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北仑明港中学 甘大旺 (邮编:315806)
初数研究
笛沙格的调和点列及其现实运用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明港中学 甘大旺 (邮编:315806)
从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奥)斯(P.Apollonius,约前262~约前190年)对圆锥曲线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窥见调和点列的雏形;在古希腊数学家梅涅劳斯(Menelaus,活跃于公元100年前后)、帕波斯(Pappus,活跃于公元300~350年间)探索到交比不变形的基础上,法国数学家笛沙格(G.Desargues,1591 ~ 1661)首次建构了圆锥曲线中调和点列的理论框架,并丰富了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曲线的知识体系.本文以两个引例为基础,通俗地介绍调和点列的基本概念,然后着重解答和诠释以调和点列为命题背景的相关现实问题,供参考!
熟悉上述两个引例的结论后,我们就会认同笛沙格关于“调和点列”概念的自然性和必要性.
性质1 若共线四点A、M、B、N构成调和点列,则四点B、N、A、M也构成调和点列,四点M、A、N、B也构成调和点列,四点N、B、M、A也构成调和点列,四点A、N、B、M也构成调和点列.
命题专家以调和点列为题根,可以翻新编拟出相关的高考题、竞赛题.
例1 (2009年四川竞赛题)如图,已知PA、PB是⊙O的两条切线(A、B是切点),PCD是⊙O的一条割线(C、D是交点),E是AB与PD的交点.
证明 连结AC、AD、BC、BD,那么
补注 在此例中,定点P与切点连线AB是关于⊙O相伴的极点与极线,此例把极点、极线与调和点列密切联系起来,可得到上述引例2的推广结论“过圆非切点的极点作直线与圆、极线相交,则所出现的四点顺次构成调和点列”.
(2) (2009年陕西竞赛题)已知PA、PB圆O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B,过点P的直线交圆O于C、D两点,交弦AB于点Q,求证:PQ2=PC·PD-QC·QD.
(2)如下左图,以P为原点建立一维数轴Px,则P(0),设C(c)、Q(q)、D(d),则与(1)同理得2cd=q(c+d).于是,PC·PD-QC·QD=cd-(q-c)(d-q)=2cd-q(c+d)+q2=PQ2,证毕.
(3)如上右图,以A为原点建立一维数轴Ax,则A(0),设B(b)、P(p)、C(c),则与(1)同理得2bc=p(b+c),则
AP·BC-2PC·AB=p(c-b)-2(c-p)b=p(b+c)-2bc=0,
则AP·BC=2PC·AB.
最后两边除以BC·PC,得到原等式正确.
补注 本例的3个小题结论的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是例1结论的必要条件,读者还可以反推它们也是例1结论的充分条件.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性质.
⟺AB2=AM·AN-BM·BN.
将两点A(x1,y1)、B(x2,y2)的坐标代入椭圆C的方程x2+2y2=4,并整理得
相减得8λ(2x0+y0-2)=0(其中λ>1),
则 2x0+y0-2=0.
所以,点Q总在定直线2x+y-2=0上.
补注 如右图,目标直线2x+y-2=0恰恰是题设定点P(4,1)关于已知椭圆C:x2+2y2=4的极线(即过椭圆C外一点P向该椭圆所作两条切线的两个切点的连线),这说明例1、例2的结论的逆命题可以类比到椭圆来探究.
例4 (2014年河南竞赛题)已知抛物线C:x2=2y与直线l:y=kx-1没有公共点,设点P为定直线l上的动点,过P作抛物线C的两条切线,其中A、B为切点.
(1)证明:直线AB恒过定点Q;
解 (1)设A(x1,y1),则x12=2y1.运用判别式法或导数法求得抛物线在A点处的切线方程为y+y1=x1x.设P(x0,kx0-1),则代入得
(kx0-1)+y1=x0x1.
设B(x2,y2),同理有kx0-1+y2=x0x2. 于是,两切点连线AB的方程为
kx0-1+y=x0x,化成直线系方程为
设M(x3,y3)、N(x4,y4),则
⇐2x3x4+2kx0=(k+x0)(x3+x4)
⇐2[(2k2-2)x0-2k]+2kx0(x0-k)
=(k+x0)(2kx0-4)
⇐0=0.
因为此等式显然正确,故原等式正确.证毕.
补注 ①根据极点(线)的结论,可以直接写出切点连线AB的方程为x0x=y+(kx0-1),其实,点P与连线AB是关于抛物线x2=2y相伴的极点与极线,点Q与直线l也是关于抛物线x2=2y相伴的极点与极线;②第(2)小题说明四点P、M、Q、N四点构成调和点列.
综上四例,你能顿悟下面一个推广结论吗?
定理1 如果经过定点P可以向圆锥曲线Ω作两条切线,切点分别是T1、T2,再经过定点P作动直线l与圆锥曲线Ω相交于两点A、B.
(1)当动直线l与连线T1T2相交于点Q(不重合于T1、T2两点)时,顺次四点P、A、Q、B构成调和点列;
(2)当动直线l上的点Q使得顺次四点P、A、Q、B构成调和点列时,点Q在连线T1T2上(不重合于T1、T2两点).
限于篇幅,把定理1的验证留给读者完成.因势利导,下面介绍笛沙格的一个研究成果.
定理2 如果圆锥曲线Ω的内接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边AD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P1,另两条对边AB与CD的延长线交于点P2,且圆锥曲线Ω与其割线P1O交于两点M1、N1,圆锥曲线Ω与其割线P2O交于两点M2、N2(如上图),那么内接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O点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顺次四点P1、M1、O、N1构成调和点列,且顺次四点P2、M2、O、N2也构成调和点列.
用极限的思想琢磨,定理1是定理2的退化情形.近几年来以定理1为背景,是专家编拟高考题、竞赛题的热点;预计以定理2的特例为背景,可能是专家在不远的将来编拟高考题、竞赛题的新热点.
1 李文林. 数学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3-134
2 傅海伦.中外数学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34-235
3 傅钟鹏.数学名人漫记[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43-45
4 杜瑞芝主编.数学史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00,423
2014-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