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统村落县域空间聚集研究

2015-06-05 15:29王兴华秦晓娟王广斌赵敏
关键词:村落县域山西

王兴华,秦晓娟,王广斌,赵敏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山西传统村落县域空间聚集研究

王兴华,秦晓娟,王广斌,赵敏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传统村落作为乡愁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民俗活动、建筑特色的集中体现。以山西不同县域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GeoDa空间分析软件和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测算山西传统村落空间自相关、生成传统村落冷热区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山西传统村落在县域基础上全局Moran's I指数为0.2793,表明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结合Getis-Ord Gi*值产生的冷热区图,晋城市下辖陵川县、高平市、泽州县、阳城县连片区以及阳泉市郊区构成了山西传统村落的热点集聚区。通过空间分析,揭示山西传统村落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山西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特点,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设计、寻找因地制宜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传统村落;县域;空间集聚;山西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农业社会文明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结晶,是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人类活动的最大遗存。但是,随着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承载和孕育了中华民族及三晋民间艺术、建筑、民俗等民族印象的传统村落却正走向衰亡。近年,根据相关研究,传统村落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如何留住乡愁、保卫乡愁成为近期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家住建部等三部门于2011年5月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根据2012年8月出台的《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建村[2012]125号),对全国评价推荐的村落进行评价、评分,分别于2012年12月、2013年8月和2014年12月公布了具有保护价值的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计2555个,分布于我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1]。山西省也在2014年启动传统村落调查,在以往古村镇调查的基础上,由单纯对古村镇建筑、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延伸扩展至对戏曲、文化、技艺、特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国内外学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渐成体系,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具备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国外学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较早,从 《威尼斯宪章》的颁布到传统村落文化[2]、可持续发展[3]、旅游开发等,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而国内正式提出 “传统村落”这一概念是在2012年9月。国内专家和学者更多地将文化价值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纳入到研究中,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村落空间布局 (李亮、刘大均)[45]、村落形态演变及景观形态 (王晓薇、李丹、李青)[6~8]、文化价值及保护 (李益长、张建华)[910]、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王梦娜)[11]、旅游开发及影响 (王云才、李萍、卢松)[12~14]等方面。国内学者对山西传统村落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文化传承保护、人居环境思想、形态演变、民俗活动、旅游开发等热点方面。从空间地理学的角度对山西传统村落进行研究略显不足。本文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山西传统村落分布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为山西传统村落的全面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空间自相关(Spatial Auto Correlation)是测试空间某点的观测值是否与其相邻点的值存在相关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如果某一位置变量值高,其附近位置上该变量值也高,则为正空间自相关,反之,则为负空间自相关。测量指标主要包括全局Moran's I指数和局部Moran's I指数(LISA Moran'I)。

1.全局Moran's I指数

该指标可以指出区域中某一属性值的分布属于聚集、离散或者随机分布模式。莫兰指数的值域为[-1,1],取值为-1表示完全负相关,取值为1表明完全正相关,而取值为0表示不相关[15]。其公式为:

式中:n为研究区域的空间单元数,xi、xj分别为i、j空间单元的观测值,为观测值的均值,wi,j为空间权重矩阵。

对于全局Moran's I指数,可以通过标准化统计量Z值检验n个区域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公式为[16]:

Var(I)是Moran指数的理论方差,E(I)=-1/(n-1)为其理论期望。

Z值、p值与置信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本文采用置信度95%、p值小于0.05的Z值作为检验区域间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的标准阀值 (参看表1)。

表1 Z值、p值与置信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2.局部Morin's指数

Local Moran's I统计量是Global Moran's I的分解形式。局部Moran's I指数可以用来揭示研究区域内不同空间单元属性之间的异质性。局部莫兰指数高值表明有相似变量值的面积单元在空间集聚 (高值或低值),低值表明不相似变量值的面积单元在空间集聚[17]。其公式为:

(二)数据来源

截止2014年12月,根据《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建村[2012]125号),我国住建部等三部门联合公布了三批传统村落名单,对其中山西省11个地市中119个县(市/区)进行数量统计 (部分市辖区无传统村落分布,在计算空间权重矩阵时剔除,实际参考范围为山西106个地级及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山西矢量化地图来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http://ngcc.sbsm.gov.cn/)。在地图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软件GeoDa绘制山西传统村落分布图并生成空间散点图等。

