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的反“东方主义”立场

2015-06-09 13:55须利华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他者

摘要 《黑暗的心》是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丛林冒险小说的代表著作之一。有学者认为该部小说反映了康拉德持有强烈的亲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等负面思想。本文用爱德华·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东方主义”,从自然环境和种族角度,对该小说的 “他者”身份进行解读,从理论上证明康拉德是位坚定的反“东方主义”者。

关键词:《黑暗的心》 后殖民主义 “东方主义” “他者”

《黑暗的心》是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声誉最高的一部中篇小说,自20世纪初问世以来,备受西方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青睐。《黑暗的心》不仅浓笔重彩描写了主人公马洛讲述自己年轻时到非洲刚果河流域冒险的所见所闻所想,还以厚重的墨色详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悲剧性人物——白人库尔兹——在邪恶贪婪的人性驱使下,由“白”变“黑”、由 “传道”有志之士变成野心勃勃的欧洲殖民者过程。中西方不少评论家和学者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了研究和评论,但其中一些人却对康拉德作出了负面评论。后殖民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对康拉德本人和作品研究颇深,并著有《约瑟夫·康拉德与自传体小说》一书。通过解读康拉德的作品,萨义德认为他既有亲殖民主义又有反殖民主义的一面;尼日利亚著名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奇努阿·阿切贝对该小说进行了种族主义的研究,认为康拉德有种族偏见,是一位“彻底的种族主义者”。而本文拟用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东方主义”,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种族两个方面对该小说的“他者”身份进行细致解读,以理论证明康拉德反“东方主义”的坚定立场。

一 后殖民主义理论和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和“他者”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术的研究方向发生重大变化,由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为后殖民主义的问世提供了强大理论背景,在西方国家掀起了后殖民主义研究热潮。后殖民主义是“对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在文化上、政治上以及历史上不同于其旧有殖民地的差别(也包括种族之间的差别)的一种十分复杂的理论研究”。20世纪四五十年代后,殖民地国家基本摆脱宗主国的政治控制,实现国家独立,但宗主国仍通过各种各样非暴力新手段对原殖民地进行支配。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宗主国的非武力手段主要包括政治强权、文化霸权进而文化殖民、剥夺“话语权”等方式。它主要涉及殖民宗主国和殖民地国家的经济、文化、种族、性别和阶级等敏感问题,强调对文化、知识、语言等方面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控制,并对这些现象进行披露和猛烈抨击。后殖民主义理论是第三世界国家反对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种文化反抗策略,是为了获得和西方“主流”权力平等对话的软途径。后殖民主义理论文学批评理论主要包括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和“他者”身份、斯皮瓦克的“属下”和“发声”以及霍米·巴巴的“杂糅”和“模仿”。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法侬的“民族文化”、福柯的“话语”与“权力”理论是该理论的主要基础来源。

三位代表人物被誉为“后殖民主义“三巨子”。其中,爱德华·赛义德是最颇具知名度的一位,他的“东方主义”和“他者”身份理论成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中流砥柱。1935年,赛义德出生于巴勒斯坦,1951年赴美求学,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英语系,美国当代重要的批评理论家。赛义德一生的著作很多,《东方主义》和《文化和帝国主义》是最核心的两部。《东方主义》的发表标志着后殖民主义的成熟。赛义德在该书中写到,“东方主义是人们在谈论有关东方的问题、食物、品性和地区时的一种习惯性称呼”。这句话中,“人们”是西方第一世界的人们,具有“话语权”;“东方”则指的是非西方国家,没有“话语权”的“他者”;“东方的问题、食物、品性和地区”指明“东方”的一切都是“他者”;“习惯性”说明东方主义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主观意识形态;而“称呼”则是随意的、带有主观色彩的、理所当然的、具有负面语言表征的“他者”。简而言之,“东方主义”就是西方人对非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种族、性别、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负面虚构认知,是西方左右东方的手段。福柯认为权力分为硬性权力和软性权力两种,西方人的 “东方主义”属于后者。王岳川认为赛义德的东方主义观点趋向于分析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批判他们的政治强权。“东方主义”是一种变相的文化殖民,是文化霸权的产物,“自我”和 “他者”是“东方主义”的产物,“东方”是西方的“他者”。张首映(1999)认为西方人眼中、心中、手中的“东方主义”是后殖民主义批判的明确对象。

