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摘要]初中古诗文犹如一块璀璨的宝石熠熠生辉。古诗文语句多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更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如何继承和发扬好这一宝贵财富,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效率和质量,特别是在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出台的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教学,为以后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古诗文诵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17
经典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源远流长的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瑰宝。那一首首优美的古诗词给了我们美的享受,那一篇篇妇孺皆知的名篇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正因为古诗文的地位和作用如此重要,所以古诗文背诵默写就成了每年中高考必考的题目并有固定的分值。
如何让学生喜欢中华民族传统的古典文化?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流传千古、慷慨激昂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让今天的学生喜欢诵读古诗文?我觉得教师首先得转变教学观念,把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和感染下,诵读和背诵古诗文,逐步形成对古文的感悟能力和喜欢诵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亦会吟。”可见诵读的作用和重要性。因为反复朗读,可以强化记忆,提高背诵效率。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炎黄子孙学习语文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呢?诵读诵读,先朗读才有背诵,下面先说怎么朗读。
一、先正音再朗读,力求读得文通字顺
根据初中语文新大纲“让学生多读,通读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的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准确通顺,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就能有所掌握。为了读准字音,我每次教新课文时,都要求学生把课本书脚下面注解中的拼音写到课文对应的字的上面,如果课本没有注音的,就叫学生自己查字典,这样就为流利诵读课文扫清了拦路虎。还要注意一字(词)多义,同一个字(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与”,在《答谢中书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读“yù”,“参与”的意思。而《记承天寺夜游》“相与步与中庭”中读“yǔ”,“一起”的意思。又例“食”,《马说》“食马者”读“si”,意思为“喂”,在“食不饱”中读“shí”,意思为“吃”。又如通假字,《大道之行也》中的“选贤与能”,“与”通“举”;“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文言文中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诵读时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并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因为如果学生读错了不及时纠正的话,一旦学生读熟了再改就很难了。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就能把文章读得文通句顺,背诵就更容易了。
二、朗读时要注意语速、语调、停顿、轻重音、节奏等,读出感情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朗读时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感情确定语速和语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一个句子,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停顿,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停顿?我的做法:一是把句子中的停顿用“/”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教师范读,掌握正确的停顿。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先标出不同的停顿方式:“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为什么要读后者?我让学生读课下注解,原来“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如果读前者,意思会变成“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又如《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类情况还有不少,教师在诵读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停顿,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
读准字音,读对停顿,只是诵读的第一步。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悲欢离合之情和沉郁顿挫、激情澎湃的情感。这些情感孕育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品味出来,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甚至像古人那样,一边朗读一边结合肢体语言,比如摇头晃脑、做手势等。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听朗读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为了朗读得更好,还要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欢快的感情;低音显得低沉,表示肃穆、哀伤的感情。如读《登岳阳楼》“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重音落在“风霜里”“ 无限悲”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表现诗人历经风霜后憔悴悲愁之情。另外还要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以读得快一点,感情悲伤的,可以读得慢一些。如诵读《石壕吏》最后一段,感情基调是哀伤、抑郁的。诵读的时候要注意节奏慢一点,读出哀伤的感情。
在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后,怎样背诵才更有效呢?在教学中,我一般教给学生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背诵
人的记忆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意义识记是一种与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积极主动的识记,所以它的效果总是好于机械识记。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意义识记。在背诵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字词或是句子要及时查阅资料和字典,疏通了文意,理清了脉络就可以进行意义识记了。如在背诵《狼》,我是这样来指导的:先明确文章的脉络: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按照这样的脉络来背诵,背诵课文就容易多了。
二、结合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思路来背诵
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每一篇课文都能体现出来,结合作者的写作思路来背诵,背得快,又不易忘记。在哪儿背不下去了,想一下写作思路,往往会记起应该是哪一句。比如背诵《公输》,可以按照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的三个步骤来背诵,这三个步骤依次是: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说明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按照这个思路,背诵起来就会比较轻松。
三、在背诵的基础上动笔写写
看了央视播出的《汉字听写大赛》,我们更有感触:那么多汉字我们的学生都不会写啊!有些学生平时的背诵是过关的,可是在考试时,默写填空却经常丢分,原因是出现了错别字和不会写的字。所以每次默写后,我一定要让学生记住,即使你对古诗文能够倒背如流,如果写不出或者写错字,也是等于零。很多学生基础还不扎实,提笔忘字,特别是笔画多的字和生僻字。我认为经常让学生抄写古诗文中难写的字词,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些字词的记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我提倡学生在完成背诵时,要结合抄写,如果确实没有时间,就用手指在课桌上写写自己认为难写的或容易写错的字,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很有必要,也非常有效。而默写可以有效巩固已经背诵了的课文,并对加深记忆大有好处。每次期考前,都要学生对课本要求背诵的古诗词进行一次默写,这样效果很好,在考试时,学生默写填空总是满分。所以,抄写一定会有助于提高背诵的质量和效果。重要的古诗文一定要在课堂上默写一次以上,对在默写中出现的错别字和不会写的字,叫学生抄写几次,及时巩固。
为了能让学生背诵得更快,除了教给学生正确的背诵方法外,还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诵读课文,所以我除了早晚读让学生放声诵读外,每节语文课上课前3分钟(即小预备)我都叫全体学生站起来集体诵读课文里面的古诗或一篇古文。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和习惯,增强学过的古诗文的记忆,还可以提振学生的精神,为本节课进行预热。当然在教学古诗文时,每节课诵读不要少于4次。短小的古诗文可以尝试当堂背诵。为了让学生背诵得更有劲头,我叫每个小组设一个检查背诵的小组长,每个学生早晚读时到小组长那里背书,能够准确流利地背诵的,由小组长在该课文的题目上用红笔写上“念”字,并列一个念书表,贴在教室黑板旁边,看看哪个同学背诵的古诗文最多,哪个最少(教师适当进行抽查),每个学期评选背诵之星,这样就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背诵古诗文的良好氛围。因此每次早晚读时学生都情绪高涨,书声琅琅。
有人说书是读出来的,这话说得很好。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能使学生在读中悟义,读中明旨,读中生情,使文字这一个个抽象的符号折射出它的耀眼光芒,焕发出它的勃勃生机,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学代代传承下去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诵读古诗文训练就更显得重要和必要,因为诵读古诗文不但能很好地激发学习古诗文的热情和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全身心投入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中去,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为中考语文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应对高考语文改革抢得先机。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