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新闻采访”学术研究的整体态势与发展方向

2015-06-05 15:29王汉熙陈婷
关键词:新闻采访新闻学学术研究

王汉熙,陈婷

(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数字制造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中国 “新闻采访”学术研究的整体态势与发展方向

王汉熙1,陈婷2

(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数字制造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以 “新闻采访”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中文文献数据库,分离出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有效样本2471篇,基于学术文献统计模型,得到了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的年度发表规模分布、第一作者发表规模分布、机构贡献规模分布、出版源贡献规模分布、科学基金资助分布和研究方向分布等数据;基于科学研究社会价值评价模型解析上述6类数据,挖掘出中国在 “新闻采访”学术研究在科学领域培育、科学共同体培育、科研体制培育和科研成果转化培育等方面的客观状况,通过5项结论归纳出中国 “新闻采访”学术研究的整体态势。提出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是新闻传播科学研究的优先方向,数字新闻采访理论、编辑出版和工程技术是数字化全媒体报业的主要研究角度,基于精益约束的敏捷采访模式是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的学术前沿,数字化先进采访编辑出版技术是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的关键核心技术。

新闻采访;学术研究;学术文献统计模型;科学研究社会价值评价模型;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数字出版;中国

Abstract:News interview;Academic research;Academic literature statistical model;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value assessment model;Digitized omnimedia-medium newspaper;Digital publication;China

一、“新闻采访”中文学术研究成果归纳的必要性

新闻学(Journalism)研究起源于德国。17世纪末,在德国的一些大学里有学生以报业为研究对象撰写学位论文。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R E Prutz)著作了《德国新闻事业史》,这是世界上可考的最早新闻史专著[1]。

新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普遍的共识是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2]。徐培汀认为,1903年美国记者休曼(E L Shumon)著作的 《实用新闻学》是 “美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 “实用新闻学”译著[3](1906年由史青翻译,由上海广学会出版、商务印书馆代印)。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新闻学院 (创办于1904年)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新闻学院,该学院院长威廉(W Williams)1911年著作的 《实用新闻学》是世界最初的“新闻学”学术专著之一。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认为威廉著作的 《实用新闻学》为最早的学术著作,而不是休曼著作的 《实用新闻学》,是因为休曼的著作具有美国新闻学研究的特点——重实务轻理论。休曼的 《实用新闻学》除第一章论述美国报业发展史以及美国报业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之外,其他各章内容均围绕新闻工作实务 (如采访、写作、编辑、通讯社、星期日增刊、乡村报纸、广告,等等)展开[4]。由美国总统杜鲁门(Harry S Truman)的发言人罗斯(C G Ross)著作的新闻采访学研究著作 《新闻之写作》(出版于1912年),可能是最早出现的 “新闻采访学”专著[2]。

在中国,最早的新闻学专著是1903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译成中文的日本学者松本君平 (又名松本世民)著作的 《新闻学》。该著对于新闻理论的观察视野由报纸的性质、作用、功能等宏观问题,开始向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体裁、新闻编辑和报纸广告等新闻全业务扩展[5]。

中国学者著作的第一部新闻采访理论研究专著是由邵飘萍撰著,出版于1923年的 《实际应用新闻学》[6]。

藉由以上事件,笔者认为,新闻采访学术研究有着以下的启蒙脉络 (见图1)。

图1 新闻采访学术研究的启蒙轨迹

一般认为,新闻采访是指 “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等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7];是新闻报道和新闻出版活动的起始和发端,决定着后续的新闻写作和新闻发布的成败与否[8]。

许多案例证明,采访及其后续报道经常发生以下3类问题,一是违背被采访者意愿,强行采访,侵犯被采访者公民权,甚至是违法犯罪;二是偏离原意、误报内容、伪造内容、误导受众,甚至是误导社会;三是导致了大量的民事诉讼,也导致部分新闻媒体社会评价低劣,甚至导致了新闻出版资本投资失败。

随着高技术的涌现,社会各方面的互联互通日益密切,新闻报道与社会生活由弱耦合变为强耦合,甚至是直接耦合,导致新闻采访的实时和准确成为普遍存在的客观需求。因此,采访意识的客观性、采访行为的规范性、采访响应的快速性和采访报道的精准性,成为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9]的基础性要求。面向三网融合信息服务[10],发展并丰富新闻采访理论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围绕于此,面向数字时代的新闻服务,确有必要梳理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中的学术研究成果。

