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秋苹
活动目标:
1. 通过折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进一步感受三角形三线的特征.
2. 通过操作得出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会交于一点.
3. 通过操作、推理等活动,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进一步培养直观认知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附录4中的三角形卡片、若干薄的三角形卡片.
2. 剪刀.
活动过程:
折纸与动画
播放折纸作品3D动画2分钟.
教师:同学们对动画片意犹未尽,怎么样,神奇吗?其实小小的纸片通过我们智慧的双手能呈现出很多美妙的图形. 同学们说说,你们都会折什么啊?动画片中有你熟悉的折纸作品吗?
(大家:积极讲述自己能折出的作品.)
教师:同学们都很厉害,现在体现你们厉害的时刻到了,将折纸与我们的数学图形结合起来,从最简单的三角形三线着手,回顾一下我们学习过三角形的哪三线?
(角平分线、中线、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感兴趣的3D动画,感受折纸带来的神奇,同时分析出动画片中自己所能折出的图形,明白神奇就在自己的手中,激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折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步骤1 阅读教材第9页折三角形的角平分线2分钟.
【设计意图】培养细心阅读的好习惯.
步骤2 将附录4中的三角形卡片剪下来,按要求操作,组长完成后观察组内成员完成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完成培养动手能力,通过组长的调控促进小组的合作互助.
参与者以组为单位操作、交流、展示.
教师:提出问题
1. 在折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时,你有什么困惑吗?
2. 在折纸时你抓住了哪些注意点?
请一位同学演示你的操作步骤.
教师:你抓住了哪些关键步骤?
(边AB重合到边AC上.)
教师:重合的目的是什么?
(使得∠BAE=∠CAE.)
教师:为什么展开AE,AE就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请说明理由.
(可由全等三角形解释.)
教师:同学们折出几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观察这几个折痕,有什么发现?
(三条,交于一点.)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将问题层层推进,学生的演示推理使大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角平分线的基本特征.
教师:将大家的作品粘贴到黑板上,将折痕用记号笔加黑. 如图2,AE是△ABC的角平分线,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欣赏自己的创造成果,享受取得成功后的喜悦,问题是逆向思维的渗透、图形与几何语言的结合.
折三角形的高
步骤1 阅读教材折三角形的高(1)1分钟.
【设计意图】培养细心阅读的好习惯.
步骤2 将附录4中的锐角三角形卡片剪下来,按要求操作,进度快的同学起来巡视班级其他同学的操作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设计意图】激励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完成,激发成就感、课堂主人翁意识.
教师:提出问题
1. 在折三角形的高时你抓住了哪些关键点?
教师:点C落到BC上的目的是什么?
(得到E点处的两个角为直角.)
教师:“沿过A点”的目的是什么?
(由A点引出高.)
教师:提出问题
2. 折痕AE就是△ABC的高,请说明理由.
3. 折出另外两条高线,观察这三条高线,你有什么发现?
(相互交流并回答问题. )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三角形高的基本特征.
教师:如果三角形纸片是钝角三角形纸片,你会折出它的三条高线吗?利用附录4中的钝角三角形纸片试试,你有什么发现?
用事先准备好的钝角三角形卡纸(没有多余的部分)操作.
教师:你能折出此三角形的三条高吗?如果不能说说你的困惑.
【设计意图】折钝角三角形的高是本节的难点,突破这个难点要先发现问题,然后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要解决你们的困惑,首先得知道老师给你们的三角形卡纸不能完成折高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提供卡纸呢?
(无法找到钝角边所在的直线.)
老师:现在剪下附录4中长方形,利用此卡纸折钝角三角形的高.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操作的问题及时纠正. 同学们此时会犯一个错误:先用笔画出钝角边的延长线然后折此边上的高. )
教师:请同学们不要用笔画,只能动手折,你该如何操作?如果有困难,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将难题留给大家,小组讨论会让大家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思路,解决问题事半功倍.
教师:让大家自愿进行小组成果展示.
(展示并讲解过程,在操作时抓住重点,组员及时补充、及时反馈,充分发挥集体学习效应. )
折三角形的中线
教师:提出要求
(1)在附录4中将余下的三角形纸片揭下,折三角形的三条中线;
(2)说说你是怎么折的;
(3)观察这三条中线,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竞争,比赛看哪组完成得快.)
【设计意图】在竞争与合作中完成,通过竞争增强信心,发现自己的优势,为小组的荣耀而努力探索.
生活与数学
教师:小明有一块三角形的薄饼,厚度都一样,他想将薄饼过三角形的顶点切成面积相等的两块与哥哥分享,聪明的你能帮小明这个忙吗?如果小明与两个哥哥三个人平分这个饼呢,你如何帮忙?(提供三角形卡片)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的中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让同学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使得数学活动有所生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