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富轼《温达传》的结构主义叙事学解读

2015-06-26 11:37:54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马斯客体格雷

李 丹

(辽东学院 韩朝经济与文化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1)

金富轼《温达传》的结构主义叙事学解读

李 丹1

(辽东学院 韩朝经济与文化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1)

运用格雷马斯(Grey Maas)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分别从角色模式、叙事程序、符号矩阵三个层面对《温达传》进行分析,可以知道《温达传》是通过叙事中的主体转换来完成对温达英雄人物形象的建构。从结构主义叙事的角度对《温达传》进行分析,很好地解释了温达成为英雄的缘由。

《温达传》;角色模式;叙事程序;符号矩阵;主体转换

《温达传》收录于《三国史记》之“列传”,《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较早出现的史书,其作者是以王氏高丽①的大臣金富轼为首的学者。《三国史记》模仿中国古代正史的体例编撰,由本纪、志、年表、列传四部分构成,共50卷(李大龙,2013:3)。虽为官修正史,但在记述各色人物的列传中融入不少来自民间的人物故事、寓言等,《温达传》便是其中代表之一。

一般来说,由于官修史书和个人文集里的人物传记遵循“秉笔直书”的实录原则,因而记录人物的一生经历缺乏虚构性和故事性,与小说的叙事大异其趣。但是,《温达传》的叙事与官修史书和个人文集里的人物传记却大有不同,其中不乏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明确的主题意识,塑造了独特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金宽雄 金晶银,2011:27-28)。朝鲜末期的作家金泽荣也将金富轼的经典之作《温达传》列为朝鲜五千年历史中最优秀的经典作品:“高丽文之杰作当以金文烈公温达传为第一”②。

遗憾的是,尽管目前国内韩国学界对金富轼本人或就其在《三国史记》中某一具体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历史观③、女性观④所进行的研究颇丰,但对于《温达传》这一作品的研究,只有部分研究⑤略有提及,而且仅限于对内容的简单重复和介绍上。在韩国,《温达传》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从文学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的研究也由来已久。特别是到了198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更是层出不穷。但是,韩国学界对《温达传》的文学解读,其重点多放在平冈公主身上,这一点仅从研究内容的标题中便可窥出⑥。相对于对人物特性的解读,从结构主义叙事角度对作品进行的解读尚不多见。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结构主义叙事角度对《温达传》进行解读,以求从文本结构的角度上探讨《温达传》的意义生成与呈现。

作为结构主义叙事学领域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格雷马斯(2002)所提出的叙事语法理论为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格雷马斯(2002)看来,文学作品在叙事学中第一位的任务便是对叙事语法的研究,不同于单纯语言学中关于如何组织语言的“语法”,叙事学中所说的语法关系指的是处理叙事句主题和语义学之间的关系。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理论主要解决了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分别是叙事话语的“表现层”“中介层”和“内在层”。其中,“表现层”是指在“义素”上的角色模式(程小娟,2009:160)。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格雷玛斯的叙事语法是一种符号学模式,因此,这里所说的“角色模式”中的“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是有区别的。首先,叙事文中的人物并非都是角色,有的人物在故事结构中没有功能作用,因为它们并不引发或经历功能性事件,这种人物便不能称之为角色。只有那些引发或经历功能性事件的人物才能被称之为角色。其次,叙事文中的角色不一定都是人物,它有时可以是某种状态或抽象的力量等等。因此,从根本上说,角色模式是一个结构性的模式,它所揭示的是行动者的功能关系,而不是行动者本身。

格雷马斯(2002:254-264)在普罗普总结的民间故事七种行动范围的基础上,就小说人物及叙述句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更具普遍意义的理论阐述,进一步提出了叙事文本中的三种互相对立的“行动元范畴”,即主体和客体、发出者和承受者、辅助者和反对者六种角色。“中介层”则是指在角色模式的基础上梳理出的叙事程序,进而推理出的整个故事的叙事模式。“内在层”是叙事文本结构的深层模式。在这个层次上,格雷马斯引入了著名的“符号矩阵”,这是一种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具备逻辑语意特征的矩形图式。符号矩阵把原本简单的二元对立扩充为四元,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按照形式逻辑的对立、矛盾、蕴含等关系来进行解释。在叙事文本的分析中运用符号矩阵,会有助于通过情节结构模式的建立来揭示出叙事体深层结构所显示的意义。运用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理论来分析《温达传》,这无疑是一个崭新的、独特的分析视角。

