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政治教师的创新意识

2015-06-17 21:59王贵芳
新课程·中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传授结论教学内容

王贵芳

创新或(创造)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运用脑力與体力产生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社会活动(包括课堂活动)。人的创造力是和人的创造性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是在创新和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我们进行的活动是课堂活动,为此,对于“创新”我们应重新认识。

首先,应正确认识学生的创新。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要求学生达到的创新与科学家所从事的那种意义的创新是有区别的。中学生在他们学习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也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能够获得一定成果,并且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但这只是以他们的个人经验和知识范围为依据的。一般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创造力,对于成年人来讲,未必是新的,但这并不能否认中学生具有创新能力。

其次,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看,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必须彻底改变政治课堂教学方式,由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学生自主探求、发现和创新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构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系,实现政治教学的全面创新。具体要求如下。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在政治教材的内容和篇幅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过去那种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灌输结论多,探究过程少;概念背得多,实践活动少的教学方法肯定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新教材中不同内容的教学方法等着我们去实践、探索和完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作用

新教育观认为:“要把学生看成具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同样的问题,学生的经历不同、角度不同、思维不同,最后的结论也可能不同。我们不能因结论不唯一而轻易否认学生的答案,只要学生的回答有新意,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都应肯定,否则会扼杀大批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宽阔的胸襟,能正确认识学生的答案,而且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尝试。

2.注重学生独立活动

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是一个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先入为主,把结论直接交给学生,而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自身的经历中去寻找答案。这样,教学内容经过学生自己的推敲加工后,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将书本内容变成自己的财富”。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师在备课时应尽量挖掘内容的本身,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知识的传授效率,而且也使得知识能得以扩展外延。那么,怎样挖掘内容的创新呢?

1.注重教材内容间的联系

长期以来,在政治教学中,我们总把每节课的内容按照复习—导课—讲解—小结—作业的过程加以传授。这种教学有其优点,但其弊端也存在,往往导致学生只掌握小块知识,造成知识间支离破碎,使学生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自己深入教学内容,准确把握课、章、节之间的内在关系,对知识间的关系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教给学生使其既掌握了知识点,又掌握了知识面,从整体上掌握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做到条理

清晰。

2.注重政史内容的结合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本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应用,而很少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而创新教育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因此,教师的有限知识便很难满足时代的需求。特别是实行文科综合考试以来,政治、历史的关系日益密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授课时应站在综合的角度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但要掌握本学科内容,还应对相关的学科有基本的把握。我们知道,一定的政治观点,总是以一定的历史为背景的,我们讲述一个观点时,就可以用历史材料来说明。这样,教学中历史、政治的结合有助培养学生全面把握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感性分析上升到理性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学生,这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政治教学不应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还应指导学生参与结论的分析和探索。“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教法,上课时都一定要抓住学生的思维,以问题为中心,坚持启发式教学,既要使学生理解,又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另外,还应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总结,归纳知识的方法,最后达到解题效果。

参考文献:

朱坤.中学政治课教师应有素质及养成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3(25).

编辑 郑 淼

猜你喜欢
传授结论教学内容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传授技艺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结论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
明星传授“颜控女”选车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