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第二语言双向习得研究模式
——兼与陈建民先生商榷

2015-06-26 11:38:03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陈文第二语言副词

杨 红

(重庆三峡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万州 40412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东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再论第二语言双向习得研究模式
——兼与陈建民先生商榷

杨 红1

(重庆三峡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万州 40412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东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本文分析了陈建明先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模式初探——以汉语程度副词“更”和日语程度副词“もっと”的分析为例》一文存在的缺陷:立论有失严谨;对比分析不深入;对比分析使用的语料库的文体不一致;推理不正确。针对文章的缺陷,本文利用有效的语料对汉日程度副词再次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误用分析,并提出今后双向二语习得研究的课题。

程度副词;对比研究;双向习得研究

陈建明先生在《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上发表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模式初探——以汉语程度副词“更”和日语程度副词“もっと”的分析为例》一文(以下简称陈文),该文以汉语程度副词“更”和日语程度副词「もっと」为例,从对比分析、误用分析、习得研究这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并试图论证这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模式的有效性。

陈文模仿张麟声(2012)的论证方法,融合了对比分析、中介语等理论研究,不是从单向,而是从双向进行二语习得研究,在国内日语研究界来看实为创新之举。正如陈文所述,该文“基本上是对张麟声研究方法的继承,只是在误用分析方面更重视对两种语言学习者学习状况的双向考察。”“可以说是对张麟声提出的研究方法的推介和发展。”(陈建明,2012: 928)

然而,陈文在第二部分“关于二语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对比分析”中存在一大缺陷:取研究对象时,所选取的基准不明,概念分析模糊,立论有失严谨。在第三部分“二语学习者使用偏误的双向考察”中存在另一缺陷:误用分析部分,论证稍显粗浅且逻辑不合理,结论有失偏颇。此外,本文还提出母语的句法语义功能与目的语的句法语义功能之间不存在强和弱的对比,只存在有标和无标的差异。

一、陈文的缺陷分析

(一)立论有失严谨

陈文从对比分析方法能预测学习者偏误这一“强势说”的立场入手,主张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两种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双向考察,来进一步确认对比分析所做预测的准确性,即陈文认为只要考察结果与对比分析的内容一致,那么,就能说明对比分析的确能预测学习者容易发生偏误的部分。

然而,对比分析究竟分析什么?这里陈文没有对需要分析的对象进行概念及内涵的解释,也没有对所选取的词汇的基准进行说明。似乎两种语言中任意两个意义相近的词语都可以拿来一起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然后再找出一些语料进行验证,证实其假设。这样做正确吗?

石棉、高田(1990: 12)指出:“对比语言学是以明确两种语言体系整体的异同为目标,具体从音声、音韵、句法、词汇、言语行动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而对比分析是以两种语言间相对应的部分进行分析的。那么,首先要确认相对应的要素,即什么和什么是可以“等价”的(如图1)。

图1 两语言形式与内容相等价模式

从上图可知,即使两种语言的形式不同,但其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那么,可以说它们是“等价”的。但是,两种语言无论在指示的概念,还是表达的意义,以及语言交际功能上都完全一致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所谓的“等价”只是疑似相等。而对比分析出它们之间微妙的差异才是对比分析研究的一大课题。

如果选择汉语程度副词“更”与日语程度副词「もっと」进行比较,其背后的理论依据不外乎在于这两者虽然表达的外在语言形式不同,但其意义是基本一致的,故可以进行对比分析。陈文中的依据是两个词汇“都表示程度进一步加深。并且用于‘X比Y〔〕W(X、Y表示比较的项,W表示谓词性成分)’等表示比较的句式时,都蕴含着‘YW’。”(陈建明,2012: 929)但是紧接着后面举例的例句又有非比较句的情况。如其文中的例句 :/我也认为,如果体制真的能够更完善的话,这件事(的解决)或许会稍快些。」这句明显不是比较句,所以这个例句应当属无效的例句。

另外,表示程度进一步加深,且能进入比较句的除了这两个副词以外,还有:

此外,通过以下的等价形式,可以发现实际上汉语程度副词“更”与日语程度副词「」的语义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同时还关联到其他近义词。

但这些语义上的异同并没引起陈文的重视,这也是导致他在立论时依据不足的缘故。

因此,笔者并不否认对比分析方法在预测学习者偏误方面的作用,但是前提条件一定是在进行充分且合理的对比分析的条件下,而陈文利用对比分析方法进行考察时,欠缺对考察对象以及选取基准的解释还不够谨慎。

(二)对比分析不深入

上文指出陈文立论依据中论及了表相,而忽略了实质。且不论把“更”和作为比较对象是否合理,即使进行比较也不能过于简单。如构词法、所属范畴等诸多因素。然而陈文仅仅从比较句型中语序的差异,即认为日语的比汉语的“更”的修饰范围更大,自由移动程度更大,继而判断日语的的句法功能比汉语的“更”要强,这种推论实在不妥。

首先,他对这两个副词的句法功能进行的判断是不正确的。且看陈文中的提出的判断依据是以下两个句子:

