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2015-06-03 06:15陈有新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应对策略存在问题

陈有新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品德课程教师在课堂上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应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品德课程;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5-0012-03

一、问题呈现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许多国家的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理论与方法。由于其实效性显著,被教育界誉为近二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成果之一。它改变了过去由教师“满堂灌”、“一言堂”、“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状况,为学生提供了开展探究活动所必需的交流平台,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价值。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受到一线教师的青睐,尤其是受到品德课程教师的欢迎,并在课堂上得到广泛的运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然而,看似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背后,由于一些教师运用不当,存在不少令人忧虑的问题。在日常的观摩听课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操作不规范,效果不尽人意的小组合作学习状况。

现象一:你一言我一语,看似热闹,气氛热烈,其实,不少学生所聊的不过是一些与学习无关的题外话。

现象二:“优等生”侃侃而谈,“学困生”静静听讲,只是在被动地参与学习。

现象三:学生有的只顾自己埋头做自己的事情;有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或者沉默不语,或者独自发呆……

现象四:小组讨论正认真、热烈地进行,可教师却要学生马上终止讨论,进入下一个环节。

……

二、剖析反思

综合上述种种表现可以看出,品德课程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是不够理想的。主要有四个原因。

其一,人员组合、搭配单一

众所周知,为了便于课堂教学管理,为了不影响后面学生的视线,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基本上是按身高安排的,一般是个矮的学生坐在前面,让个高的学生坐在后面。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为了方便,常常把前后桌的四名学生组成一个课堂合作学习小组。因此,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搭配不仅形式单一,而且各小组成员之间的认知水平、能力特长、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也难平衡,显然不够科学、合理。

其二,分工不明,流于形式

平时,我们在课堂上往往只看到教师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或讨论的问题,但很少能看到教师向各小组提出明确、细致分工的要求。使学生虽然聚在一起,却七嘴八舌,讨论无序,简单“围坐”,流于形式,问题解决不了,“参与”成了作秀,全然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真正的意义与价值,背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

其三,随意性强,过于频繁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没有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不分主次,不分难易程度,随意地或者习惯性地把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当作课堂教学的灵丹妙药、万能钥匙,不管内容是否需要、适合,动辄就在课堂上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有的一堂课甚至安排二三次;有的教师虽设置了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却未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讨论、交流时间,不过虚晃一枪,就草草收场。

其四,忽视过程,缺乏指导

众所周知,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完善,共同提高。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学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偏差,并未作必要的巡回指导,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学生讨论漫无边际,而自己只站在讲台旁边静静地等待学生合作学习的结果。这样的“合作学习”怎么可能取得预期效果!

三、应对策略

那么,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如何改变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这种“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四方面的尝试,收效显著。

策略之一: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在品德学科课堂上,不能简单、随意地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应十分注重小组组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根据品德学科的特点和学习任务不同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由座位相近或住家相邻的学生编组;也可以按兴趣相同或任务相同的学生编组;尤其要高度重视不同特长、性格、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学生混合搭配编组。按照这样的编组要求,教师务必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原则,认真分析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等,兼顾学生的身高和男女比例等要素,比较合理地把学生分成成员大致相同的若干个小组。这样可以使各小组内成员处于多样性,也便于各小组之间开展公平竞争。

小组成员一般以4~6人为佳,不宜过多。小组要设置必要的岗位,组内成员有明确分工:可设立小组长(或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等。从学生发展出发,可以定期更换分工,便于学生在不同岗位上都能得到锻炼,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与发展。

策略之二: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技巧

课堂合作学习小组确定之后,教师还要做细致的引领工作。首先,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逐步提高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以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比如,怎样组织、怎样合作、怎样记录、怎样检查、怎样汇报等等,只有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有效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再次,合作学习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会碰到一些困难,或出现一些偏差,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小组,对各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必要的巡回指导。发现问题与偏差,教师要及时地提醒、点拨、引导;遇到了困难,教师要热情帮助学生克服,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策略之三:设计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开展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知识能力,而且能通过小组合作这种形式来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共赢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学习更有成效,教师务必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的需要,设计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或者活动材料)。教师在设计内容(或活动材料)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容必须有合作的意义与价值。内容可以是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或者普遍关注的现象,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另一方面是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要把握分寸,合理适度,达到四个要求。一是合作学习的量不宜过少或过多。过少,没有必要大家合作学习;过多,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和进度。二是合作学习的难度要适中。过难,会导致学生合作困难;反之,会失去合作的价值和意义。三是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四是合作学习的环节设置要少而精,不要过于频繁,不必每堂课都安排,更不能同一堂课多次安排。

策略之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与前提,也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关键。因此,在平时的交往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相互尊重、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尤其要多关心学困生,多与他们谈心,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进步多表扬、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克服参与合作学习的畏难情绪,引导他们大胆融入小组合作学习。同时,也要教育其他学生接纳和帮助这些同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使每一个学生得到锻炼,都获得知识,学到本领,提高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更要给学生足够的、充裕的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万不可草草结束,更不要走过场。

总之,品德课程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只要我们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琴.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J].小学教学参考,2012,(5).

[2]李堂军.实施有效合作 构建高效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2,(6).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学习应对策略存在问题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