一、角色模式

(一)以平冈公主为主体的角色模式分析

格雷马斯(2002)在《结构语义学》一书中提出,叙事文本中最重要的功能关系便是追求某种目标的角色与其所追求的目标之间的关系,亦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在追求某种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某种引发其行为或为其提供支撑的人或某种力量,格雷马斯称之为发出者。而获得目标的人称之为承受者。主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得到某(些)人的帮助,也可能受到某(些)人的阻挠,格雷马斯分别称之为辅助者和反对者。这些角色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结构性的模式,如图1所示(格雷马斯,2002:264):

图1 格雷马斯角色关系结构性模式

这一图示表现出一种行动次序:主体在追求客体的过程中,遇到辅助者或反对者,最后获得客体。《温达传》的主人公虽是温达,但在整个故事中,平冈公主是首先的行为发起者,即主体,在平冈公主与温达结合并帮助温达成为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温达始终处于客体地位。笔者将《温达传》中以平冈公主为主体的叙述脉络概括如下:

1.平冈公主是高句丽平冈王的女儿。

2.儿时喜欢啼哭。

3.平冈王对其戏称将来把公主嫁给傻子温达。

4.平冈公主十六岁时,平冈王要把她嫁给上部高氏。

5.公主称父王应守信于之前说过的话,拒绝嫁给高氏。

6.平冈王盛怒之下称不能再与公主一起生活,将公主逐出宫去。

7.公主去了温达家,说服了温达母子后与他们一起生活。

8.公主卖掉从宫中带来的宝物,备下田宅器物等生活物资。

9.公主让温达买来病瘦的国马,勤加喂食,国马日益强壮起来。

10.在平冈公主的智谋和辅助下,温达得以立功。

11.温达战死后要举办葬礼,可是温达的棺椁却不移动,公主赶去后,抚棺而泣,并决定要带温达的棺椁回家,棺椁这才重新移动。

以上内容是在《温达传》原文基础上,把对平冈公主的描述内容进行单独整理后形成的。如果把《温达传》分成两部分的话,上述1-10的内容相当于作品的前半部分,11的内容是《温达传》的结尾部分。10也是关于温达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从宏观上把握整部作品的话,可以知道,该部分内容是在平冈公主的“谋略”和“辅助”下得以成形的,因此,平冈公主是作品中从开篇到中间部分的主导人物,并且,在平冈公主的“谋略”和“辅助”下,温达才得以立功,也才有了作品后半部分中对温达的描述。在文章的结尾,平冈公主的再次出现起到完成整个作品的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平冈公主是《温达传》前半部分当中的主体,而促使平冈公主去追求客体的发出者有两个,一个是平冈王,另一个则是平冈公主本身自主的个性和反叛精神。主体的追求目标(客体)是温达,在主体追求目标(客体)的过程中,反对者是平冈公主的父王平冈王。(如图2)

图2 以平冈公主为主体的角色关系结构性模式

(二)以温达为主体的角色模式分析

在平冈公主的辅助下,温达得以立功,成为国家英雄。《温达传》中以温达为主体的叙述脉络可以概括如下:

1.温达是高句丽平冈王时人。

2.长相丑陋,但心地善良。

3.极其贫穷,经常靠乞讨食物奉养母亲,衣衫褴褛往来于市井间,人们称他为“傻子温达”。

4.平冈王的女儿爱哭,平冈王便开玩笑说将来把女儿嫁给傻子温达。

5.平冈公主违逆了父王,找到温达说服温达母子后与他们一起生活。

6.公主卖掉从宫中带来的宝物,备下田宅器物等生活物资。

7.公主让温达买来病瘦的国马,好生饲养,国马日益强壮起来。

8.温达骑着国马在宫中的狩猎比赛中表现最为突出,平冈王问其姓名后大为惊奇。

9.温达为国出战立下大功,平冈王认其为自己的女婿,并赐其高官。

10.阳冈王即位,温达主动请战,要去夺回被新罗夺去的高句丽的土地。

11.临行前,温达对公主发誓若不能夺回失去的土地,他就不回来。

12.温达与新罗军队在阿旦城下展开交战,温达中箭而亡。

13.要为温达举办葬礼,可是温达的棺椁却不移动,公主赶去后,抚棺而泣,并决定要带温达的棺椁回家,棺椁这才重新移动。

原本身份卑微的温达在平冈公主的辅助下成为国家的英雄,但是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成为国家英雄的主人公温达在新王即位后主动请求出战,在这一过程中,温达成为行为的主体和发出者,其所追求的客体是夺回国家失去的土地,在主体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平冈公主是主体的辅助者,而阳冈王成为接受者。(如图3)

