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泽龙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乳腺科,天津 300193)
脂质体紫杉醇周疗方案与普通紫杉醇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
富泽龙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乳腺科,天津 300193)
目的 探讨脂质体紫杉醇治疗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科接受乳腺癌术后辅助紫衫醇周疗方案化疗的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紫杉醇周疗;研究组采用脂质体紫杉醇周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P> 0.05)。研究组脱发及周围神经毒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白细胞和肝功能的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与普通紫杉醇比较,脂质体紫杉醇每周方案化疗在防止脱发及减轻神经毒性方面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脂质体紫杉醇;乳腺癌;不良反应
乳腺癌是一种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2],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1%~2%[3]。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是大多数患者都要经历的痛苦治疗过程,而化疗的副作用给患者造成的躯体及心理的双重创伤,更是多数患者的噩梦。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轻化疗的副作用,不仅是患者的梦想,更是医生不断追求的目标。本研究对比分析了脂质体紫杉醇与普通紫杉醇在乳腺癌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科接受乳癌术后辅助紫衫醇周疗方案化疗的患者80例。入选标准:乳腺癌Ⅱ~Ⅲ期,分子分型H型患者(ER和PR均为阴性,HER-2阳性);符合进行新辅助化疗的条件;有客观可测量的肿瘤病灶(体格检查病灶最大直径≥2 cm,影像学检查病灶最大直径≥1 cm);Karnofsky行为状态(KPS)评分I≥ 7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血液学和心、肝、肾功能正常;既往未用过化疗或仅用过不超过2个方案的化疗;距末次化疗、放疗、手术及内分泌治疗4周以上;能随访,依从性好。排除化疗中断或中途更换化疗方案、行紫衫醇周疗前已产生2级以上脱发及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的患者。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0~71岁[(54.3±8.5)岁]。病理类型为黏液腺癌3例、髓样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36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观察组年龄36~67岁[(43.7±10.3)岁],病理分期II期、III期的患者例数分别为27、19例;对照组年龄35~69岁[(43.0±10.9)岁],病理分期II期、III期的患者例数分别为25、15例。两组患者年龄、乳腺癌分期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获得书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紫杉醇周疗;研究组采用脂质体紫杉醇周疗。两组给药剂量均为135~175 mg/(m2·d)[3],静脉给药,21天为1疗程,连续4个疗程。脂质体紫杉醇或紫杉醇用法:用5%葡萄糖溶液 10 ml注入脂质体紫杉醇或紫杉醇瓶内,用振荡器振摇4~5 min,待完全溶解后注入250 ml的 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1小时。两组用药前30 min行相同预处理:地塞米松 5~10 mg静脉注射+苯海拉明50 mg肌肉注射+西咪替丁300 mg静脉滴注。
1.3 评价指标 ①近期疗效[4]:患者用药治疗3个月后,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评定标准评价疗效。肿瘤完全消失超过1个月为完全缓解;肿瘤最大直径及最大垂直直径乘积缩小超过一半为部分缓解;肿瘤无明显变化为无缓解。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100%。②不良反应:观察两组粒细胞、肝功能、脱发、周围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依据化疗方案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分级标准(WHO标准)分级[5]。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对照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4例,无缓解14例,总有效率为65%,研究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0例,无缓解18例,总有效率为5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P> 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脱发以及周围神经毒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粒细胞和肝功能损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n(%)]
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近年来广泛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5]。但紫杉醇水溶性差,其助溶剂主要由聚氧乙基代蓖麻油和无水乙醇组成,通常会引起组胺的释放而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6]。而脂质体,做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具有改善药物溶解性;延长药物半衰期;增强药物靶向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机体的耐受性等诸多优点[7,8]。基础试验及临床试验均显示[9,10],应用脂质体包裹紫杉醇后,能显著减轻紫杉醇的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增加其疗效。杨晓光等[11]报道验证了脂质体紫杉醇具有淋巴系统的靶向性,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化疗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常用手段之一,但在治疗的同时又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化疗后脱发即为其中常见的一种,仅次于呕吐和恶心,排在化疗不良反应的第3位[12]。而普通紫杉醇的神经毒性作用也较常见。
本研究采用脂质体紫杉醇每周方案化疗,与普通紫杉醇对比研究发现,脂质体紫杉醇在防止脱发及减轻神经毒性方面效果明显。研究组脱发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化疗中不脱发或少脱发,减轻了患者从生理到心理的痛苦,所以患者更愿意接受此方案进行治疗。在神经毒性方面,研究组仅出现3例(占7.5%)Ⅰ级患者,且其神经毒性反应为一过性产生,化疗停止后即消失;而对照组有7例(占17.5%)Ⅰ级患者,停止化疗后6月内恢复正常,还有11例(占27.5%)Ⅱ级患者,停止化疗后6月内未恢复正常,但症状减轻,研究组周围神经毒性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紫杉醇3周方案说明书中描述,普通紫杉醇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为62%,严重的(Ⅲ级及以上的)为6%;脱发的总体发生率为80%以上。我们的治疗结果与上述说明书中阐述的比例不同,分析可能是因为每周方案减少了每次给药剂量所致。而在粒细胞下降及肝功能损害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并未见明显差异。
化疗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是患者对化疗产生恐惧甚至拒绝化疗的主要原因,乳腺癌患者也常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13]。因此追求低毒高效的化疗方案是医生及患者共同的目标。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采用脂质体紫杉醇每周方案化疗,临床疗效确切,与普通紫杉醇比较在脱发及减轻神经毒性方面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1] Jeong J,Lee Ks,Choi YK,et al.Preventive effects of zoledronic acid on bone metastasis in mice injected with human breast cancer cel ls[J].J Korean Med sci,2011,26(12):1569-1575.
[2] 周向荣,刘兴祥,崔林.每周剂量紫杉醇联合葸环类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3):57.
[3] 林娟,王跃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研究进展[J].肿瘤学杂志,2013,11:888-892.
[4] 李科,李杨,杨继岚,等.脂质体紫杉醇单药或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42例临床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1):72-74.
[5] 郭金涛,蔡晶.紫杉醇脂质体加顺铂联合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2011,6(3):307-308.
[6] Singh S,Dash AK.Paclitaxel in cancer treatment:perspectives and prospects of its delivery challenges[J].Crit Rev Ther Drug Carrier Syst,2009,26(4):333-372.
[7] 程光,陈文忠,程听伟,等.脂质体技术在抗肿瘤药物开发中的应用[J].上海医药,2010,31(11):489.
[8] 戚麟,高天慧,刘明月,等.紫杉醇脂质体与普通紫杉醇治疗胃癌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1,51(16):66.
[9] Heney M,Alipour M,Vergidis D,et al.Effectiveness of liposomal paclitaxel against MCF-7 breast cancer cells[J].Can J Physiol Pharmacol,2010,88(12):1172.
[10]Kim MJ,Jang DH,Lee YI,et al.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cytotoxieity and drug release behavior of liposome-en-veloped paclitaxel/Fe304 nanoparticles[J].J Nanosci Nan-otechnol,2011,11(1):889.
[11]杨晓光,赵峥,苏春勇,等.应用紫杉醇脂质体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12,27(5):10-14.
[12]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374.
[13]程兴福,黄倩映,胡洪进,等.乳腺癌患者术后心理改变及心理干预的影响研究[J].肿瘤学杂志,2014,20(4):290-293.
Comparison of efficacy and adverse effect of paclitaxel and docetaxel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FU Ze-long
R730.5
B
1672-6170(2015)04-0139-02
2015-03-10;
201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