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5-06-11 18:17骆剑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感动审美思考

骆剑

【摘要】文章先审视了当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分析了语文阅读教学乏味的主要原因,最后谈到了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感触,提出了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知识和技巧的教学,还应让学生在感动中阅读,在审美中阅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  感动  审美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89-02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的,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逐渐形成的。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热衷于引导学生以获取答案和结论为满足。在让学生草率读过课文后,便迫不及待地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表现了什么思想,给了我们什么教育。或者机械地挑出文章中的一些词句,要求分析“为什么”。这种用所谓“启发”直接代替学生理解的做法,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浮光掠影,囫囵吞枣。

【案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教案:

1.这节文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月光下的荷塘

2.有没有从整体上写荷塘?——没有,是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等四个方面来写荷塘。

3.描写景色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比喻修辞法。如,“叶子出水很好,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等。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与一般比喻句有什么不同?——讨论后教师明确:这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5.请分析一下比喻句的好处。——形象生动。

教案抓住所写景物及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概括出本段文字的要点。这些问题没有错,但综合整个教学课程,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仅停留于技能训练和细致的分析上,缺乏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深层领悟,教学抹杀了文章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依然非常狭窄,多局限于课本,没有把课本之外的资源纳入阅读教学中来。虽然,现在的新教材中又增加了一本内容丰富的读本,但这读本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少被纳入日常语文阅读教学计划中。即使有,也只是蜻蜓点水,片言只语,提一下了事。课本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经典和权威,也成了一只茧,将语文阅读教学牢牢地封闭起来,很少会有人突破它的束缚,去触及课本之外的其他鲜活生动的阅读材料。

在魏书生的成功经验中得知,他曾经就拿《世界地理》杂志的一些文章让学生去学习;“绿色阅读”的倡导者赵谦翔老师就把央视的《东方之子》搬入课堂……

二、语文阅读教学乏味的主要原因

语文阅读教学使学生提不起兴趣,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考试机制的制约。现在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紧紧地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进行的。阅读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文字教学,在“考试”这块金字招牌下,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现在需要追求高分,语文课堂上无一不是逻辑分析、知识结构和习题训练,阅读教学强调语文知识的覆盖,侧重于阅读材料的分析。这些做法虽能培养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形成,但忽略了阅读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忽略了阅读能提升他们的人生追求。阅读教学中的弊端恰好是考试之中的优点。这也正是阅读教学改革苦喊多年而收效甚微的关键所在,戴着镣铐跳舞是不会有收获的。

其次,一些语文老师在上课时普遍存在着“三多一少”现象,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篇原本好好课本搞得支离破碎;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大板,学生都忙于记笔记,老师讲的一点也记不进去;不必要的提问多,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课堂看似热闹,学生收获甚少;老师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少。

第三,频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弄得学生眼花缭乱。“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在这里提点本人肤浅的看法与尝试与大家共同探讨。

1.让学生在感动中阅读

阅读作品,为人们情感交流创造了最佳的情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与古代的哲人对话,也可以与现代的大家谈笑。可以在最美丽的描述中,一起品味彼此心中曾经有过的孤独或者快乐、悲凉或者幸福,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是阅读的一个重要品质,也是语文阅读教学所追求的一个重要价值。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永恒的名作。面对“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等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我认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都是次要的,重要是能够获取一种感动,因而把重点落到“亲情体验”上。在课堂上,我主要通过简要的问题设计,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各自真诚地说说自己与父亲母亲的感情,从而唤起学生的亲情体验,并且通过现实与作品的交互理解,深化学生的这种体验,以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以下为笔者执教《背影》的课堂实录:

师:读了《背影》这篇作品,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深情。那么,在你的生活经历中,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你能否在今天的课堂上说给大家听听。