二、山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分布于云南、贵州、广东、浙江、福建以及中部地区的山西、江西、安徽。这8省国家传统村落总数为1720个,占到全国传统村落的67.32%。而位于西北、东北的9个省区的国家传统村落仅为135个,占国家传统村落总量比重为2.75%。目前,山西共计129个传统村落在列,占全国2555个传统村落比重为5.05%,总量排名第4位。从前两批公布的传统村落数量可以看出,山西省传统村落总数量一直位居前列,第三批名单公布更使传统村落总量由第八位升至第四位。在中部六省区中更是超过前两批排名靠前的江西省和湖南省,占据第一位。这充分说明山西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是山西转型发展的重要财富。

图1 国家传统村落分布柱状图

图2 山西传统村落县域分布柱状图

山西现有11个地级市,在公布的129个传统村落名单中,朔州市在新公布的第三批名单中山阴县旧广武村入选,至此山西11个地市均有传统村落上榜。晋城市以31个传统村落总量位居榜首;晋中市、阳泉市、吕梁市三市传统村落上榜数量均为17个,并列榜单次席;长治市传统村落数量以16个位居山西省第三位。以上5地市入选传统村落总量占山西传统村落总数的75.97%,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剩余地市按照传统村落数量多少排序,依次为:忻州市11个、临汾市8个、运城市5个、大同市4个、太原市2个、朔州市1个。

从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分析,山西传统村落的分布不均衡 (如图2所示)。山西省10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剔除13个地级市下辖区)中,仅49个县级行政单位分布有入围传统村落,覆盖率不足50%。县级行政单位传统村落分布数量位列前7位的分别为:泽州县 (晋城市)11个、平定县 (阳泉市)11个、平顺县 (长治市)8个、阳城县 (晋城市)7个、高平市 (晋城市)6个、灵石县 (晋中市)5个、柳林县 (吕梁市)5个。

三、传统村落空间自相关分析

(一)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通过测算,山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全局Moran's I值为0.2793,正态统计量Z值为5.2235。Moran's I估计值为正,且通过5%显著水准下双侧检验阀值 (1.96)检验,表明通过测算,山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全局Moran's I估计值为0.2793,正态统计量Z值为5.2235。也就是说,山西传统村落的分布体现出空间聚集。但从分布规模来看,南北差异程度较大。

(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1.Moran散点图分析

Moran散点图用于研究局部空间的异质性。Moran散点图绘制于一个笛卡尔坐标系统中,横坐标为Zi,即为县域传统村落数量的标准化值,纵坐标为∑wij′Zj,即为与i相邻的所有县域传统村落数量的加权平均 (标准化后),也称为空间滞后值。因此将出现4种类型的局部空间关系[18]。

从山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Moran散点图可以看出 (图3所示),山西多数县域行政单位位于第三象限 (即盲点区),主要有晋北的天镇县、怀仁县,忻定盆地的神池县、代县、原平市,晋中地区的阳曲县、和顺县、太谷县,临汾盆地的洪洞县、曲沃县、侯马市,运城盆地的夏县、临猗县、芮城县等59个县市,覆盖山西48.74%的县 (市)。这反映出山西多数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趋向于低值集聚的空间自相关。在第三象限(LL区域)中,县域自身及周边相邻县域的村落数量均较少,二者的空间差异程度较小,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这些地区大多位于山西山区,自然条件差,人口发布稀疏,传统村落分布少。阳泉市下辖的盂县、平定县、阳泉市郊区,吕梁市下辖的临县、柳林县,孝义市、交口县,晋中市下辖的介休市、灵石县,长治市下辖的黎城县、平顺县、壶关县、长治县,晋城市下辖的沁水县、高平市、陵川县、晋城市郊区、阳城县位于第一象限 (HH区域)。位于该区域的县域自身和相邻县域的传统村落数量较多,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是山西传统村落分布的热点区。从图4可以看出,上述县域构成了山西传统村落分布的四大热点集聚区,覆盖山西15.13%的县域范围,而热点集聚区县域共分布有85个传统村落,占山西传统村落总量的65.89%。灵丘县、五寨县、兴县、寿阳县、离石市、昔阳县、汾阳市、中阳县、石楼县、沁源县、汾西县、霍州市、潞城市、长治市、长子县、浮山县、翼城县、新绛县、河津市、垣曲县位于第二象限(LH区域),偏关县、繁峙县、宁武县、岢岚县、晋中市 (榆次区)、祁县、平遥县、乡宁县、襄汾县、稷山县位于第四象限 (HL区域)。两个区域中相关县域自身传统村落数量与相邻县域传统村落数量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程度和较强的空间负相关,位于第二和第四象限的县域具备突出的异质性。