二、“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研究的整体态势

以 “新闻采访”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得到5626条信息样本,剔除非学术信息样本 (期刊信息、新闻信息、商务信息和新闻评论)和重复信息样本计3155篇,实际得到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样本2471篇 (统计时间截至2013年5月6日)。基于学术文献统计模型,进行以下统计分析。

统计之一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年度发表规模分布 统计表明,“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发表始于1979年;随后,年度发表规模呈现逐年递增态势;载至2012年5月6日,共计发表学术文献2741篇(见图2)(注:由于数据库收录具有延迟性,2011年和2012年的数据并不完备)。

图2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年度发表规模分布

从图2可以看出,“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逐年递增态势表现出以下4个特点:

(1)3个发展期1979~1984年为文献发表孕育期,1985~2001年为文献发表萌芽期,2002~2012年为文献发表快速增长期。

(2)7个平台期分别是1979~1984年,1985~1989年,1990~1994年,1995~1999年,2000~2004年,2005~2008年,2009~2012年。

(3)7个波峰点分别是第一平台期的1984年,第二平台期的1989年,第三平台期的1991年,第四平台期的1997年,第五平台期的2002年,第六平台期的2008年以及第七平台期的2009年。

(4)7个波谷点分别是第一平台期的1979年,第二平台期的年1985年,第三平台期的1990年,第四平台期的1996年,第五平台期的2001年,第六平台期的2006年,第七平台期的2012年(注:由于统计时间截至2012年5月6日,该波谷数据不可靠)。

统计之二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第一作者发表规模分布 统计表明,2471篇文献涉及2398位第一作者(见图3)。

图3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第一作者发表规模分布

对于第一作者,若以发表1篇学术文献为一过型学术关注,发表2篇学术文献为预备型学术关注,发表3篇学术文献为参与型学术关注,发表4篇学术文献为研究型学术关注,发表5篇学术文献为职业型学术关注,发表6篇及以上为专家型学术关注。则对于 “新闻采访”学术领域,98.25%的第一作者为一过型学术关注,1.08%的第一作者为预备型学术关注,0.29%的第一作者为参与型学术领域,0.21%的第一作者为研究型学术关注,0.13%的第一作者为职业型学术关注,0.04%的第一作者为专家型学术关注。

统计之三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机构贡献规模分布 以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工作机构(按大学、研究院所、商业机构、政府机关进行分类)为指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商业机构是“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贡献的主力,大学次之,政府机关和研究院也有贡献 (见图4)。

图4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机构贡献规模分布

对于同类机构,若按贡献规模将机构划分为主导关注力量、基础关注力量、参与关注力量。对于 “新闻采访”学术领域,商业机构贡献规模高达72.00%,是主导关注力量;大学贡献达20.03%,是基础关注力量;政府机关与研究院所贡献规模有7.97%,是参与关注力量。

统计之四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出版源贡献规模分布 统计表明,在中国知网,“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保存于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学术辑刊数据库和学位论文数据库;刊载“新闻采访”中文学术论文的学术期刊 (包含学术集刊)共55家 (见图5),其载文规模排名在前15位的学术期刊载文量呈以下分布 (见图6),以影响因子为特征值的这15种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呈以下分布 (见图7)。

图5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出版载体源承载规模分布

图6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排名前15位的学术期刊载文规模分布

根据图4~6,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学术期刊是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的主力化、常态化和体制化出版载体,承担了98.26%的中文学术文献的发表任务。

(2)《新闻传播》等15个学术期刊发表了61.64%的学术文献,其余36家期刊发表了36.46%的学术文献,说明这15家学术期刊是“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出版的主力载体。

(3)《新闻出版》等15家学术期刊,有9家期刊进入了中国科技期刊引证统计报告源,尽管影响因子不高,但也表明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出版与传播的核心作业平台已经构建起来。

图7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出版期刊影响因子

统计之五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科学基金资助分布 以文献所核注的科学基金资助为指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仅有5篇文献受到了5种科学基金的资助 (见图8),由受到科学基金资助的学术文献规模占文献规模的0.2%,说明“新闻采访”学术研究尚未受到中国国家科学研究能力体系的关注,极少得到国家科学研究能力体系的资助。