(1) A:タロウはお父さんの所へ帰りたくないの?/太郎不想回爸爸那儿去吗?B:ぼく、お母さんのほうがいい。お母さんよりもっと、お姉さんの方がいい。/我还是回妈妈那儿好,比起妈妈那儿来姐姐那儿更好。

(陈建明,2012:929)

(2) これは本当にもっと体制がうまくできておればもうちょっと早かったかもしれないかなと私も思っておりましたが。/我也认为,如果体制真的能够更完善的话,这件事(的解决)或许会稍快些。

(陈建明,2012:929)

这些从语言类型学上能找到些原因的端倪。即“日语由于有着丰富的格标记,语义可以通过附加的格助词的不同来得以体现,因此通过语序来确定语法成分的方式便不再重要。而汉语形态缺乏,必须通过语序来确定各个成分在句中的句法角色,语序成为汉语表示语义关系的最重要手段。”(李波,2011: 28)从例(1)和例(2)不难发现,例(1)中实质上的确修饰的是、而例(2)中实质上修饰的也的确是,到此为止陈文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而众所周知,在日语的表达中,通常情况下,更为常用的语序为。但实际运用中出现了位移至前面的情况。而之所以能产生如此的位置移动并不是如陈文所说的,是在修饰”(陈建明,2012: 929),是因为日语格成分当中与谓语词干联系越紧密的成分越会靠近谓语(野田尚史,2000)。同时,盛文忠(2006)指出,在日语连用修饰成分中,越靠近谓语动词,修饰成分越为客观;越远离谓语动词,修饰成分越为主观。

(3)下了一天雨,路更难走了。

(4)她更漂亮了。

(5) 自从那次大病以后她更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由此来看,现代汉语程度副词“更”也是可以修饰短语成分的。如“难走”、“注意保护”等。只是在比较句中,“更”通常紧跟所修饰的形容词成分而已。但并不是如陈文所述只有日语程度副词「才可以修饰短语成分。而且汉语的“更”除了能修饰形容词和短语句子外,还能修饰名词,如“穿上这件衣服之后显得更女人了”。而这一用法却是日语程度副词缺失的,如果按照陈文的主张,那么这样一来岂不是汉语程度副词“更”的句法功能比日语更强了吗?

因此,综上所述,陈文在对这两个副词的句法功能的判断上,仅仅从现象论现象,没有深入分析现象背后的实质,由此导致他在两个副词的句法功能上产生错误的强弱之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更”以外,还有“更为”、“更加”等同义词,他们在修饰,名称、形容词、动词和短语句子时,语义有相同的部分,但“更”显然比这两个同义词的限制性更少。例如在修饰判断动词“是”时,形成“更是”的组合,在实际语用中,“更是”组合已越来越副词化了,如例(8)。

(6)他是一缕阳光,更是太阳。

(7)他是学者,更是诗人。

(8) 我们之所以要努力学习,是为了将来能有一份工作,更是为了将来能更好的孝敬父母。

由以上的分析,已经可以说明陈文的立论中的概念模糊,判断不当,从而导致其对误用原因的推理不正确。

(三)判断结果不当造成推理不当

(9) 我通过这假期,体会到中国人的友好,更喜欢学中文、更对中国感兴趣了。

(10) 虽然以减少噪声为目的的这个计划好是好,但是从别人的方面看,这个计划也可能把问题更弄地乱七八糟。

(11) 从现在起,我更努力学习汉语,更得到很多东西,希望跟中国人交流更快乐!

(陈建明,2012: 930)

由此,例(9)中“更喜欢学中文”这一表达是正确,而“更对中国感兴趣”则不正确,原因在于“更”在语序上没有紧跟动词短语“感兴趣”,反而在中间介入了介词短语“对中国”。这在对应的日语句子里是不影响语义的理解的,但汉语从整体上说属于典型的孤立语,汉语的形态变化很少,词与词之间的语义也多通过语序来表达,汉语的语序上更多适用的是语义靠近原则①。

二、双向习得研究再论证——对比分析的作用

陈文中通过对台湾东吴大学制作的语料库“LAPP at SCU访谈资料集”发现,“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例子中没有发现「语序错误的例子。所以,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在使用「时,产生了母语正迁移。”(陈建明,2012:930)这一推理也存在许多漏洞。

(一)语料库的语料文体不一致

相较而言,汉语中“更”、“更加”、“愈加”等近义词中,“更”在口语中的运用频率更高。而等日语近义副词中,的使用范围更广,口语中运用的更多。尽管目前尚不清楚两国的学习者对于此类语体上的差异的认识究竟有多少(这一点还需要今后的进一步调查),但笔者认为,在做误用的对比分析时,选择语体相同的语料,其可比性更强。而陈文中针对日本人汉语学习者选用的语料是作文等书面语料,而对中国人日语学习者选用的又是口语语料,显然,这两者在可比性上就存在问题。因此,在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口语语料库中没有调查出学习者误用的例子的情况下武断的认为,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在使用「时产生了母语正迁移。

