,而战后用的是和平手段。在日本的文化“输出”中,以下应格外引起注意:动漫对我国的影响巨大和设置日语专业的大学过多。在文化产业方面,我们应选择性地引进日本动漫,向它学习,提高我国动漫创作能力。在学习日本文化时,我们首先要分清它的优缺点,然后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吸取它好的部分,剔出其不良的成分。
注释:
① 1910年“日韩合并”后朝鲜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朝鲜统监府改名为朝鲜总督府。
② 指朝鲜人和中国的朝鲜族民众。
③ “间岛”,指吉林省延边地区。
④ 第一期日语教科书的使用期限为11年,而第二期为7年。
⑤ 龙涛.2006.日本政要美化殖民教育,麻生太郎并非第一人[OL]. http://news.xinhuanet. com/mrdx/2006-02/12/content_4167865. htm, 2006-2-12.
[1] 久保田優子.2002.朝鮮総督府初期の日本語教育政策——教科書編纂について[J].九州産業大学国際文化学部紀要,(23):1-16.
[2] 朝鮮総督府編.1912-1915.普通学校国語読本(全八巻)[M].京城府:朝鮮総督府.
[3] 東洋拓殖株式会社.1918.間島事情[M].京城府:東洋拓殖京城支店.
[4] 文部科学省.2012.文部科学白書2011[M]東京:佐伯印刷株式会社.
[5] 戴季陶.2005.日本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
[6] 东亚三国近现代史共同编写委员会. 2005.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 朴今海.2008.二十世纪初日本对东北朝鲜族地区的教育侵略[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3):130-135.
[8] 孙春日 沈英淑.2006.论我国朝鲜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J].东疆学刊,(4):54-60.
[9] 唐彩霞.2003.威尔逊的“民族自决”与“中国山东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107-111.
[10] 武心波.2007.“天皇制”与日本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J].日本学刊,(3):22-34.
[11] 许青善 姜永德.2002.中国朝鲜民族教育史料集(第二卷)[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
[12] 张声振 郭洪茂. 2006.中日关系史(第一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The Japanese Education for the Korean Minority in Northeast China Before the September 18th Incident—— Taking the Mikado Education in the Textbook as an Example
Before the September 18th Incident, in order to serve its colonial government, Japan implemented the enslaving education with the core, Mikado education, over the Korean schools located in some northeast regions with the excuse that Korean was the “Japanese subjec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education carried out in the Korean schools before the September 18th Incident, with Japanese Mikado education in Japanese textbooks for the primary schools as a case. The study finds out that the Japanese language education during that time accounts for less than a quarter of the textbook content, while the education of Mikado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about a third. Mikado education mainly focuse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history and mythology education, geography and other aspects. The essence of Mikado education is the assimilation during that period, with the main purpose to make young people understand the emperor, be loyal to the emperor, become Japanese nationals, and support the aggressive war. What we can learn from such an analysis are that the compilation of the textbooks should be in conformity with real life, and when confronted with the fact that Japanese right-wing denies the colonial history, China and Korea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deal with it. Moreover, China should be alert to the issues of Japanese cultural output.
Before the September 18th Incident; Japan; the Korean schools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Japanese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textbooks; the Mikado education
G40-055
H369
2095-4948(2015)01-0059-05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12CWW013);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日本文化人在华北沦陷区的侵略活动及其涉华创作的翻译与研究”(2014ZX27);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青年团队)“文学、学术视域中侵华时期日本对华思想战、宣传战”(1409048)的阶段性成果。
徐雄彬,男,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近代日本在东亚实施的殖民教育。王升远,男,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日比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