图3 以温达为主体的角色关系结构性模式

从主体、客体、发出者、阻碍者或辅助者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分析使得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变得更为清晰、明朗,从而为进一步深入认识文本含义做了铺垫。

二、叙事程序及叙事模式

理清了《温达传》中的人物关系模式后,通过确定故事的叙事程序,进而可以推理出整个故事的叙事模式。格雷马斯对叙事程序的表述使用的是图示:NP=F[S1→(S2∩OV)]和NP=F[S1→(S2∪OV)]。图示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分别是:F代表函数关系; S1代表动作主体;S2代表状态主体;O代表客体;V代表价值(客体所具有的价值或是客体被赋予的价值);[ ]代表对动作的陈述;()代表对状态的陈述; →代表动作函数(由逻辑运作层次的变换产生);∩是合作的运作关系,代表作为动作结果的最终状态;∪是析取的运作关系(转自陈红霞 王琼,2011:48)。《温达传》所讲述的主要内容是温达在平冈公主的辅助下为国立功成长为国家英雄,后来主动请战最后战死沙场的英雄故事。根据故事的发展过程,可以得出如下三个叙事程序。

(一)叙事程序1(NP1)

如同在上述角色模式中所分析的那样,在《温达传》的前半部分内容中,平冈公主作为主体,借父王在其儿时的一句戏言展开了追求自主婚姻的序幕。其间,经由离家出走、说服温达母子,最终成功追求到客体。叙事程序1以平冈公主和温达的结缘为结束,这一过程的叙事程序可以概括为NP1=F[S1→(S2∩OV)]。在这个叙事程序中,平冈公主凭借自己勇于追求婚姻自主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克服重重苦难后成功与温达结缘。

(二)叙事程序2(NP2)

与温达结缘后,平冈公主依靠自己的“谋略”辅助温达,使得温达得以为国立功,成为国家英雄。这一程序以平冈王终于承认温达为自己的女婿,并赐其高官为结束。其叙事程序可以概括为NP2=F[S1→(S2∩OV)]。在这个叙事程序中,平冈公主仍然是故事中的主体,主体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获得客体(温达的成功)。

(三)叙事程序3(NP3)

功成名就后的温达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安享度日,阳冈王即位后,温达主动请战,立誓要夺回被新罗夺去的高句丽的土地,温达与新罗军队在阿旦城下展开交战,最终中箭而亡。这一叙事程序可以概括为NP3=F[S1→(S2∪OV)]。此程序中,主体由之前的平冈公主转化为温达,夺回土地是主体所追求的客体,主体的运作关系也由之前的合作关系转化为了析取关系。温达的中箭身亡也使平冈公主失去了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客体,合作的运作关系至此终结,故事也由此进入尾声。

通过对《温达传》上述三个叙事程序的分析,可以提炼出故事的叙事模式。在格雷玛斯(2002)的叙事理论中,他把叙事模式归纳成了三种形态,分别是:契约型组合,这种组合中涉及的是某种契约的订立和撕毁;完成型组合,这种组合中包括艰苦的求索,经历考验、斗争与任务的完成等内容;离合型组合,这种组合中包括人际间的聚散邂逅、迁徙流离、相会相失等。很显然,《温达传》的故事模式属于其中的离合型组合。平冈公主在勇于追求自主婚姻的独立个性及反叛精神驱使下,成功与温达结缘;与温达结缘后,平冈公主凭借自己的智谋辅助温达成为英雄;由于温达的主动请战,温达战死沙场,而平冈公主也由此失去温达。这一叙事模式中历经了男女主人公的聚散邂逅、相会相失,正好符合离合型组合。

三、符号矩阵

从结构主义叙事的角度对《温达传》进行分析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对故事深层意义的探索,即找出故事的符号矩阵。符号矩阵深植于文本结构之中,在叙事文本的分析中运用符号矩阵,有助于揭示出叙事体深层结构所显示的意义。结合格雷玛斯的符号矩阵图,可以得出《温达传》的符号矩阵图,如图4所示:

图4 《温达传》的符号矩阵图

上图中S1为平冈公主,代表对自主婚姻的追求和对封建文化的反叛;S2为温达,原本是当时的封建社会中一个并非拥有高贵身份或血统的、身份卑微的小人物,后来在平冈公主的辅助和自身努力下,成长为国家英雄;为封建文化,在当时的此种社会制度下,严格的身份、阶层上的界限,使得温达这样的小人物罕有崭露头角的机会;S2