图3 山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Moran散点图

2.传统村落分布热区和冷区分析

为进一步揭示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局部空间关联的差异程度,研究山西传统村落分布的热区和冷区,本研究利用Getis-Ord Gi*来描述,并在GeoDa中利用Jenks最佳自然断裂法分级并使其地图可视化。具体做法:计算出各县域的局域关联指数Getis-Ord Gi*,根据Jenks最佳自然断裂法(natural breaks)将局部Gi*统计值由高到低分成4类(热点区[0.0330:0.0481]、次热点区[0.0155:0.0280]、次冷点区[0.0078:0.0144]、冷点区[0:0.0068]),生成山西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冷热点图 (如图4所示)[19]。

山西地形结构较复杂,黄土高原在不同规模水系的切割作用下构筑了山西沟壑纵横、盆地谷底、台地山区等不同地貌。从冷热点图可以看出,山西传统村落的分布在地理地貌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从整体上来看,山西传统村落的分布由北往南逐渐增多。山西北部多表现为冷点区与次冷点区,晋东南、晋南多表现为热点区与次热点区。

图4 山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热点图

晋城市下辖的陵川县、高平市、泽州县、阳城县连片区、阳泉市郊区连片区构成了山西传统村落的两大热点集聚区。热点区传统村落数量占山西传统村落数量的23.26%。尤其是图中晋城市下辖的四县,位于沁河及其支流丹河流域,是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区南通河南平原地带的必经之路,自古商贾云集、富庶繁华,依托商贸流通创造的巨大财富,使当地人有资本兴建一座座具备防御功能的城堡式传统村落,其形态主要分为平原式、山岗式和坡地式。阳泉市郊区则是温河、桃河的流经区域,依托该水系形成了一定的传统村落集聚区。

阳泉市下辖的盂县、平定县,晋中市下辖的寿阳县、昔阳县、介休市、灵石县,吕梁市下辖的临县、柳林县、孝义市,长治市下辖的潞城市、平顺县、长子县、壶关县、长治县以及晋城市下辖的沁水县形成了次热点区。次热点区传统村落数量占山西传统村落总量的41.09%。该区以汾河流域谷地为轴线,以晋商经济为支撑,该区传统村落多为体现晋商文化的晋商大院为主。该区另一轴线为黄河 (山西段)及支流楸水河、三川河流域及长城边关一线。该轴线以古代水陆码头商贸流通、商品集散为支撑,多体现为晋西北黄土高原文化载体及长城军事堡垒防御形态的传统村落。

大同市下辖的灵丘县,忻州市下辖的河曲县、五寨县,吕梁市下辖的兴县、离石区、汾阳市、中阳县、石楼县、交口县,晋中市下辖的太谷县,长治市下辖的沁源县、黎城县、长治市郊区,临汾市下辖的汾西县、霍州市、乡宁县、浮山县、翼城县,运城市下辖的新绛县、河津市、垣曲县形成了次冷点区。次冷点区传统村落数量占山西传统村落数量的12.40%。剩余的23.26%的山西传统村落则分布于冷点区。次冷点区主要分布于以热点及次热点区为核心的外围区域,并能够将孤立的热点及次热点区连接起来,形成山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

四、结论

山西传统村落因地域不同,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是黄土高原和太行山区民风、民俗、传统文化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山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研究发现,山西传统村落资源极其丰富,在中部六省区中独树一帜。

