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学习
【摘要】就学生写作能力而言,“城乡差距”大,笔者在乡镇执教语文十年,为缩小差距作过努力。本文主要陈述了乡镇学生作文心理及表现、造就“城乡差距”的原因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方法。
【关键词】城乡差距 作文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91-02
在乡镇工作过的语文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就学生写作能力而言,“城乡差距”大。在乡镇,一类文罕见,二类文三五篇,三类文普遍,四类文不少;在城市,一类文常见,二类文普遍,三类文不多,四类文少有。笔者在乡镇执教语文十年,为缩小差距作过努力,现拟就以下几点,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及方法。
一、乡镇学生作文心理及表现
学生怕作文,乡镇学生尤其严重,到了“谈写色变”的程度。作文题往黑板一写,堂下便一片哗然,或讨价还价,或怨声载道。作文两节课,第一节课动笔的甚少,手足无措、烦躁不安、无所适从者多。可见他们的写作心理不够积极,有障碍。这在作品上表现为卷面潦草,内容干瘪,文字干涩,结构混乱,不堪入目。
二、造就“城乡差距”的原因
乡镇学生家庭缺乏文化低蕴。就侨港镇而言,许多家长八十年代还被列为“扫盲对象”,“水上教学点”、“晚上进修班”便是为了这些家长而设置的。家庭既是“文盲”,家中藏书不会很多,乡镇学生从小得不到熏陶启蒙,更不可能获得长辈的指导。乡镇学生起点低、家庭文化低蕴不深厚,这是原因之一。
多数的“乡村教师”来自城市,家庭生活在市区,接触城市学生多,有意无意地把城市学生文通字顺的文章与自己学生的对比,便认为乡镇学生“朽木不可雕”,难就“桃李满天下”的局面,灰心丧气、干脆放弃。这是原因二。
写作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欲提高必需经过长期的积累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特征误导了部分学生和老师:写作靠天赋,后天努力无效。形成了“诗有别才,与书无关”的缪论,吓跑了学生写作欲望,疏懒了老师的作文教学。这是原因三。
三、缩小“城乡差距”的方法
1.重视评讲,创造最佳时机
理科教师是很注重题目评讲的,语文教师应该效仿。学生对这一环节很感兴感,布置写作文时他们吵吵嚷嚷,听评讲时却鸦雀无声。从良好的课堂气氛看来,评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最佳时机;指导了写作技巧,唤醒了积聚于学生头脑中的素材,理顺了学生混乱的思路。要上好作文评讲课,得在批改过程中作准备,作好摘录并筛选好重点。评讲优秀作品时,不光读,还要板书分析,和上阅读课文一样。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又能让后进生迅速借鉴到章法语法。低分作文利用投影仪投放到银幕上,让学生讨论归纳文章的失分点,让学生明确三四类文的标准,然后教师再分析指导。另外,评讲时教会学生“拼合”文章。分数低的作文有些选材是新颖的,只是结构混乱、表达不佳,而结构清晰的又用了老掉牙的材料,各取所长,“拼合”起来就是一篇优秀作品。总之评讲能点拔启发学生的写作智力。
2.重视一题多练,积累范文
一题多练指同一道题目经过“学生写→老师改→学生再写,学生写→老师改→学生再写”循环过程,反复多次练习,直到文质兼美。
一种能力形成,要经过多次有意识、有目的的反复训练,而我们的作文练习往往一次一个题,浅尝辄止,较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低分文章失分点往往不止一个:或审题不正确,或主题不鲜明,或入题不迅速, 或布局不条理,或详略不得当, 或语言不畅达。打一枪换一个阵地,写一次换一个题目,这种“一次性作文”导致许多失分点得不到修正,这次的失误成为下次作文的诟病。反复练习能逐一弥补错漏。
《新课程标准(7-9 年级)》对写作教学明确提出:注重写作过程中修改加工环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反复练习的过程就是修改加工的过程,也是修改习惯养成的过程,是咀嚼、下咽、吸收写作技巧的过程。
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我在两周内对同一题目《模型船》进行了四次练习,三次评讲。第一次作文收上来后,针对多数学生混淆“说明文”和“记叙文”这两种文体作一次评讲。第二次收上来后针对说明不够详细、说明顺序混乱又作了一次评讲,并取一艘实物模型船放置讲台上,指导观察的方法,强调写作顺序。第三次,因说明语言不生动,说明方法单一,又评讲一次。最后,收上来统计平均分比初次高十多分,效果很理想。
经过反复训练写出来的文章,成为学生的代表作,长期留在学生记忆深处,成为考试时的范文,每学期积累六七篇,考场上学生便胸有成竹。
一篇文章从文理不通到文从字顺,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3.重视比较写作,拓宽素材的用途
阅读教学中,常常把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归纳文章的异同,以此引导学生深读文本,这就是比较阅读法。受这种方法的启示,创设了比较写作法,即把类似的命题编成一组,学生在短时期内逐一写作,在比较练习中掌握技巧。例如,《---给我点亮了一盏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角色》、《---触动我的心灵》和《---让我心动》,这些类似命题就是一个组题。
比较写作能较好地拓宽素材的用途,弥补写作材料匮乏的缺陷,增强写作能力。学生从小被“圈养”、“娇养”,又受网络的冲击,阅历少,见识少,阅读少,积累少。写作材料匮乏,学生深陷捉襟见肘、无米炊的困境。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救失作文材料,拓宽素材多角度使用的途径。数学教师常常把类型题集中在一章或一节中加以比较练习,以加强学生对某一公式的运用。同样,比较写作能加强学生对素材的运用。相同的食材,用上不同的配料,经过不同的制作,就形成特色风味。同样,有限的素材经过用心的剪裁,巧妙的构思和恰当的表达也可以写成一篇好文章。比较写作对剪裁、构思和表达能力的养成大有裨益,从而增了强学生的素材运用能力,乃至写作能力。
4.重视材料积累,建设储备仓库
“高考……南京十三中的应届理科生蒋昕捷,以熟谙的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赤兔马为诚信殒身的感人故事,蒋昕捷五岁时就迷上了《三国演义》……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北海广播电视报》第34期)。蒋昕捷高考作文满分的事迹证明了材料积累对写作有积极的意义。
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在介绍作文教学经验时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好的文章大多是向前辈名篇学习之后加上自己的创作写出来的(《教书育人之道》第230页)”。考场上是不能“抄”的,否则是作弊违纪,唯有平时充实自己头脑中的“储备仓库”。
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要求学生学会收集材料、占有材料,建设自己的“储备仓库”。这样,学生如果碰上未经历过感受不深的命题时,就能到“储备仓库”中寻求帮助,化险为夷。
指导学生积累材料:第一,推荐好书、好报,充实家中藏书。第二,教导学生做读书卡片、编索引。第三,每星期布置三次书面摘录并检查、培养乡镇学生读课外书及自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第四,课堂上交换阅读,让学生熟记。
为了提高写作水平,许多老师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我认为“积累材料”更适合乡镇学生。每日一篇日记,工作量大,老师不能一一批改评讲,学生得不到指导,写来写去,还是在原来的水平上徘徊。
的确,乡镇学生写作能力有待增强,但他们不是“扶不上壁的烂泥”,只要“因材施教”,有计划有方法给予指导,成绩还是可以提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