二 黑暗原始的自然环境“他者”

为了保持在全世界的“中心”和“主流”地位,“東方主义”者认为非西方国家都属于“东方”,即“他者”,而自己则是高高在上、俯视“他者”的“自我”。“他者”是西方人想象中虚构的、带有主观偏见性、被边缘化的形象。“东方主义”是殖民主义宗主国对殖民地国家实行文化殖民的一种意识形态手段。在“东方主义”者的眼中,西方国家地理环境优越、得天独厚,而“他者”国家地理环境原始荒凉险恶,处于一种未开发状态。《黑暗的心》中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属于“东方”的非洲大陆。在该小说中,康拉德提到了两条河:一条是象征西方环境的泰晤士河,一条是象征“他者”的刚果河。主人公马洛在描述时用上了极具“他者”和“自我”色彩的词,比如泰晤士河水 “宁静”、天空 “明亮”、河道“古老而宽阔”、“一直造福于栖息在两岸的人们”,而“蛇形”刚果河流域阴暗,空荡荡一无所有,水流湍急。除了刚果河之外,作者描述到的“他者”自然环境还有:山路陡峭、阴惨惨的地狱般的树荫、荒凉的大地了无人烟、枯焦的野草、阴冷的沟壑、穿着白色寿衣大地等等。这些负面的“他者”词似乎表明了康拉德是个亲殖民主义的“东方主义”者,但是仔细思考不难发现泰晤士河虽然“古老而广阔”,河水“宁静”,但缺乏动力,如迟暮老人。而刚果河虽然现在“一无所有”,如曾经诺曼底人占领英国的泰晤士河,但却“水流湍急”,充满动力;“穿着白色寿衣大地”意指西方白人对非洲大地的统治末日即将来临;“孤独马上拽住了他们、一种神秘的生命力、使蛮荒显得诡谲而不可理解窥视的光芒”突出西方殖民者对“他者”统治的力不从心,以及对神秘异域“他者”的新奇转变为深深地恐惧。这些都充分表达了康拉德反殖民主义的坚定信念。在非洲“他者”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欧洲的殖民者和冒险家为了“他者”闪着“玉石光辉的象牙”,不畏艰险、远渡重洋来到荒凉的“他者”,用象牙的“白”衬托了殖民者占“他者”为己有的野心,暗示了康拉德对殖民者贪婪嘴脸的厌恶痛恨。

三 低等野蛮的种族“他者”