从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山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全局Moran's I估计值为0.2793,正态统计量Z值为5.2235。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看出,根据Moran散点图,不同县域地区在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山西多数县域分布在L-L象限中,表明县域自身及相邻县域的村落数量均较少,空间差异程度较小,且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位于第一象限的县域只覆盖山西县域总数的15.13%,但却拥有65.89%的传统村落数量。结合冷热区图,位于第一象限的晋城市下辖的陵川县、高平市、泽州县、阳城县连片区以及阳泉市郊区构成了山西传统村落的热点集聚区。

从山西地形地貌来看,山西传统村落分布热点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 (山西段)、汾河流域、沁河流域冲积形成的盆地、谷地中。从晋北的窑洞至晋南的古城堡,山西传统村落表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民俗活动、人居环境、建筑特点等。根据传统村落不同的形态特征,进一步研究揭示形成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从而为分析、总结传统村落分布规律、演变路径、保护措施实施提供现实依据。

山西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经济非常落后的山区以及自然环境脆弱区,如何将现代文明导入传统村落,留住乡愁留住人,如何将自然、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何打造山西传统村落保护样板村,这将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难点。

[1]吕爽.能想象齐鲁大地上找不到古村落吗:专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J].瞭望东方周刊,2012(28):55-57.

[2]Crouch D.Popular Culture and What We Make of the Rural with a Case Study of Village Allotment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2(3):229-240.

[3]Marschalek Ilse.The concept of participatory local sustainability projects in seven Chinese villag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87(2):226-235.

[4]李亮,但文红.贵州省村落文化景观空间格局分析——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12):36-40.

[5]刘大均,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4):157-162.

[6]王晓薇.传统村落形态演变浅析——以山西梁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1(4):30-36.

[7]李丹.鄂西滚龙坝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研究 [D].重庆:重庆大学,2012.

[8]李青.景观形态学视角下的山西古村落特征及其保护 [D].太原:山西大学,2009.

[9]李益长.闽东畲族村落文化的价值与开发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4-59.

[10]张建华,张玺,刘建军.朱家峪传统村落环境之中的生态智慧与文化内涵解析 [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4(1):1-6.

[11]王梦娜.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运城市为例 [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4.

[12]王云才,杨丽,郭焕成.北京西部山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以门头沟区为例 [J].山地学报,2006,24(4):466-472.

[13]李萍,王倩,Chris Ryan.旅游对传统村落的影响研究——以安徽齐云山为例[J].旅游学刊,2012,27(4):57-63.

[14]卢松,陆林,王莉,等.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 [J].地理科学,2004,24(2):250-256.

[15]Sawada M.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dices-Moran's I,Geary's C and the General Cross-Product Statistic[EB/OL].(2006-05-16)[2014-01-15].http://www.lpc.ottawa.ca/publications/Moransi/Moran.htm.

[16]关伟,朱海飞.基于ESDA的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时空分析[J].地理研究,2011,30(11):2008-2016.

[17]麻永建,徐建刚.基于ESDA的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研究[J].软科学,2006,20(5):51-54.

[18]Lepp A.Residents'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in Bigodi Village,Uganda[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3):876-885.

[19]王法辉.基于GIS的数量方法与应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05-23.

(编辑:佘小宁)

Spatial Cluster Research of Shanxi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ounties

WANG Xing-hua,QIN Xiao-juan,WANG Guang-bin,ZHAO Mi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xi Agriculture University,Taigu Shanxi 030801,China)

Traditional village,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nostalgia,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s,folk activities and architectural features.Taking different counties in Shanxi as the research subject,using GeoDa spatial analysis software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ethods,it estimate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hot-cold zon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global Moran's of Shanxi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0.2793,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a certain autocorrelati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Combined Getis-Ord Gi*values producing hot-cold zone map,the area including Lingchuan,Gaoping,Zezhou,Yangcheng and even the outskirts of Yangquan constitute a hot concentrated area of Shanxi traditional villages.Coupled with the number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ub-hotspots,the number in these two zones accounted for 64.35%of the number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xi.By spatial analysis,it reveals the distribution of Shanxi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further analyzes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thus provid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Traditional villages;County;Spatial cluster;Shanxi

F329.9

A

1671-816X(2015)11-1129-06

2015-09-10

王兴华 (1983-),男 (汉),山西大同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区域发展、粮食贸易、县域经济方面的研究。

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14317);山西农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金(zxsk-1402)

猜你喜欢
村落县域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山西叹五更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