(二)语料论证证据不足造成推理不当

实际上,笔者以中国日语学习者作文语料库为对象来观察学生对这一程度副词的使用情况,就发现了许多错误的例子。中国日语学习者语料库(CJLC)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制作,以反映中国日语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为目标的语料库。该语料库目前收录了2007~2009年度全国日语专业四、八级考卷中的作文,覆盖了全国各地的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外语院校以及师范院校等,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语料构成及单词数如表1所示。本文以中国日语学习者语料库(CJLC)中收录的八级考试作文为研究对象,其所有作文都是命题作文。

表1 中国日语学习者语料库构成一览

在八级作文中对含有目标结构进行检索,共检出86条,接着笔者对这些语料进行分类,并逐条对索引行注上标记。最后对专业八级作文中的「もっと」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

表2 日语专业八级作文中的「もっと」的使用情况

例如,有以下一些误用用例(阴影部分为笔者添加)。

(12) 08-8-1-6101400103.txt(15):油断一刻、怪我一生。情報化社会で、もっとそういうことである。(改为:油断一刻、怪我一生。情報化社会で、まさにそういうことである。/疏忽一秒,受伤一生。在信息社会则更是如此。)

(13) 08-8-1-3704400115.txt(2):時代が発展にしたがって、人間はもっと結ばれました。

(改为:時代が発展にしたがって、人と人とのつながりはもっと(あるいは一層)強くなった。/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14) 09-8-1-1213400208.txt(6):そして、今の若者がもっと夢っぽいになる。俳優とか演歌者になりたい。

(改为:そして、今の若者はますます夢見がちになる。俳優とか演歌者になりたい。/而且,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爱做白日梦,梦想成为演员或者歌手。)

综上所述,要进行双向习得研究,其难度非同一般,要控制的影响因素也较复杂。稍不注意就会造成推理上的失误。

(15) 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有了去日本学习日语的愿望。/そのときから,日本へ行って、日本語も勉強するという希望を持ち始めました。

另外,日语里零对应的情况是什么呢?例如:

这句日语中没有一个词是直接对应“的”这个词的,而且,日语助词「」也不完全等价于“的”。总结起来就有如下的一些等价形式。

所以,如果不限定对比研究的范围,那么这个双向习得研究就无从做起。

三、小结

不可否认,张麟声先生和陈建明先生他们所做的这一尝试的确是一种探索第二语言习得的新模式,为从事对比语言学及第二语言习得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方向。但是正如前面所论述的,这一研究需要以坚实的对比语言学知识为基础,不能浮于表面。张麟声(2013)强调了对比分析首先可以分为“服务于语言教学研究的对比分析”和“服务于语言本体研究的对比分析”两个大类。而“服务于语言本体研究的对比分析”当中目前“服务于寻求语言类型特征的对比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笔者认为这两个大类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都是对比分析,只是规模大小的问题,前者直接有益于教学应用,后者会对语言类型学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这两者都能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于普通的语言教育者而言,不妨从细小的地方做起,做得更深,那就能做得更远。

注释:

① 简单说来,“语义靠近原则”是指语义关系比较密切的成分在结构上也比较靠近。

② 如:「校長先生の田中さんが来週中国を訪問することになった。/校长田中先生将于下周访华。」这个句子中的「の」便不作翻译,是零对应。

参考文献:

[1] 石棉敏雄 高田誠. 1990.対照言語学[M].東京:おうふう出版社.

[3] 陈建明.201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模式初探——以汉语程度副词“更”和日语程度副词“的分析为例[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11):927-931+936.

[4] 李波.2011. 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语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5] 盛文忠.2006.从汉日对译看汉日语认知模式之差异——以句式、动词和主语的使用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3):47-51+8.

[7] 张麟声. 2011从“也”及日语相关形式“も”习得过程中的词序偏误看“母语迁移”的心理语言学条件―兼谈“双向二语习得研究”的意义[J].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海外华文教育』,(60):10-17.

[9] 张麟声.2013. 关于“服务于寻求语言类型特征的对比研究”的几点构思[J].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4):16-26.

Further Study of the Two-way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 A Discussion with Mr. Chen Jianmi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fects in Chen Jianmin’s paper Study Mod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Degree Adverb “更”in Chinese and “もっと” in Japanese. There are four defects. The argument is not rigorou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not thorough; the literary styles of corpora are not consistent; reasoning is not correct. About these defects, we use effective corpora to make comparative and error analyse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degree adverbs, and introduce the future research tasks on the two-way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degree adverbs; comparative analysis; two-way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y

H363

A

2095-4948(2015)01-0048-06

本文为重庆三峡学院校级重点项目“中国日语学习者「漢語状態副詞」的习得研究”(12ZD10)的阶段性成果。

杨红,女,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

猜你喜欢
陈文第二语言副词
The Wheels on the Bus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26
陈文新著《明清小说名著导读》序
写作(2018年4期)2018-11-28 18:28:4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高吟不厌空灵意 大笔偏来万苦中*——评陈文增诗词
副词和副词词组
陈文增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