“东方主义”具有明显的种族主义。他们认为西方白种人文明、开化、富有智慧,东方“他者”种族愚昧无知、低等野蛮,白人种族是最上等的种族,凌驾于其他种族之上。二者之间地位不平等,东方“他者”没有话语权,所以文学作品中“他者”常以少语、失语的形象出现,或者他们发出的话语就像鸽子声一样,模糊听不清楚。有学者从种族主义视角研究了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他们认为康拉德是一位种族主义者。康拉德在该小说中使用了许多具有种族偏见和歧视的词语,并且多次描述黑人被暴力对待受迫害的场景。例如,主人公白人马洛称呼非洲黑人“他者”为“黑色的东西”、“黑影”、“骨头”、“黑鬼”、“野蛮人”、“食人生番”、“这群畜生”。在马洛的心中,他们等同于“蠕动的蚂蚁”、“狗一样的畜生”以及“野兽”等等。黑人出现则是 “两眼木然”、“有气无力”、“痛苦”、“绝望”“自暴自弃”、“苟延残喘”“扭曲着瘫倒”等具有负面意义语言表征的“他者”词。马洛对白种人会计的描述则恰好相反,“穿着华丽”、“洁白的袖口”、“雪白的裤子”、“干干净净的瓴带”、“耀眼的靴子”、头发“整整齐齐还上了油”、“大而洁白的手”。虽然这些词带有鲜明的种族主义色彩,但正是这些词真实地向读者透露了殖民者在殖民地犯下的种种恶行以及种族主义应该受到强烈谴责的信息。殖民地人民成为殖民主义的牺牲品。该小说中很多故事情节也反映了康拉德非种族主义者。例如,他虽然描写肮脏的黑人如蚂蚁般蠕动着,但却是挺直身子行走;白人会计的穿着虽然干净却是黑人妇女清洗,他手虽然大而洁白但却对黑人病人冷漠无情;食人黑人虽然野蛮,却对库尔兹的尸体忍住了本能欲望,而库尔兹的死亡则是白种人自己内部矛盾造成。黑人种族 “他者”形象烘托了白种人堕落的道德良知,库尔兹的死亡以及死因则暗示了“种族主义”者终将死于自己之手,这无疑是康拉德对“东方主义”最犀利的讽刺。

四 结语

约瑟夫·康拉德出生于俄属殖民地波兰,少年时辗转法国,后加入英国国籍;爱德华·赛义德出生于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城—耶路撒冷,赴学埃及开罗,后西去美国发展。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都出生于殖民地“东方”国家,后辗转西方国家,并且都在世界上获得一定的声誉:前者以现代主义小说著称,后者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东方主义”闻名。这注定了他们有着相同的双重身份:“东方主义”者眼中,他们是殖民地的低等“他者”;对于“东方”人来说,他们又成了居高临下的宗主国“自我”。所以二者对“他者”和“自我”身份的认识比一重身份的人更深刻长远。虽然二者后来都获得了西方白种人的认可,成了名副其实的“自我”,但幼时被殖民的遭遇不会忘记,于是康拉德著作了大量反殖民主义、反种族歧视的小说,而赛义德提出了“东方主义”。赛义德指出文学叙事和殖民主义之间存在着显性和隐性的联系。《黑暗的心》中康拉德对非洲地理环境和黑人种族的“他者”形象的描写,清楚的再现“东方主义”的“东方”环境和种族。这些“他者”身份的使用并不代表康拉德是一个亲殖民主义者以及种族主义者,恰恰相反,他用这类语言表征进行文学叙事,目的是为了清晰地突出惨无人道的殖民主义、万恶的种族歧视等严重的殖民地社会问题,从而吸引全世界对殖民地的注意力,引发反殖民主义思潮。不能把西方作者和反殖民主义、白人作者和黑人种族完全二元对立。《黑暗的心》中 “他者”身份明确表明作者以文学形式为长剑,深深地刺入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心脏。康拉德成为反“东方主义”的卫士。

参考文献:

[1] Chinua Achebe.A Image of Africa:Racism in Conrad's "Heart of Darkness” [A].Massachusetts Review,1977(18).

[2] Edward W.Said.Joseph Conrad and the Fiction of Autobiograph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3] Edward W.Said.Orientalism[M].New York:Routledge.1978.

[4] Edward W.Said.The World,the Text,and the Critic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5] Joseph Conrad.Heart of Darkness[M].New York:Bantam Books,1981.

[6] Robert J.C.Young,荣新芳译:《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譯林出版社,2008年版。

[7] 王宁:《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批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8] 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9]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 约瑟夫·康拉德,孙礼中等译:《黑暗的心》,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1]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须利华,内江师范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他者
“他者”眼中的“她者”
好莱坞动画电影中的东方主义
后殖民语境下的欧美鲁迅研究与误读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山河故人》:从民俗符号的颠覆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乡愁”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从贤哲会饮到饕餮盛宴
《麦田》的问题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