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语境下的欧美鲁迅研究与误读

2016-12-15 18:58张天骄
文学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东方主义鲁迅研究

内容摘要:西方对于中国作家鲁迅的研究始终保持较高热度,本文以海外汉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为切入点,汇总当下欧美鲁迅研究的重要成果,由此论证西方学者在解读鲁迅作品的过程中始终受到东方主义的影响,也未能跳出旧思维窠臼,并由此产生明显的文化误读。

关键词:东方主义 文化误读 鲁迅研究 海外汉学

鲁迅是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亚洲作家,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值得每一位华人铭记与怀念。即使到今日,他的作品依然在世界许多国家为其追随者拜读,西方鲁迅研究也由此发扬光大。本文以海外汉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为切入点,汇总当下欧美鲁迅研究的重要成果,由此论证西方学者在解读鲁迅作品的过程中始终受到东方主义的影响,也未能跳出旧思维窠臼,并由此产生明显的文化误读。鲁迅的作品博大精深,在中国乃至东方文学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鲁迅研究历来都是海外汉学研究者所追捧的热点,从近年来欧美国家的鲁迅研究成果来看,可以大致分为美国、英国和欧洲研究三个方面。

一.欧美鲁迅研究现状与趋势

美国的鲁迅研究:鲁迅研究方面,美国在当仁不让地具备话语权。首推专家威廉·莱尔,他曾于1976年在伯克莱和伦敦出版著作《鲁迅的现实观》,可惜中国读者始终无缘见到中文译本,仅仅能在乐黛云的《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1》书中,管中窥豹其中一章《故事的建筑师,语言的巧匠》。然而该书在当代鲁迅研究中,尤其是海外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仍然颇有份量。因近代中国受到进化论思想传播影响,J.R.普赛也曾洋洋洒洒地写出了九大章的《鲁迅与进化论》,主要探讨鲁迅与进化思想的关系。该书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调查中国鲁迅研究界是如何评价和分析鲁迅与进化论的关系,并在其中穿插普赛个人的观点。普赛强调,中国学者一直主张鲁迅在青年时代的思想是受了达尔文主义及其分支学派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然而根据美国著名的严复研究专家本杰明·施瓦兹的观点,普赛认为鲁迅青年时代所阅读的严复所译赫胥黎《天演论》,实际上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一个攻击”。中国学者普遍认为鲁迅的思想是由进化论过渡到唯物论,但普赛持反对态度,他认为“鲁迅思想从来没有经历过真正变化”,“真正的鲁迅是一个真正的儒教徒”。早在40年代,日本的竹内好曾提出过鲁迅的思想是一成不变的观点,70年代的林毓生也曾就鲁迅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有所阐述。普赛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上述看法本无可厚非,但普赛在质疑、批驳中国学者方面笔墨浓重。普赛本人确实想努力避免重新陷入“冷战”思维的陷阱,但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导向多少暴露了他内心深处仍然为“冷战”思维所影响。其他的美国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还有哈里叶特·米尔斯、帕特里克·哈南、史沫特莱、埃德·加斯诺等,他们都创作有相当分量的鲁迅研究著作。

英国的鲁迅研究:英国学者的鲁迅研究成果数量虽不多,但字字珠玑,每篇都属精品。英国作家波尼·麦克道戈尔和凯姆·劳撰写文学史著作《20世纪的中国文学》,对鲁于迅的创作有详尽的解释。该文学史就《野草》一文,指出,“这些散文诗融记事、讽刺、怀旧、梦幻和短剧、打油诗等多种风格和技法于一体”,“《野草》在主观性、抒情性风格的探索上作了罕见的尝试”,“鲁迅对‘黑暗力量的执迷构成《野草》的基本线索”。针对于鲁迅的小说创作,该著作评价更为全面,认为鲁迅的《狂人日记》“虽然从灵感和标题上都受了果戈理的恩惠,但它是完全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它是中国第一篇同时使用文言和白话写作的小说,序言用文言写作暗示了这种语言的权威地位,而且文白并置暗示了《新青年》读者群需要被启蒙。”然而该文学史也存在不足,比如对《阿Q正传》、《药》等作品的分析,依然没有跳出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批判这一桎梏,显然是受到了中国学术界的社会学研究模式影响。西方的鲁迅研究者们依然习惯于认为,鲁迅的小说是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反映,这个观念看来确实是根深蒂固难以完全摆脱。

