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剑锋,杨晓苏
(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贵州遵义563003)
农村青年城乡流动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影响
——以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复兴镇观音阁村为例
黄剑锋,杨晓苏
(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贵州遵义563003)
在城市需求拉力和农村劳动力过剩推力的共同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离开农村,他们候鸟般的城乡流动,对农业生产和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值得社会关注和研究。选取遵义市湄潭县复兴镇观音阁村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当地青年城乡流动实地调查基础上,研究发现农村青年城乡流动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促进农业生产的调整,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却缺少稳定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容易出现盲目和 “被动”转移风险,致使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体缺失,不利于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农村青年;城乡流动;农业生产和发展;影响
观音阁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和凤冈县的交界处,距湄潭县城以北42公里,距326国道20公里,总面积18.3平方公里。全村所辖四个村民组,农户1439户,人口5463人,农业人口5423人,非农人口40人。全村耕地种植面积40公顷,茶叶种植面积800公顷,烟叶种植面积50公顷,青田鱼养殖面积15公顷,有县级茶叶培育基地6个,茶叶加工厂23个。该村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玉米和土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是茶叶、烤烟以及辣椒等。村民农业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茶叶和烟叶种植。近年来,随着当地茶叶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湄潭茶叶品牌价值的不断攀升,村民家庭收入稳定增长。2014年,实现人均茶园面积2.3亩,村民人均收入8600元。
当地村民大规模城乡流动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推动刺激,开始有村民外出打工赚钱,后来逐渐带动和扩散周围亲戚朋友,规模也越来越大,近年来该村人口流动规模一直保持在1700人左右,外出人口年人均收入10 000余元。外出务工就业和升学为城乡流动的主要渠道,其中异地流动约占70%。外出人口省外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及福建等,省内主要集中在遵义市两城区及邻近的湄潭和凤冈县城等地。
表1 观音阁村人口流动结构
截至2014年底,全村共有5463人,其中外出1684人,外出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外出务工流动1125人,占外出人口的66.8%,升学、就业、参军及婚姻等其他形式转移流动559人,占外出人口的33.2%;16~35岁青年外出942人,占外出总人口的56.0%,其中青年群体占外出务工人口总数的54.7%,占升学、就业、参军及婚姻等其他形式转移流动人口的58.5%。
(一)经济因素是根本动力
经济因素,其中城乡收入差距是农村青年城乡流动的最根本动力。农村青年城乡流动,不是一种偶然,最根本的因素是在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这种经济利益,也正是将农业与非农业相对比的结果,农村青年在通过比较后发现,自己的劳动成果却并不值钱,而相对于某些非农产业,不需要付出太多的体力劳动,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所以他们才会把目光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上来。
统计显示,近年来,遵义市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逐年上升,从2009年的1178元增加至2014年的3297元,年均增长423.8元;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占人均年收入的比重也稳步提高,从2009年的26.0%增加至2014年的35.9%,共增加近10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0%。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劳务输出是推动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劳动力转移流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据测算,目前贵州省农民工总数达700万,而跨省流动超过500万人,每年劳务收入近300亿元。近年来各地连续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使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收入也得到了提升,青年城乡流动有效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
(二)政府、政策引导是直接动力
观音阁村的农业基础相对贵州省的其他农村地区要好,这得益于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大力发展新农村的背景下,走出了以茶叶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当地青年外出流动也与其农业发展相联系,青年外出流动呈现暂时性、季节性和规律性的特征。当地主要农业产业是以茶叶种植为主,茶叶采摘具有周期长的特点,每年2月下旬到11月都为茶叶采摘的季节,其中春茶采摘季节属于当地农户最忙碌和每年收入最多的时期,会吸引大量青年采摘,甚至还会吸引周边及外地人口到当地采茶。进入夏季,茶叶生长旺盛,茶叶产量增加,茶青平均价格开始下降,茶叶采摘对当地青年和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也逐渐降低,茶叶采摘和农业生产就主要由当地留守老人和未流出的村民完成,此时,当地青年也开始纷纷外出寻找就业机会,因此会逐渐向外流动。进入秋冬以后,茶叶产量下降,品质降低,采摘也逐渐减少,此时,对青年劳动力吸引最小,主要由当地留守劳动力从事茶园的施肥和田间管理。
