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孟华
【关键词】思想品德 有效性 教学关键目标 约定 三关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18-02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有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在此,笔者结合所在学校的课程改革实践经验,谈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一、确定教学关键目标
有效果是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高。课堂效果是一节课的灵魂,没有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就没有课堂的有效性。要使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教师必须注重两个方面:第一,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第二,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教学目标(特别是关键目标)来开展。判断一节课是否有效果,最重要的是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达成的程度如何。
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关键目标(即教学关键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是否准确,会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教学质量。确定教学关键目标,应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依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确定。如教学“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师在确定教学关键目标时不能偏离这些目标。
第二,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基础、知识面、学习方法等不同,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合适大多数学生。例如,我校两个水平基本相当的班级参加了2014年“绿城之春”全国数学优质课展示活动,分别由来自天津市的教师和本校教师授课。来自天津市的教师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基础状况,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过高,导致没能完成教学任务;而本校教师由于了解学生的基础状况,确定了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教学效果很好。可见,确定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确定合适的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应该根据两个方面来确定:一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教学难点不一定相同,对某一些学生来说是难点,但对另一些学生来说不是难点。二是依据课堂生成。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不明白、不理解,那么教师可以确定这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能确定并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提高。
二、运用有效的约定
有效率即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经过长期实践,笔者发现,恰当运用有效的约定可以在课堂上节省5—8分钟时间,从而为开展有效教学腾出更多的时间。
约定就是事先商定,师生通过语言、肢体语言等方式就某种意思或某种行为达成一致,其作用包括快速调控合作学习;调控课堂教学活动;快速地进行检测。一般的约定有:(1)明白、不明白。及时检测学生对布置的任务或某个问题是否已经清楚。(2)对、错。主要检测学生对判断题的掌握情况。(3)准备就绪。任务开始前学生是否准备好了。(4)声控。单元组或团队活动时控制声音大小,既要让组内人员听清楚,又不影响其他组成员活动。(5)停止。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6)归位。结束单元组或团队活动,快速回到原位。(7)其他个性化约定。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需要与学生进行其他约定等。
三、做到“三关注”
有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较高。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实现课堂效益,教师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关注全体学生(学生课堂的参与率);关注课堂知识点、考点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各种能力发展,特别是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发展。笔者的做法如下:
第一,采用多要素换着用、组合用的方式进行教学。用同一要素学习,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感官功能,多个要素换着用、组合用。例如,教学“消费者享有的权利”的内容,假如教师只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只用“看”这一个要素,学生看完课本后,往往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学习效果不佳。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本并进行批注:消费者应享有哪些权利?在消费过程中你有哪些权利受过侵害?这样,学生一边看,一边想,一边用笔在课文中批注,运用了“看”“想”“做”三个要素来学习,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益,也使各种感官得到协调锻炼。
第二,着重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训练的关键目标要以训练学生思维为核心。教师可围绕关键目标设置恰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在训练学生思维时应注意:创设的问题是开放的;问题要循序渐进、多角度,能够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扩大学习参与面;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充分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打开思维、获取信息。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启迪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打开学生思维的向度,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考点,也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全面看待问题等能力。
第三,注重课堂与课后的“做”。恰当地“做”,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和考点,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做”,也可以在课外安排“做”;可以是学生个人“做”,也可以是团队合作“做”。课堂中“做”的主要方式有:动手标注、实验操作、做练习、做方案等。课后“做”的主要方式有:访谈、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社会实践等。例如,教学“维护消费者的权利”时,课堂上的“做”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在消费过程中避免自己权益不受侵害的方法有哪些?先让学生个人思考并将思考的结果写在纸上,再进行团队内部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这样“做”,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少变多,从片面到全面。而课外的“做”,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到社区、律师事务所、工商部门等进行实地调查、访谈,或通过网络等途径了解:当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采取哪些途径来解决?课外的“做”,既可以打破课本的局限,扩张解决问题向度,也让学生记忆深刻,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第四,既要让学生“动”得起来,也要让学生“静”得下来。有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专注时间往往只有7—13分钟,如果超过这个时限,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开始分散。因此,当课堂进行到一定时间时,教师应安排学生“动一动”。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边“动”边学习,这样既不耽误学习,又能使学生保持充沛的精力继续学习。教师在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时,要给学生安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五,及时对关键目标进行课堂检测。在解决关键目标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测。检测的方法包括人力资源、肢体语言、提问、复述等主要手段对关键目标进行随堂检测。这样做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对关键目标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用以上方法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方法明显改善,且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笔者认为,上述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