生1:在我的心中,一直藏着对于妈妈的内疚。七年级时一个星期一早晨,我匆匆忙忙地从家里赶到学校,发现课本忘在家里了。家离学校有二、三十里路,回去拿已经来不及了。我是新转入的学生,其他班的同学又都不认识。我正急的时候,妈妈来到了教室门口,她是租别人的摩托车来的。妈妈扬起手中的课本,大声地叫着我的小名。在同学们的哄笑中,我一把拽过课本,转身又回到座位上去了。她顿时像做错什么似的,轻声转过身,一声不吭地离开。看见她后背上溅起的泥点印迹,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了。现在想起来,我一直很后悔。

生2:去年暑假,我骑自行车到外婆家去玩,下午回家,半路上车链卡死了,怎么弄也弄不好,天眼看就快黑了,还下起了雨,路上没有一个人。我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我将自行车,撂在路旁,到树下躲雨去了,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反正天已经全黑了,雨也越下越大,我被淋得一身湿透,肚子也饿得咕咕直叫。爸爸打着手电筒,撑起伞来找我,爸爸看到我的狼狈样后,将雨伞和手电筒递给我,然后将自行车稳稳地扛在肩头……那时爸爸的形象,确实如山一般高大。

师:大家说得真好,我听了以后非常感动。有时候亲情就隐藏在这些细小的事情当中。当我们再次回味这些琐事时,不觉怦然心动。

最后,再用全班朗诵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地去体验亲情,品味亲情故事中折射出来的深刻的人生意味。那天课堂上,女同学读着读着就流泪了,男生的眼睛了也闪烁着感动的泪花。

2.让学生在审美中阅读

古人云:“倾城宜通体,何来独赏眉。”教师要在充分领略文章的整体美后,再要引导学生来感受文章的整体美。让学生喜爱这篇课文,学生才会心甘情愿主动积极地学习它。阅读的重点不仅局限在“写什么”或“怎样写”的范围内,而应着力让学生从语境的体味中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这样写”。教师要在学生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选择精彩段落进行精讲。

《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对夏日暴雨的描写极为精彩,使读者观其形、如临“雨”境。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味作者写雨的精妙,可以在教学中播放一段夏日暴雨的声音,然后让学生朗读课文中集中写雨的一段“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读完,教师提问:“作者写暴雨,为什么写得如此逼真动人?”学生答出:“是因为抓住了暴雨的特征。”教师再问:“作家抓住了夏日暴雨哪些特征?”学生们可以从书中把夏日暴雨的特征一一找出来。

“直的雨道”,“只那么一片、一阵”,写出了夏雨来势凶猛,铺天盖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写出暴雨落下时冲势猛,力量足。

“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写出暴雨落下时雨量大,声音响。

这时,教师要求找出描写春雨的课文,学生马上想到朱自清的《春》,于是教师播放《春》的课文录音,舒缓、清柔,“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听完录音后,让学生说出春雨的特征:细、轻、柔。对夏雨和春雨的描写对比后,教师提问:“朱自清笔下的春雨为什么写得那么美妙动人,而老舍笔下的夏雨为什么写得如此凶猛可怕,近乎残忍?”学生们联想着课文思考,终于找到明确答案: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写春雨,是为了表达作家对春天的无限赞美之情;老舍先生写夏雨是为了渲染骆驼祥子生活环境的恶劣。祥子顶着如此凶猛的暴雨还得拉车,足见其生活之艰难痛苦。最后教师归纳,写景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用教。阅读教学使学生接受了人格上的熏陶,同时还培养了各种阅读技能,如学会辨析各种文体;查工具书查资料;圈点勾通、批注文章;做读书笔记、摘录卡片;分析归纳总结;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等。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运用以上技能,面对人类文化瑰宝,就不会无所适从,他们将在海阔天空中任意驰骋,实现他们的理想。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优秀论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于漪.《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感动审美思考
爱,班主任工作的主旋律
浅谈《雪国》中的物哀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也许一个转身,你就已经泪流满面
“感动”与“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