茶叶种植加工是当地农业产业的支柱,农村危房改造以及新农村民居改善工程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村青年从城市回到农村的主要原因之一,自2006年起遵义掀起了以 “黔北民居”建设推动 “四在农家”升级换代的热潮,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和危房改造相结合,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符合条件的每户居民可获得政府平均约8000元的财政补贴,据估算,当地近几年来每年仅农村危房改造及新农村民居改善对当地投资和消费就超过1500万元。因此,很大程度上拉动了村民就业,有效扩大了乡村对建筑、家电、运输等相关行业的消费需求,拉动了乡村的投资和消费,吸引了大量青年的城乡转移和流动。敏锐的当地青年嗅到了商机,他们纷纷组建起了建筑施工、装修队,开起农家乐、乡村客栈、超市,跑起了货运和客运班车。
(三)个体、家庭因素是内在动力
作为个体,农村青年城乡流动考虑的重点更多的是去寻求发展和获得更多财富的机会,摆脱农村贫困落后的生产生活,去追求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自身价值和梦想。而作为家庭成员,他们的决策往往是以获取家庭收入的最大化为考虑重点。[1]例如在当地,随着当地茶叶产业快速发展,村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除非已经转移外出就业,并且在外具有稳定收入或举家已经转移外出的村民,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还是愿意选择返乡创业生活,并成为他们城乡流动的最终归属。因为对于青年村民来说,他们大多数往往并不能在城市获得稳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从与当地青年和村民交流访谈过程中笔者也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趋势,与其无法落户自己曾经务工的北上广,不如返回他们所熟悉的“乡土社会”,回乡发展。因此可能会选择间隙性和季节性的城乡流动。
(一)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发展具有极大不确定性
近年来当地农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好,在当地政府大力扶植和推动下,村民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和相关产业,土地利用率较高,从当地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看,近年来茶叶种植面积已达800公顷,烟叶种植面积基本维持在53公顷,油菜30公顷,水稻40公顷,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保持在稳定水平。青年城乡流动并未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较大负面影响,还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当地农业生产,但在人均耕地面积有限的条件下,也面临农业长期投入不足,农业产量增长缓慢等问题。
当前,农村留守劳动力能基本满足本地农业生产需要,然而,缺少稳定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发展又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国家农业税费的减免和惠农政策的实施,地方政府也充分利用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引导村民走以茶叶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村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收入不断增加,青年部分外出收入还投资用于茶叶种植或其他农业生产。另一方面,随着当地部分外出村民年龄逐渐增加,城市对其吸引力降低,劳动力优势逐步减小,部分大龄村民也开始逐渐陆续返乡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当地农业生产。因此,在实际调查过程中至少在该村目前还没有出现大规模土地撂荒现象,村民们目前还不愿意将土地荒废,他们还愿意种植茶叶或是其他经济作物而获得不错的农业收入。然而,这种现象是否具有延续性却是未知的,因为随着从事农业种植的这些村民年龄的逐渐增大,将来又有谁还愿意继续从事这些农业生产活动,包括目前看来还具有不错经济效益的茶叶种植,至少从与当地青年村民的交流中很难找到确切答案。
表2 观音阁村近年来主要农作物耕作面积 (单位:公顷)
当前我国农村弃耕、弃农现象普遍,劳动力短缺问题十分严重,无人种地正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中国青年报》2012年3月曾报道,15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联名向中央提交的关于解决 “三农”问题的建议中指出:“如果我国不从战略高度研究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的问题,人口大国将面临无人愿种地的境地”。[2]
(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
从调查的情况看,当地青年外出务工发展的轨迹和归宿一般是独自外出在城市打拼,通过努力设法融入城市社会,如果成功就将自己的父母和儿女一同带入城市共同生活,而多数往往由于自身和现实条件无法真正实现,无奈因此自己会选择从事二、三产业若干年,在城市生活工作过程中设法积累经验,掌握一定的技术,待时机成熟或有一定的积蓄后毅然返回乡村或自己所在城镇,最终希望在此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有的即使返乡,他们一般也并不仅仅从事农业生产,有的青年村民与父母一同兼顾农业生产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旅游、餐饮、商品流通贸易、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等服务,这样就使农村传统单一的产业格局变得更加丰富,最终,在农村第一产业比例降低,第二和第三产业比例进一步提高,使农村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和合理。
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极大地助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近年来,当地政府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于是在该村,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等适合茶叶种植的比较优势,在政府主导下,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积极推动和引进农业合作社和茶叶加工企业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吸引了一批优秀的外出务工青年村民返乡,政府给予政策和贷款支持,积极扶植其在当地投资创业,通过 “公司+农户”模式,实现 “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和适度的规模经营。目前该村扶植和发展的茶叶加工厂中有的已经初具规模,其年产值大的已经有上百万。