图8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科学基金资助规模分布

统计之六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研究方向分布 结果表明,新闻采访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其中文学术文献张成了3个研究分层、20个研究方向、36个研究角度、31个研究命题,2471篇有效学术文献的成果规模(见图9)。

三、结论

(一)数据分析

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评估,可以由科学领域培育、科学共同体培育、科研体制培育和科研成果转化培育等4类参量群构成的科学研究社会价值评价模型进入分析。

(1)科学领域培育分析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展开的相关讨论,已形成 “研究对象→研究分层→研究方向→研究角度→研究命题”的学术研究逻辑链,但这一逻辑链还未凝聚出 “科学问题”,这表明所展示的 “新闻采访”学术研究逻辑链尚不完备;有10个研究方向未分蘖出研究角度,占研究方向的50.00%;在“采访实务”研究分层中,有511篇文献无法确定研究方向;在36个研究角度中,有29个未凝聚出研究命题,占研究角度的80.56%;张成研究命题的文献只有509篇,占文献规模的20.60%,说明大多数学术文献的成果尚未细化到 “研究命题”。

由于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对于研究方向和研究角度的讨论力度非常有限,尚未全面细化出 “研究命题”,以致学术研究逻辑链尚未编织出 “科学问题”,故而难以聚焦出共性的、关键的、核心的科学问题,更难以凝聚出前沿学术方向,这势必影响到 “新闻采访”能否构成为一个现实存在的学术领域的判断。

(2)科学共同体培育分析从文献内容观察,基于科学理论或科学原理进行 “新闻采访”研究的学术文献极少,构建 “新闻采访”研究模式或科学模型的学术文献极少,讨论 “新闻采访”的工作感受的学术文献极多;从文献形式观察,“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绝大部分属于综述议论型学术文献;从第一作者发表规模观察,在2398位第一作者中,一过型学术关注高达98.25%,预备型学术关注的只有1.08%,参与型学术关注的只有0.29%,研究型学术关注的只有0.21%,职业型学术关注的只有0.13%,专家型学术关注的只有0.04%;也就是说,只有16位学者已经实际参与了 “新闻采访”学术研究,另有26位学者有可能参与 “新闻采访”学术研究;从学术论文出版载体源观察,“新闻采访”领域只发现了43篇硕 (博)学位论文,说明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后备力量非常有限。

统计表明,“新闻采访”学术领域尚未构建起科学研究范式,参与相关学术研究的学者群体规模不会超过42位,后备研究力量不会超过43位。由于尚未找到科研范式,缺乏规模化的研究群体和丰沛的后备研究力量,故而中国在 “新闻采访”学术领域尚未形成科学家群体、尚未形成科学学派、尚未形成科学家社会分层,科学共同体培育尚需时日。

图9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研究方向分布

(3)科研体制培育分析从文献发表规模观察,发表2篇及以上文献的第一作者仅有42位,占第一作者规模的1.75%,说明预备将和已经将 “新闻采访”作为学术研究领域的学者极为有限;从文献基金支持分布观察,仅有0.2%的学术文献得到科学基金的资助,说明 “新闻采访”学术领域尚未得到国家科学研究能力体系的规模化资助;从机构贡献规模分布观察,商业机构文献贡献规模高达72.00%,大学文献贡献规模只有20.03%,政府机关文献贡献规模只有5.99%,研究院所文献贡献规模只有1.98%,说明 “新闻采访”中文学术文献整体上呈现的是商业机构的作业感受,而规范化学术研究规模偏少,政府机关尚未常态化地关注相关学术研究,研究院所投入的研究力量规模极小;从文献出版源贡献规模分布观察,学术期刊承担了98.26%的学术文献发表出版任务,载文量排名前15位的学术期刊,其发文量高达61.64%,其中还有9家期刊进入了中国学术期刊引证系统,但影响因子极低。

由于缺乏能够承担规范化和规模化开展学术研究的大学群体,研究院所几乎没有参与相关学术研究,国家科学研究能力体系的学术资助极为有限,全面承担学术文献发表的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极为有限,故而尚未出现能够承担 “新闻采访”科研系统或研究中心建设任务的种子机构,这导致中国尚未有效构建 “新闻采访”科研体制。

