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霞
摘 要 高中化学教学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尊重人的个性,有效实施自主选择学习,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从科学编写导学案、优化教学基本环节、制定配套的管理、评价和激励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有效开展“导学”活动促进高中化学自主选择性学习的有关问题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 因材施教 自主学习 导学案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76-03
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均衡性、学习风格的差异性和个性的多样性导致没有一种学习方式能够包打天下学习内容。在教学规律中有著名的“因材施教”原则,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基础,落实以学生自主学习、选择学习、自主发展的现代教学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自主发展的学法上的指导和知识上的准备,使学生能通过学案的引导自主进行选择性学习。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讨论、师生之间的交流或者教师的个别指导来解决,从而实现学案与教材、学生自主选择性学习与教师指导的有效结合,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让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一、科学编写导学案,搭建自主选择性学习平台
教师在设计学案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从学情出发,结合课程目标进行分层设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从而逐步递进,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既具备层次性又具备递进性的问题,确保各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例如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导学案”,在学习目标、课前导学、例题分析、拓展练习和课后的分层测试这几个方面都进行了分层设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导学案”的学习;在设计“导学案”时,将三个层次的内容都集中在一个“导学案”上,体现了“递进”的思想,学生在完成了自己所在层次的学习任务后,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更高层次的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整个“导学案”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问题来理解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来把握学习的进度。
【复习衔接】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明确目标】
A层目标:1.初步掌握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2.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3.初步学会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4.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B层目标:1.掌握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2.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3.学会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4.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5.初步学会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C层目标:1.掌握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2.能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3.掌握在方程式中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4.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5.了解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6.初步学会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学习重点】1.从电子转移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2.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及其判断。3.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习难点】1.从电子转移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2.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及其判断。
【方法指导】1.在课前须完成导学案的课前导学部分。2.根据各层次学习目标,在课堂学习中做好知识点笔记。
可见,“导学案”的精髓是“因材施教”。以“导学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为基础,通过教师指导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或较高层次的同学指导较低层次的同学,依据符合自身发展的学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活动不仅着眼于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更注重潜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积极的合作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教学基本环节,有效促进自主选择性学习
利用“导学案”有效实施教学基本环节是:摸底补偿→学生自学→问题互动→练习反馈→整理小结。例如在教授“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课的内容前,教师提前对各层次学生进行课前必备的基础知识进行摸底,主要从学生上一次课的作业来分析,根据学生对旧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及授课方法。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有所了解,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及时组织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难题。
课堂导学过程简述如下:1.分析氯化钠形成的原因;2.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形成;3.通过典型例题找出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4.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5.例题练习;6.学法小结;7.拓展练习。
其中在“分析氯化钠形成的原因”中可以这样安排:1.写出钠在氯气中燃烧的方程式,注明化合价变化。这个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吗?2.氯气是由氯分子构成的,一个氯分子是由两个氯原子构成的。金属钠是由钠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Na+和Cl-构成的。钠原子和氯原子是经过怎样的变化形成Na+和Cl-,进而形成氯化钠呢?写出钠原子、氯原子、钠离子、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形成的原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形成”:1.通过实验验证预测,演示锌与硫酸铜反应的原电池实验,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电子转移这个微观过程是有宏观表现的。2.在此基础上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①氧化还原反应: ___的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___。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___。②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氧化反应:___;还原反应:___;③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剂:____ 还原剂:___; ④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氧化产物____,还原产物_____。最后小结: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____电子,化合价____,被___,发生___反应,得到 _____产物,具有______性,是_____剂;物质_____电子,化合价____,被______,发生____反应,得到_____产物,具有_____性,是__剂。
在“例题练习”环节,教师拟题也要做到精炼而有选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在学生练习后及时进行分析讲评。
例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失电子的反应为氧化反应。 B.物质在变化中失去了电子,此物质是氧化剂。
C.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即是氧化还原反应。 D.发生化合价升降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物质得到电子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失去电子的物质叫还原剂;得到电子的物质叫氧化剂。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是否发生化合价升降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答案:AC】
例2.人体血红蛋白中含有Fe2+离子,如果误食亚硝酸盐会使人中毒,因为亚硝酸盐会使Fe2+离子转变为Fe3+离子,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而丧失与O2结合的能力。服用维生素C可缓解亚硝酸盐的中毒,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 )。
A.酸性 B.碱性 C.氧化性 D.还原性
【解析】亚硝酸盐会使Fe2+离子转变为Fe3+离子,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而丧失与O2结合的能力。服用维生素C可缓解亚硝酸盐的中毒,维生素C所起的作用必定是将Fe3+离子重新转变为Fe2+离子,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答案:D】
当然,导学案里“拓展练习”这一环节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目标达成的情况,学生在做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并予以指导。在课堂最后几分钟时间里,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制定配套的管理、评价和激励措施,深化自主选择性学习
1.配套的管理措施:每个组选两个学习成绩突出的同学担任课代表,负责监督本组同学的“导学案”学习、作业完成情况,教师课后通过课代表了解同学的学习情况。根据课代表反映的情况,及时对学习上有消极情绪的同学做心理辅导,在课后或晚自习时间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做特别辅导。
2.配套的评价措施:①课堂解答分层评价。A层学生回答问题要求基本正确;B层学生回答问题要求完全正确;C层学生回答问题要求完全正确外,还要全面深入,有自己的见解。②阶段性分层评价。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编制不同层次的测试题进行阶段性的测试,用这种方法来评价某一阶段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一份测试卷包含三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做相应的题目。
3.配套的激励措施:主要采用情感激励法。例如在课堂上,A层学生回答问题可能会吞吞吐吐,答不到点上,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回答的关键词,只要一发现闪光点就及时给予肯定,同时鼓励其继续思考,或者从答题态度上给予肯定;对于B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上给予肯定,并引导其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对于C层次的学生,由于其学习水平较高,回答问题一般都比较准确,教师可以直接给予赞赏,并鼓励其课后深入学习,拓展知识面。
四、保障自主选择性学习可持续进行的注意事项
1.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
依托“导学案”实施选择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经历一个适应过程。从心理适应能力、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上,教师比学生更容易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变化。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变化,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尽量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依托“导学案”实施选择性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止由于分层可能产生负面的“标签效应”。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处于层次临界点的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于该部分同学是继续留在本层次学习,还是上升或下降,教师要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充分征求其本人的意愿再确定其层次。
2.要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
依托“导学案”实施选择性学习必须立足全体学生,要求对优等生、中等生和暂困生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给予不同要求的指导,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这就需要教师重视优等生的潜力挖掘和暂困生的弱项补缺,使得中等生在优等生的拉动和暂困生的推动下不断进步,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要注意分层是动态的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是不断变化的。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动态地把握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发展状况,对学生的层次进行及时的调整,以激励学生不断地向高层次递进。分层次数不宜过于频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通过测试来矫正分层,保证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上学习。
4.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依托“导学案”实施选择性学习必须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是要努力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其次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个体学习的优势,同时做到学习资源共享;加强师生及各层次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2]王爱华.谈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J].小学时代,2012,(1).
[3]张玉彬.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化学导学案教学研究[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