欧洲诸国的鲁迅研究:相比英国,海峡对岸的法国在鲁迅研究上则相对显得步履艰难。虽然在引入鲁迅作品集的过程中,因种种原因不尽人意,但这并没有磨灭米歇尔·露阿等“鲁迅小组”中的学者对鲁迅研究一如既往的热爱和执着。米歇尔·露阿曾经把一些颇具学术价值的考据性文章,如《敬隐渔名字的来源》寄给中国的刊物,对20年代初《阿Q正传》中敬隐渔姓名的法文翻译作出了解释。文章涉及到基督教背景因素的影响以及其姓名每一个字在基督教文化中的象征和蕴意。瑞士联合出版社曾在1994年出版过6卷本《鲁迅选集》,选集的主持者沃尔夫冈·顾彬为此撰写了长篇的后记。在后记中详尽地叙说了他本人从汉语入门开始,如何一步步走上鲁迅作品翻译和研究之路,同时对欧洲学者翻译鲁迅作品的基本情况作了总结和论述。该书最大特色是采用细读法对鲁迅的各类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并在其间穿插对欧美鲁迅研究成果的评价。2001年德国法兰克福的彼得·朗格公司用德语出版了《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一书,它的作者张钊贻曾于1987年出版过英文著作《尼采和鲁迅思想的发展》,现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教师一职。该书始于尼采到东方的旅程和奴隶价值的重估,进而深入探讨尼采的反政治性和精神激进主义与尼采的永恒的“民族性”改革,最后详尽论述鲁迅文学创作中的尼采影响并得出“通过融和现代西方和中国传统中的‘积极力量,鲁迅把尼采带给中国,把中国带向世界”这一结论。

二.东方主义与文学误读

东方对于西方而言,一直以来都保持着神秘气息,其中更是蕴含极其巨大的吸引力和魅力。文学,自古以来就被看作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东方文学——尤其是其中影响力巨大的作品和作家——也就成为了众多海外汉学研究者最关注的对象。鲁迅的作品在中国备受推崇,多篇小说、散文和杂文入选中学语文国家统一教材,数量之多至今无任何作家能与之比肩。他作品中的妙词佳句,但凡受过普通中等教育的中国人都能耳熟能详,可见他不仅仅影响了一个时代,更是指引着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前进方向。

鲁迅本人一直以来就是以爱国者的形象活在中国百姓心中,他勇于揭露恶势力却又关心民众疾苦。从传统研究角度看,作品中是绝不会出现敌视东方文明和东方民族的素材。然而鲁迅的作品却总是习惯性地将国人之短与丑暴露于外,仿佛其中蕴含有明显的东方劣质色彩,这就留给西方学者以误读的空间。纵观鲁迅一生,其所受日本的影响最大,而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借鉴吸收了大量西方的文化。因此鲁迅的创作始终通过日本间接地与西方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作品很容易被西方学界定义为是从西方的角度俯视东方文明。回顾鲁迅所处的历史环境,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当时的执政党,无论是北洋军阀还是国民党,所代表的都是极其低下的生产力和没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对内残暴迫害、对外丧权辱国,加之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势力残余与文化遗毒的影响,可见当时的中国文化实属一团乌烟瘴气。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鲁迅的作品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西方文明的先进性,从而成为了与中国旧势力文化角斗的利器。

从远渡东瀛到弃医从文,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和挫折后,鲁迅早已意识到在当前中国,改良是永远行不通的,唯有依靠革命,“先打扫干净屋子,然后再请客”。这一点从他大力倡导新文化运动、破四旧树新风中可见一斑。鲁迅作品仅仅针对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为代表的腐朽东方文化,旨在挑明唯有选择一个新角度,站在一个新起点,才能开创一个新历史。但其作品中的诸多元素往往招致西方学者误读,成为其敌视和矮化东方文化的借口。

参考文献

[1]张西平.海外汉学:外语类院系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J].北京:中国比较文学,2005.02

[2]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朱政惠.美国中国学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戴侯建.国外学者看中国文学[M].北京:中国物质供应社,1982

[5](德)卜松山,刘慧儒等译.与中国作家作跨文化对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日)小野四平.中国近代白话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作者介绍:张天骄,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东方主义鲁迅研究
鲁迅研究中的“大问题”与“小问题”
《鲁迅研究文集》
浅论王富仁的鲁迅研究特征
《鲁迅研究年刊》的传播与影响
好莱坞动画电影中的东方主义
从贤哲会饮到饕餮盛宴
《麦田》的问题
从“蝴蝶之死”中审视东方主义者的胜与败
论《中式英语》 对东方主义的解构
“日本人立场的问题意识”——从丸尾常喜的鲁迅研究专著《耻辱与恢复》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