-为平冈王,作为封建文化的倡导者和执行者,平冈王反对自己的女儿嫁给温达,甚至将其逐出宫去,最终也是在温达为国立功的前提下才承认温达。在这个符号矩阵中,S1与,S2与是两组对立关系;S1与,S2与是两组矛盾关系;S1与S2,与为两组蕴含关系。这种符号矩阵的确立使得分析客体的语义聚合关系得以形成,故事得以展开,从而文学叙事得以完成。人物与文化、人物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构成了主体追求客体,以及主体对文化的反叛等内容,从而完成了主人公之间聚散离合的悲欢故事。

四、结论

运用格雷玛斯的叙事语法理论对《温达传》进行角色模式、叙事程序以及符号矩阵的剖析,首先,可以很好地解释温达成为英雄的缘由。在《温达传》诞生的年代,严格的身份、阶层上的界限,使得温达这样的小人物罕有崭露头角的机会。在这之前的英雄故事,如《檀君神话》、《朱蒙神话》中的英雄们都依靠神奇的出身来建功立业。而温达由一个并非拥有高贵身份或血统的、身份卑微的小人物,完全依靠人力和热情成为英雄,这与以往的作品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是通过《温达传》叙事中的主体转换得以实现的。

其次,从结构主义叙事的角度对《温达传》进行分析,能够帮助读者理清隐藏于故事深层结构中的叙事秩序,彰显出作品的深层结构,挖掘其出深层意义。当然,对文学作品的结构解读只是帮助读者对作品进行分析的一个工具,它提供的是欣赏作品的不同视角,而不是一把阐释意义的万能钥匙。

值得一提的是,《温达传》作品本身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即它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像早期的英雄神话故事那样赋予作品人物某种英雄形象,而是把英雄人物放到社会背景中,与之前的作品相比,《温达传》所关心的焦点已经开始延伸至社会问题。从这一点上来说,它更是一部反映朴素的人民大众的真实的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作品。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在后续的论文中得以体现。

注释:

① 朝鲜半岛曾先后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前一个也称高句丽,其统治者为高姓,后一个统治者为王姓,为了区分,我国学者一般将其分别称之为“高氏高丽”和“王氏高丽”。《三国史记》是王氏高丽的大臣金富轼(1075-1151)等人于1145年奉高丽仁宗王之命编撰而成的纪传体正史。

② 参见金泽荣的《韶濩堂集》第8卷的杂言3。该书籍为民国时期出版物,因年代久远,无法确定具体出版年份及出版机构,且当时的书籍并无具体页码标注。本文所参考的该文献是目前保存在韩国的韩国学中央研究院藏书阁的古书。

③ 详细内容请参阅:苗威.2012.关于金富轼历史观的探讨[J].社会科学战线,(3):101-108.

④ 详细内容请参阅:金锦子 高航.2014.论《三国史记》列传中的女性形象——兼谈金富轼的女性观[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48-53.

⑤ 详细内容请参阅:赵振坤 朱张毓洋.2008.《三国史记》英雄列传的文学价值[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10-112.

[1] 程小娟.2009.圣经叙事艺术探索[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 陈红霞 王琼. 2011.《灶神之妻》的结构主义叙事学阐释[J]. 宜宾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7):47-49.

[3] 格雷马斯.2002.蒋梓骅译.结构语义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4] 金宽雄 金晶银.2011. 韩国古代汉文小说史略[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 李大龙.2013.《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研究[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Interpretation of On-dal Jeon in light of Structuralism Narratology

Employing the role model, the narrative procedure, and the semantic matrix of Grey Maas’s structuralism narrative theory to analyze On-dal Jeon, we come to know that the work constructs the heroic image through narrative subject transformation.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analysis of On-dal Jeon in light of structuralism narratology reveals the reason for On-dal to be looked upon as a hero.

On-dal Jeon; role model; narrative procedure; semantic matrix; narrative subject transformation

I106

A

2095-4948(2015)01-0076-05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韩朝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对比研究”(W2013302)、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韩国汉字音与中国古汉语声韵之关系研究”(W2014194)、辽东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温达传》的结构主义叙事学解读”(2014Y07)的阶段性成果,并获得辽宁省朝鲜半岛研究基地与辽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基地资助。

李丹,女,辽东学院韩朝经济与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朝鲜(韩国)语言、文学及朝鲜半岛问题。

猜你喜欢
马斯客体格雷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城市地理(2015年24期)2015-08-15 00:52:57
没人当真的绑架案
山海经(2015年5期)2015-06-05 14:35:10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
中国药业(2014年19期)2014-05-17 03:12:24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