(三)盲目和 “被动”转移的风险大,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当前实际情况看,虽然当地青年城乡流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缓解人地紧张的矛盾,为适度开展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但是从长远看,也存在盲目和 “被动”转移的风险,并对农业生产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多数村民城乡流动转移也并不都是因为 “剩余”而转移,流动转移的也不仅仅都是剩余劳动力。由于乡村中大量青年的外出,致使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年龄呈现两极化,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老龄化严重,最终愿意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降低,农业萎缩趋势加剧,深开发后劲不足,不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稳定农业生产,也不利于农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四)推动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的人才需求矛盾突出
国外经验表明,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他们都十分关注劳动者素质。[3]青年城乡流动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在城乡流动过程中,他们带回了资金的也带回了人力资本,他们通过在外学习的技能、经验及其市场观念,有的成功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有的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积极发展副业。正如前文所述,青年村民城乡流动促进了乡村家庭收入的增加,随着家庭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农业的投入也逐渐增加,并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渐推广和使用新技术和设备,从而更有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表3 观音阁村农业从业人员结构状况
在人均耕地占有面积少,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随着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发展,一方面确实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带来了可能,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但是,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贵州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非常低,与国外和国内农业发达地区差距甚远,贵州整体农业基础薄弱,在这样的前提下,导致村中最有文化和创造力的优质劳动力持续外流,原本他们是推广农业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 “先行者”。如今,村中青年大量外出,留守村民文化知识贫乏,整体素质不断下降,很难满足农业现代化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导致主体缺乏和后备力量不足,农村土地粗放经营,经济活力大减。更严重的是村民对于家乡建设观念的集体淡化,对农村发展,很多人表现出麻木和漠不关心。[4]
(一)关于政府、政策和制度建设方面的对策措施
要强化法制力量的作用,及时清除青年城乡流动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和改革城乡二元制。[5]要及时调整和统筹就业政策,打破现有劳动力市场中的城乡壁垒,降低青年城乡流动成本。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的建设。加强农业保护,提高农业吸引力,出台优惠政策,提高农业与其他非农产业的比较利益,缩小二者的差距,才能从本质上强化农业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力,避免农村青年的大量流失。要积极构建既能 “出得去”又能 “回得来”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空间。[6]为青年流入城镇提供便利的条件和优惠的政策,同时给予部分农村青年自由选择返乡的权利,考虑这部分青年的未来发展愿望,满足他们的发展诉求。
当前广大农村青年,他们长期城乡流动,积累了经验技术和资金,他们思想开放、眼界开阔、具有相对较高的综合素质。有了这些条件,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于那些愿意和最终返乡发展的青年,他们积极回乡创业发展,既可以有效吸收当地剩余劳动力,又可以帮助其他村民致富。
近年来,当地也正是在政府引导下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村民依托当地地理、气候条件,积极发展茶叶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村民收入增长迅速,当地对村民的吸引力逐渐增强,部分外出务工经商的青年村民开始回乡发展,有的创办茶叶生产加工厂,有的经营乡村超市,跑运输、搞配送,卖建材,做茶青交易经纪人,开办农家乐,创建合作经营项目等,乡村因此更加 “繁荣”,也成为了周边及外地村民学习借鉴的典范。
(二)关于企业、城市和社会方面的对策措施
关心青年职工成长发展,切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关心农村青年职工的生存生活状态和心理健康,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组织丰富多样的业余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村青年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关注他们生理、心理和情感生活,帮助他们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和适应能力,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能够幸福而舒心地工作和生活。同时,企业和用人单位要依法用工,依法与农村青年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按时支付工资报酬,各级劳动部门及相关监管单位应当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对于有些单位和企业为逃避合同约束,违法用工,恶意欠薪等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切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全社会要充分发挥应有的接纳功能,给予城乡流动青年市民身份的认同和关注,努力维护其群体利益和尊严。[7]关注农村青年市民化诉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在教育培训、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公共福利和权益保护等方面,实行与本地居民同样的待遇。要培育和帮扶相关社会组织,促进青年城乡融合,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法律援助,困难救助以及心理咨询和指导,开展文化交流和娱乐活动等全方位的服务与帮扶,及时满足青年城乡流动的各种需求。适应青年实际需要,提供灵活多样和个性化的组织服务。[8]
