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其才
摘 要: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还处在一种记忆的状态,他们基础知识正在累积,所以不能及时形成知识体系而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对于一些定理和简单的计算,站在教师的角度上觉得非常简单,但是因為学生数学体系还未形成,总是会犯一些不该犯的小错误,这个也就形成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采用趣味教学法,以有趣的方式和载体帮助学生记忆,巩固定理,提高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趣味教学;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
小学生因为其思维的不可掌控性和随意性,导致教学方案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阻碍。而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以计算为主,是较为复杂的计算和定理的学习。学生在初次使用这些定理的时候容易产生混乱,而且对定理无法合理、正确地应用。为了解决这些教学难点,我建议采用趣味数学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教学方案如下。
一、形象化知识点,提高定理理解能力
小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多数是局限于表面,而他们对定理的应用也是“照着葫芦画瓢”。为了“迎合”他们的这个学习特点,教师可以将知识点更加形象化、简单化。与其给学生不断增加困难,不如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这样即使是采用一些“权宜之计”,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甚至能够影响后来学生对该定理的记忆,在应用时也会顺手很多。
如,对乘法分配律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不善于使用乘法分配律,在不合适的时候使用,或是在该使用的时候没有想起,这都是教学中的问题。采用形象教学的方法,如3×(2+3),将括号内相加的两个数(2和3)比作一个家里的父母,每个人都能够吃三个馒头,那么他们一共就能吃2×3+3×3个,如果只是用一个数相加的话,那么“就会有一个人饿肚子了”。用这样较为形象的语言,触碰到了学生的笑点,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快乐中学习。在应用乘法分配律的时候,学生会想起这个“饿肚子”的例子,就不会落下数字了。
二、游戏化教学法,提高计算能力
计算是一个需要大量练习才能够提高的能力,而作为好动活泼的小学生,对他们采用“加大作业量”的方法反而会引起反感,而且计算机的普及,并不能保证学生是自己做完这些计算题的,所以不妨就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而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检查,这样是无法“欺骗”的。
对于简单的计算,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可以组织多样的计算游戏,以竞争和玩乐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让学生写几个自己认为较难的数学题目在纸条上,然后放到“抽奖箱”里面。各个小组的成员一字排开,然后抽取纸条开始答题,第一位成员答对,第二个才能开始抽题答题,以此类推,最先完成答题的小组胜出。
三、和家长一起的趣味学习,给孩子树立榜样
现在科技比较发达,算计算题的方法也有很多种。不仅是小学生,就算是家长,也经常是用手机或是计算机去计算一些简单的题目。教师可以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也给家长布置一些,让他们一起完成。这样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会自觉地靠自己去计算,而且家长在计算错误的时候,也教会了孩子谁都会犯错,不要因为害怕犯错而不去做。
在学习数学计算定理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使用定理,而家长使用普通的计算方法,这样对比计算速度,学生就能够发现定理的方便之处,明白定理的应用意义。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不要刻意给学生施加压力,而是要从教学的方法和学习的形式方面来使知识形象化,使其更容易被吸收和理解。
参考文献:
[1]苟敬华.新课改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教育界,2014(02).
[2]赵红娟.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试题与研究,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