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舆情引导机制的思考

2015-06-11 07:12潘成刚
俪人·教师版 2015年21期
关键词:微时代引导舆情

潘成刚

【摘要】本文在分析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舆情传播的特点及应对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微时代下大学生舆情引导的方法和机制。

【关键词】微时代  舆情  引导

随着一系列以“微”为标志的文化传播媒体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的日渐兴起,现代生活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微时代的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给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舆情传播的特点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高校这个特定的地点范围内,大学内活动的人群就高校内或者社会上发生的某些事件在网络当中所抱有的态度和认识。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多元性与综合性。第二,群体性与放大性。第三,非理性与难控性。目前网络全面开放,但网络立法、网络教育管理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社会公共道德往往缺乏对网民个体的道德约束,致使校园网络舆情较难控制。特别是由于大学生群体本身存在着非均衡性,极易诱发那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出现非理性行为。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舆情应对的现状

据有关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对网络信息监控缺乏明确的规则及监督、干预机制,导致高校网络舆论混乱,大学生无所适从。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管理意识不到位。部分高校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管控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将其纳入常规管理工作中,人、财、物投入不足。第二,管理机制不完善。对网络舆情的管控还缺乏完整有效的机制。对传播消极或者错误言论的责任人没有一以贯之的处罚措施。部分高校没有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的管理队伍。第三,管理队伍不专业舆论舆情分析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系统的工作,要求从事舆情管控的人员具备相当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而在很多高校,舆情管控工作一般由宣传部、网络中心、学工部、保卫处负责,这些部门的人员很多都是兼职的非专业人士,有时还会存在责任分工不明确、责任主体不明确等问题。第四,管理方法不科学有些高校重视“后发制人”式的被动管理,而忽视“先发制人”式的主动防控; 有些高校因噎废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强行关闭学生自由交流的平台; 有些学校则采用盯防战术,广泛发动学生干部,利用人盯人的方式来监管学生思想动态。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舆情引导的方法

第一,主动了解学生言论

学生是受网络舆情冲击的主要对象,因此学生自然成为我们分析网络舆情的主要中心。在采集舆情时,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脉搏,掌控学生的思想动向,详细了解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走向。在分析舆情时,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仔细剖析现象的背后,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着哪些误区或者先进处,揣摩他们心理上的敏感点,努力找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解决方案。

第二,设置舆论“把关人”

互联网掀起了一场革命,那就是把受众者转变成传播者,任何受众都可以进行传播活动,“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新闻记者”。无人把关,成为网络文明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和问题,也使得网络成为色情、虚假信息和负面信息传播的渠道。因此,高校有必要强化网络把关制度,建立和培育权威的校方网络媒体,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师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舆论平台,净化网络舆论环境,使网络信息特别是负面信息就地消化,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网络把关一是技术把关,通过技术手段对内容进行筛选和过滤;二是设立网络把关人,发现有害的网络信息及时报告,立即删除,强化网络把关人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

第三,培养“意见领袖”

由于长期以来,大学生在传统媒体的宣传报道中很难找到负面信息,所以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信息来源多样化的网络往往成为大学生了解事实真相的趋向性选择。群体舆情活动常常由有组织型转变为自发型,由传统的集中型变为分散型。面对网络上关于新闻事件的海量报道,缺乏社会经验的高校大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告诉我们,“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意见领袖往往是网络世界中的舆论主宰和引导者,在网络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四、微時代背景下大学生舆情干预的机制

第一,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现代网络舆清各式各样的新闻都有,如何加强讨这些信息的把关,需要建立完善的适应本校网络舆情发展的制度。建立专门的校园网络舆清管理人员,让师生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本校网络舆情的特点研发适合本校的网络舆情监测制度。实行网络实名制,建立相关的网络舆情监控队伍,对于出现的问题,做至及时解决,同时能够预测发展的趋势,对于那些出现的负面消息新闻,可以利用校园官网来进行及时的澄清。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来说,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机制,做到有理有据。

第二,建立疏通引导机制

在建立网络舆情的干预行为过程中,依靠监测预警还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高校加强沟通机制,做好线上线下网络宣传,梳理各类工作。利用校园文化墙设置“校园舆情”专栏,对国内外重大新闻进行及时报道,利用国内专家评主论网站,利用专家的话语进行正面宣传。同时还可以利用本地知名专家学者到校进行专题讲座,引入权威的三方机构,增强处理问题的科学性,将那些校园网络负面舆情及时处理。通过校园心理健康中心,开设相关专栏和热线电话,从心理学角度开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面对校园网络舆情。对于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应制定相关方案,防患于未然。

第三,建立合作实践机制

“众人抬柴火焰高”,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在网上进行干预之外还需要更多的线下干预,否则很容易出现之时出于形式。作为师生自己要想更好的参与到高校网络舆情当中,需要师生自己融入社会,了解民生,体验不同行业之间的网络舆情动态,借鉴他人在处理网络舆情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处理共同的社会网络舆清。

【参考文献】

[1]杜成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典情的管理与引导【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3);

[2]李筱倩,网络典情监测及典情事件的应对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15 (3);

猜你喜欢
微时代引导舆情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