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龙
摘 要: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以人为本是基本准则,因此对于生命的关注和重视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现代教学领域内,将生命教育引入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已成为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既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为社会的未来培养拥有独立、健全人格的人才所必须要遵循的原则。而高中地理课程,作为结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学科要素为一体的学科,融入生命教育更是势在必行的。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进生命教学的理念,使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的同时树立起关注生命,尊重自然的信念。在本文中,笔者将就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作出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中地理教学;关注生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70-01
教育的最终目的还在于教学生如何在社会中生存,而除去知识技能的掌握之外,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生命教育则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方式。而将这一方式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便可以很好地培育起学生独立的人格和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下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生命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的契合
就生命教育的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类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而狭义的生命教育则认为生命教育是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再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生命教育的关键在于发自本能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的关爱。而长久以来,这一直都是作为教育百年大计的根本所在而为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所践行。具体到生命教育来说,其核心还在于对生命的理解和解读。以教育为主要手段,倡导重视与珍惜生命,尊重与爱护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是青少年尤其是高中学生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
而地理学科作为以地理环境中各种存在的自然与人文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高中必修课程,不仅涉及到了人类生存以及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还包括了人类的文明传承与开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材料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展开对教材内容的编写,从全球化的视角下审视区域资源和环境的发展状况,进而以“天、地、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为依据来编写教材内容,新教材围绕人地关系,从全球的角度、综合的角度、区域的角度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例如在自然地理的部分,教材设计了关于大气和水以及农业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其目的旨在与将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出来;而在人文领域,“人口城市”等内容的融入则很好地体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等内容,关注人文现象的地理环境基础。以上内容的展示都意在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些包含着丰富生命教育资源的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都亟待教育工作者们去竭力发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授,可以使得学生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进,开拓创新。
二、构建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
通过对高中地理教材文本的解读,可以发现蕴含其中的丰富的生命教学资源。举例来说,在《全球气候变化》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温室效应来具体的阐述全球气候变化的内涵以及方式。就拿温室效应来说,由于过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两极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如果人类再这样下去,就可能危及到南极企鹅的生存环境,甚至会使企鹅濒临灭绝的危险。而且,海平面升高也会危及到一些岛国人民的生存。对于这些教材内容的深入化挖掘,教师可以使得学生对人类未来发展的自然环境的重点关注,进而展开对生命的有意义的思考。同时,在地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以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为纽带,来增强教学的现场感和课堂新活力。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有意义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并使得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感染,举例来说,在讲《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汶川地震》纪录片,使学生通过真实的画面去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危害以及在灾难发生以后如何去面对。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还要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学校履行其义务,实现社会关怀的绝佳方式。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有效地应对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个体的人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必须对知识有全方位的接触,而生命教育作为知识输入的前提,是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深入地贯彻落实的。作为高中地理课程,其内容本身与生命教育有许多契合点,便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教育主题,促进学生科学生命观的树立,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通过课程的渗透学习,达到保护自我、爱护环境、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教育目的。高中的学习阶段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及其重要的阶段,尤其对于生命教育的培养来说,这一阶段的成果可以说是受用终身的。在这关键的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师来说,既是义务更是责任。在营造地理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创造多样化的生命教育环境和学生的自主热情是培养学生生命教育素养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按规律成长,才能使得学生符合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宗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03):11-12.
[2] 陈艳霞.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 才智. 2010(18):22-23.
[3] 陈炳莲.高中地理必修2案例教学的模式与程序[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0(08):22-25.
[4] 于向阳.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新探[J]. 知识经济. 2010(20):13-16.
[5] 齐凤彩.高中地理案例教学[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0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