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
[摘要]当前历史新课标中所提倡的多元史观,是在坚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借鉴和吸纳了近年来兴起的一系列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主要体现有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在复习备考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对新史学观念的理解与运用,结合课程内容,渗透新史学观念,增强复习备考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史学观历史课程标准中考历史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04
近年来,新的史学观念(或史学范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史观的多元化在历史教育领域已经被普遍接受,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多元史观已经融入中学历史新课标、新教材和中考命题当中,值得中学历史教师重视。
一、义务教育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中的史观问题
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教科书的史观问题应关注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在“前言”即开宗明义: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
当今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及相关教材淡化了传统的社会形态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而更多地体现新史观的特色。
1.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特色在世界近现代史中明显表现出来。2011年版初中新课标指出:“世界近代史是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在世界现代史中又指出:“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
2.现代化史观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中都有体现。如2001年版初中新课标(实验稿)指出:“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课标和教材在近代史板块中还专门设有一个主题为“近代化的探索”。
3.文明史观在2011年版初中新课程标准体现突出。以文明史观视角编写的教科书,采用了主题的体例,突出文明的演进历程,突破了五种社会形态的分期传统,代之以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作为划分依据。如初中历史教材的中国古代史不再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是根据文明发展的典型特征划分为七个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世界历史教科书更是直接按文明史观构建了学科体系:九年级历史教科书的第一单元主题是“人类文明的产生”,第二单元主题是“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第三单元主题是“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作为历史教师,也应该“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涉及的历史现象重新审视,摆脱以往的一些理论思维模式,按照文明史观去理解教材,由此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新给予评价和认识。”[2]
二、新史观与有效历史中考复习
近年来的中考命题视角融入先进的史学观念和理论,针对这种命题趋势,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当中深刻理解这些史观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历史,评价历史,分析历史问题,从而得出历史结论。
(一)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新观念
现代化史观认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其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 (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1.将现代化史观运用到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掌握两条交织的主线:一是外国列强不断对中国进行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他们的殖民地;同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者,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是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二是“近代化的探索”,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国家富强、人民富裕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赢得民族独立。这样,可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紧迫性和曲折性。
2.将现代化史观引入世界近代史复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近代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发展变迁。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美国独立战争颁布《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颁布《人权宣言》,彰显的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新航路开辟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反映了经济上的市场化、工业化进程;西方人文精神和近代科技发展的探究精神,则是现代化理论在思想文化上的体现。
(二)全球(整体)史观新观念
全球史观认为,世界各地区之间、地区内部之间是一个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全球史观要求人们从全球眼光和整体意识审视人类历史,关注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教师自觉运用全球史观进行历史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全球史观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以新航路开辟为例,2001年版初中新课标(实验稿)的表述是:“初步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2011年版初中新课程标准表述为:“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运用全球史观进行中考复习,要注意用全球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事件,教师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教学。
1.从世界全局的视角认识中国历史。在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时,2011年版初中新课程标准要求是“认识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如果仅仅注意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不够的,必须把它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一全局中去把握,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亚洲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军队,有力支援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2.重视古今中外交往。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是推动历史横向发展,使民族历史、地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决定性力量。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课时,2011年版初中新课程标准要求是“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材料、实物、图片等,介绍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古代丝织品、古迹,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名称,中国丝绸在罗马引起的轰动和佛教东传等历史,使学生感受到丝绸之路是一条生动的充满活力的繁荣、开放、和平、友谊之路,这条路上虽然也有艰辛、有竞争,但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力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渗透。
(三)文明史观新观念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文明由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类文明的演变可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发展阶段。
在中考历史复习的一些具体问题上,教师可以运用文明史观来阐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习俗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物质文明也取得了巨大成果。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文明史观还可以运用于世界近代历史单元复习,例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步入近代》的单元内容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按照突出其文明成就、影响及不同文明的交流、借鉴、融合的要求整合有关内容。本单元文明史可以整合如下:
(四)社会史观新观念
社会史观将社会问题作为史学研究的对象,并认为社会问题与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同等重要。
[案例]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为解决穷人的生存来源问题,提高就业率,他采取的“新政”措施是()
A.大力整顿银行B.兴办公共工程
C.调整劳资关系D.缩减农业产量
案例评析: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通过“兴办公共工程”这一“新政”措施来提高就业率,解决穷人的生存来源问题。它考查了社会史观中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五)生态史观新观念
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向关注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以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案例] 阅读图文材料:
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喷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已经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
请回答:上述材料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思考?
案例评析: 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还对环境造成污染,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了社会史观中对人类生态问题的关注。
在新一轮的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新史观能否成为新课程资源“生命力内核”的关键在于历史教师是否转变观念。正如著名历史教育专家黄牧航所说:“如果不转变史学观念,所谓转变课程观充其量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资料收集者,而所谓转变教学观也很有可能就是运用更有效的方式把原来的一些陈旧错误的观念加以强化。”[3]因此更新观念,积极学习史学新理论,拓宽学术视野,利用新史观优化历史教学,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师的当务之急。
[注释]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宁一,程昱.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1).
[3]袁兆桐.观念的更新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12).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