(三)关于青年自身的对策措施
尽管探索解决青年城乡流动问题,可以从政府、政策与制度以及社会、城市与企业因素去探析,然后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还应当从农村青年自身方面找到相应的对策和答案。农村青年应当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工作生活中,要保持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向上,勇于拼搏的人生态度和心境,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城乡流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9]
对于立足农业,根植农村的青年来说,要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带头自主创业致富,努力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施展才华,在改变农村面貌中实现人生价值;[10]带头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大力推进经营集约化、产销一体化、生产标准化、耕作机械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带头推进和参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点在经营模式、产权制度、服务体系、社会管理等方面探索和推动改革;带头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农村环境改善,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带头倡导文明新风,以实际行动引领和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在农村广阔天地谱写更加绚丽的青春乐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1]贺雪峰.论中国式城市化与现代化道路[J].中国农村观察,2014(1):2-12.
[2]李剑平.两院院士:提防人口大国无人种地[N].中国青年报,2012-03-19(15).
[3]岳健.构建农业劳动者现代化素质的教育培训机制探讨[J].农业经济,2012(3):101-105.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7-120.
[5]母世春,王芳.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合江镇15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5-8.
[6]王磊光.一个博士生的返乡日记:迷惘的乡村[EB/OL].(2015-02-25)[2015-05-15].http://edu.people.com.cn/n/2015/ 0225/c1006-26594099.html.
[7]黄剑锋,杨晓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面临的若干问题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4(11):80-81.
[8]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70-72.
[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韩俊.“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框架与基本思路[J].改革,2010(5):5-20.
[10]陈兰.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和归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120-122.
(编辑:武云侠)
Influence of the Rural Youth Flowing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HUANG Jian-feng,YANG Xiao-su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Zunyi Medical University,Zunyi Guizhou 563003,China)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urban demand and rural excess labor,the increasing rural youth has been leaving countryside.They have been flowing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like migratory birds,which is bound to have some influenc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Taking Guanyinge village of Fuxing town in Zunyi city of Guizhou province as the subject,based on the spot investigation of the local youth,it finds that the rural youth flowing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ontributes to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land use,adjusting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However,although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mains basically stable,it not only lacks in the base and motive power for the steady development,but also tends to cause the blindness and the risk of passive migration,which results in the subject absenc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blocks the stable prod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ural youth;The flow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Influence
F326.11
A
1671-816X(2015)11-1117-06
2015-06-01
黄剑锋 (1985-),男 (汉),贵州遵义人,硕士,主要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贵州省教育厅2014年人文社科课题研究项目(14ZC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