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立
(湖北科技学院 音乐学院, 湖北 咸宁 437005)
基于建构主义的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
杨 立
(湖北科技学院 音乐学院, 湖北 咸宁 437005)
通过深入分析建构主义三种成熟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程序,结合人音版《音乐鉴赏》教材,设计适合每个单元具体内容的教学模式,并进一步阐述基于建构主义的音乐教学模式设计中应注意的关键环节。
高中音乐;音乐鉴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规定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包括六个模块: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其中音乐鉴赏模块的目的为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评价和判断能力。新课标建议在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时,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通过合作进行探究式学习。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最早是由儿童认知发展领域著名的心理学家、瑞士日内瓦学派皮亚杰(J. Piaget)提出,后经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学者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学习理论之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高中音乐鉴赏课程而言,建构主义是最适合的教学设计理论。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支架式音乐教学
该教学模式是以建筑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概念框架的形象比喻。依据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来连接、延伸、扩展学生对音乐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不停地把学生的音乐水平从一个层面提升到另一个层面。
(二)抛锚式音乐教学
该模式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并把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强调让学生到真实情境中去体验感受,以直接获取经验的方式学习音乐。
(三)随机进入式音乐教学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行同一音乐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音乐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以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学习重点多次进入,可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知识的全面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从理论上讲,同一种教学模式可以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当然,如果我们审视教材的整个体系,认真分析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及其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与前后内容的关系,就可以为每个章节选择最为恰当的教学模式。我们以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音乐鉴赏>》教材为例,讨论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该版本教材共有十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反映一个主题。有的主题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分为多节,这些内容之间互有联系。在学习此类单元内容之前,我们假定学生的认知地图中对该单元的内容尚不具备系统的知识。对这样的章节,与背景知识相关的情景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创设的情景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而这样的章节尤其适合采用抛锚式教学。而对该单元的后续章节,因为学生头脑中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通过精心构建的概念框架,贯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新内容的学习符合最临近发展区的理论,所以适合采用支架式教学。有的单元只包含一节,这样的单元,涉及主题比较宽泛,学生可以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多角度来进行学习,因而采用随机进入式教学。根据这个原则,我们设计了整个“音乐鉴赏”模块的具体教学模式,如下表: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教学情景的创设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下环节至关重要:
(一)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景
情境的创设决定着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向和意义建构的内涵与质量。音乐本身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教师能够更容易地将收集到的音乐光盘、录像等资料展现给学生,而且效果良好。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体验
音乐欣赏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教师要根据音乐作品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利用各种资源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去体验音乐的美,为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乐曲的情绪、意境奠定了基础。
(三)督促学生互动协作,优化教学
本环节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在这一环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服务者,对学生给予指导帮助,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良好互动环境中,潜移默化的进行了音乐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四)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创造提高
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的不同,学生对音乐也会有多样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言积极,大胆创意,提出自己的设想,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为乐曲配上不同的、极富想象力的曲名。通过这种参与,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为他们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从而使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得到培养。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
[2]李新民.构建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06,(2).
[3]刘成新.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4]林莉兰.网络探究学习法(Webquesc)的理论依据及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4,(10).
[5]孙玉彬,曹占东.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6]王晓平.新课程下高中音乐课堂评价的四个原则[J].中国音乐教育,2009,(8).
[7]张梅.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及其实践[J].考试周刊,2009,(37).
2095-4654(2015)04-0137-02
2015-01-03
G633.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