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珊华
摘 要:教育需要培植“正能量”。首先老师应该加强师德学习,积聚自身的“正能量”,再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正能量;教师修养;语文教学;课程资源
“正能量”是当前的流行语,确实,我们对这个词耳熟能详。从党政领导到各种媒体,再到民间,使用“正能量”的频率很高。正能量,本是物理名词,而“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特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力,可以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
由此我认为,教育需要培植“正能量”。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战场”,教书育人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语文学科,如何健全他们良好的健康心态,如何给学生传递正能量,如何激发他们身上的正能量,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要培植学生的正能量需要:
一、老师要具有正能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给学生传递正能量,老师就应该加强师德学习,不断“充电”,积聚自身的正能量。语文教学实际是一个传递正能量、施行美育的过程。如果教师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高,在不知不觉当中就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潜移默化当中就有了副作用,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关注你的一举一动,你的言行举止常常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每个班级的学生处事行为都像极了班主任,这就是有力的证明。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教学活动,还要具备老师应有的人格魅力。
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善于读书学习,善于反思总结,善于自我调节和控制,努力从各个方面、各个渠道汲取“正能量”,把自己最阳光、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情感动力,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少一点斥责,多一点鼓励,从学生的角度引导启发,想方设法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动学生的脉搏,使学生敢于陈述自己的看法或者主张。引导学生去其糟粕,吸取精华,让学生顺其自然地接受正能量。这对他们将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教师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
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强调工具性的同时,还要求注重人文性,许多语文课文都有可挖掘的“正能量”。
例如,严春友的《敬畏自然》从总体上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一种新的环保理念。作者认为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大自然的智慧无与伦比,人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的确,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当今全球的问题,这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树立学生的环保理念,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净化自身,净化灵魂。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刻画,表达了对父爱的突然感悟,从而引发学生更深的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谈生命》是冰心的一篇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的美文,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
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的精神。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感受和借鉴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它塑造了一种纯真、友好的氛围,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要引导学生都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也要让学生明白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
其他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胜枚举。可见语文课堂上的正能量时时处处都存在着,要想将这些正能量传递给学
生,教师必须以引导的方式,摒弃灌输填鸭,还要导之以发,要学生理性地思考、深切的感悟。要深入浅出地联系当前的社会热点、学生实际、感情焦点,调动学生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在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的同时接受了这种正能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避免了枯燥的说教,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课堂。
总之,如今信息发达,各种负面信息无孔不入,但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应有一定的筛选能力,不应该把消极的、负面的东西带到自己的课堂上,要给学生微笑,要给学生传递正能量。走进教室,就要对学生保持正面引导,积极教育。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等与正确人生观是分不开的,这就需要正能量的传递,作为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学科,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的重
任,用教师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能量”。
参考文献:
吴安鸿.正能量在语文课堂的释放[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15).
?誗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