(4)科研成果转化分析从文献机构贡献规模分布观察,商业机构的文献贡献规模高达72.00%,说明目前的研究状态,是商业机构在报告其对于 “新闻采访”的认知感受,而不是以支撑 “新闻采访”发展为目标的学术理论和工程技术构建。因此,在现有阶段,中国 “新闻采访”学术研究,在整体上并未涉及科研成果转化问题。

(二)分析结论

结论1由于尚未凝聚出共性关键核心科学问题,也未能探查到优先科学方向,中国 “新闻采访”所涉学术探索,基本上处于感性认知探索阶段。

结论2由于能够以 “新闻采访”为学术领域的第一作者群体和机构群体极小,中国尚无法形成 “新闻采访”学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共同体。

结论3由于 “新闻采访”学术领域科学家和科学资助极少,无法组建研究中心,中国尚无法建立 “新闻采访”科研体制。

结论4由于尚未开展 “新闻采访”科学理论探索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国尚无法建立数字出版产业科学成果转化机制。

结论5中国 “新闻采访”学术研究,整体上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尚未进入到科学研究阶段,更远未进入到工程技术构建阶段。

(三)发展方向

媒体融合是中共中央全面深入改革重大决策的要求之一。媒体融合不是简单地将平面媒体与广电媒体进行合并,而是面向数字时代、面向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实施的新闻传播的产业业态、产品形式和技术体系的有效融合与创新。这种有效融合与创新的目标之一就是融合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站系统,构建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通过三网融合实现新闻信息的实时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服务。因此,媒体融合的主导目标就是由“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组建现代数字传播产业链群。

研究表明,动新闻是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的基础典型产品[9],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工程化和工业化制造[11],“敏捷+精益”新闻采访是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必不可少的工序[12]。

因此,以客观性、规范性、敏捷性和精准性为约束,构建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将是新闻传播科学研究的优先方向;构建数字新闻采访理论体系、编辑出版体系和工程技术体系,将是数字化全媒体报业的主要研究角度;基于精益约束的敏捷采访模式,将是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的学术前沿;数字化先进采访编辑出版技术,将是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的关键核心技术。

[1]袁军.新闻事业导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2]蓝鸿文.新闻采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徐培汀.休曼与《实用新闻学》[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268-274.

[4]方汉奇,李矗.中国新闻学之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5]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6]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7]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M/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

[8]杨秀国.新闻采访学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王汉熙,刘凯,万成娜.新闻传播社会学视域下的台湾苹果动新闻考察[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59-69.

[10]王汉熙,刘凯,万成娜.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构建基础理论的研究方向 [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58-65.

[11]王汉熙,刘凯,万成娜.动新闻制作流程探索[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10):140-148.

[12]王汉熙,陈婷,谈睿,等.基于精益约束的敏捷采访模式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5(1):135-140.

(编辑:佘小宁)

Overall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into"News Interview"in China

WANG Han-xi1,CHEN Ting2
(1.Key Laboratory of Hubei Province for Digital Manufacture,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Hubei 430070,China;2.School of Arts and Law,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Hubei 430070,China)

When retrieving in the literature library at www.cnki.net with the key word of"news interview",2471 effective samples of Chinese academic articles on"news interview"are screened.Based on the academic literature statistical model,the authors have obtained the data on the annual public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articles on"news interview",publications of the first authors,contributions of institutes,contributions of the publishing source,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fund and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areas;By analyzing the above 6 types of data with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value assessment model,the authors have revealed the objective situations of academic research into"news interview"in China in the aspects such as science field development,science community development,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and have summarized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into"news interview"in China with 5 conclusions.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digitized all-medium newspaper is the prior orient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o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that digital news gathering theories,editing and publishing,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re the main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into digitized omnimedia-medium newspaper,that quick interview model based on lean restrictions is the academic frontier of digitized omnimedia-medium newspaper industry,and that advanced digitized interviewing and editing technology is the key and core technology of digitized Omnimedia-medium newspaper.

G21

A

1671-816X(2015)11-1165-08

2015-08-23

王汉熙 (1963-),男 (汉),湖北蕲春人,编审,博士,主要从事数字出版和数字信息制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11YJA860020);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4ZD010);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043);武汉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13060501010150、2014060303010170)

猜你喜欢
新闻采访新闻学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工作
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分析
记者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