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研文化构建的研究

2015-06-03 06:17武梦辰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5年2期

武梦辰

摘 要:区域教研文化是在教研室的有效引导下,学校、教师有针对性和有责任感地解决教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的现象,是一种看不见却不可抗拒的教研管理力量,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的、客观存在的教研管理意志。它有四个内涵:一是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步让学习成为每个教师的第一需要的“学习文化”;二是搭建教研合作平台,倡导教师团队意识,凝聚教师集体教研能力的“合作文化”;三是引导教师养成在课堂发现问题、通过教研解决问题习惯,让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根本的 “研究文化”;四是弘扬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为社会、为同伴、为学生优质服务的“奉献文化”。

关键词:教研文化构建;学习文化;合作文化;研究文化;奉献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5-0018-04

区域教研活动开展得是否有特色,是否有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与这个区域教研室是否重视教研文化建构有直接关系,当然也与其行政管理者有无锐意探索教研管理的创新意识有直接关系。

区域教研文化是在区(县)教研室的有效引导下,学校、教师有针对性和有责任感地解决教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的稳定的教学价值追求,及其催化、形成的教学行为习惯所长期营造、积淀、形成的一种社会氛围,是看不见却不可抗拒的教研管理力量,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的客观存在的教研管理意志。

作为区域教研的牵头单位——区(县)教研室,必须把建构教研文化当成重点工作来抓,积极营造适宜学校持续发展和开发教师创造潜能的良好氛围,创新搭建教师教研无私交流、真诚合作的实用平台,真正实现教研文化为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服务的目标。一个区域的教研文化成功建构之时,就是这个区域教研管理水平“升级换代”之日。

研究和建构区域教研文化,应该树立教师的终身学习理念,倡导相互合作教研的意识,不断创新教研问题研究的方式,弘扬无私奉献教研事业的精神。

一、教研文化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学习文化”

学习,应是教育工作者终其一生的本分和天职;善于学习,应是教育工作者最值得骄傲的天分和本能。可见,学习是永葆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职责所在,更是教师业务素质提升的根本保障。

(一)教研室的学习文化建构

教研员务必从自身学习做起,注重教研文化建构。因此,我区教研室要求教研员每个月读一本与教育相关的书,书目挑选先由教研员相互推荐,经大家集体讨论后确定,由教研室统一购买。教研员利用业余时间按当月书目阅读,每个月末周五下午教研室召开全员参加、教研员轮流主持的读后感交流会,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这样的过程是教研员独自完成阅读之后的知识升华,更是在教研室形成主题鲜明的读书学习风气的有效手段,而最重要的是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增强教研员的自尊和信心。交流结束后,要求每人撰写一份读书心得,并由教研室归档保存。

2014年我区小学教研室教研员阅读的书目是:3月,《给教师的建议》;4月,《木偶奇遇记》;5月,《青鸟》;6月,《夏洛的网》;9月,《有效的学习型学校》;10月,《如何阅读一本书》;11月,《学校是一段旅程》;12月,《第56号教室的奇迹》;1月,《破译命运密码:童话人格》。

(二)学校、教师学习文化的建构

教研室要求一线教师每学期必须阅读两本书,书目由教研室推荐,由学校为教师购买,教研室提倡学校间每学期两两交换书目,以避免增加学校的购书负担,同时也实现了学校图书室书目自然补充、更新的目标要求。各学校在每学期中、末各召开一次读后感交流会,并要求在区教研室统一编制的《小学教师业务成长档案》第9页“阅读心得栏”,由教师认真填写学习体会,教研室在教学视导时随机抽查教师业务成长档案的填写情况,检查结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积分。每学年教研室在全区评选一次读书标兵,旨在营造爱学习的良好氛围,鼓励热爱读书的教师。

教师读书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从学校强制约束开始,逐步转变为教师有兴趣、自愿读书学习,这需要一个过程。良好的师德是教师愿意终身学习的关键,师德的灵魂就是爱心、责任心、进取心。

1.读书是培养爱心的有效途径。鼓励教师坚持读书,是促使教师与时俱进,培养、提升、纯化每一名教师其师者爱心的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的天性。师者的爱是一种大爱,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 这种爱是 “泛爱”,不是“偏爱”,是职业的、无私的、公正的爱 ;这种爱是“严爱”,不是“溺爱”,既有母爱的纯真、慈祥,又有父爱的严格、庄重;是从思想、生活、学习诸方面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是这种爱的重要内涵。

2.读书是培养责任心的有效途径。责任心就是爱岗敬业的精神。有诗曰:“位不在高,爱岗则名;资不在深,敬业就行;斯是教师,唯有耕耘。”这是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自然流露。所谓“爱岗”就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所谓“敬业”就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教师的责任心是职业情感的基础。当一个教师把爱岗敬业确立为自己的道德原则时,他就会产生职业自豪感、荣誉感和幸福感。陶行知认为,教师应具备五个条件:一要有信仰, 二要有责任心,三要有共和精神,四要有开辟精神, 五要有实验精神。责任心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加里宁也说:“国家和人民把儿童托付给教师,这是把伟大责任加在教师身上的一种重任。”这些名言,是对教育家的职业情感、职业责任的崇高褒扬和神圣赋予。教师对教育、对学校、对学生、对职业的责任感,是一种内驱力。通过读书学习活动能培养、强化这种责任感,能驱动教师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业务,促使教师自觉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3.读书是培养进取心的有效途径。进取心就是永不止步地追求目标,以终身学习来实现梦想的意愿和责任感。人因无知,故而学习;人因学习,方知不足。作为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做学习的先锋。作为新时期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其学习的速度要赶上教育变革的速度;面对早已不满足于杯水之需的新生代学生,更要不断进取,竭力充实自己,完善自身。否则,何来自信,怎能立于不败之地!“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至理明言应该是每位教师终生的座右铭。拥有进取心是教师的一笔巨大财富。而教师只有乐读、肯学,才能拥有进取心,才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才能拥有推动教师不断学习的重要动力。

目前,我区正在形成一种爱读书的教师职业时尚,爱学习正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也使教师的这种良好品质培养成为我区教研工作的抓手,引导教师将“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转化成自己的终身习惯,从而在整个区域成功建构学习文化的氛围。

二、教研文化是教师互助协作的“合作文化”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相互合作就是同伴互助,其实质是在教师教研活动中形成的互助和合作的文化,是教研文化的标志和灵魂。

(一)教研室积极为教研合作文化的建构创设交流平台

区域教研活动的组织、开展离不开教研室的有序协调,教研室要积极为教研合作文化的建构而创设平台:一是创设中心学区、学校间的教研合作交流平台,二是创设教师间的教研合作交流平台。多年来,我区一直在探索联片教研的合作模式,从最早的“五片、七线、九点”开始摸索,到现在逐步确立的“三片、七线、三点”的联片教研合作模式;从最早的只打破乡镇、中心学区界限,以区域地理位置相近、规模相当、教学质量和教研实力相补的教研室指定划分教研片,到常态式一学期一轮换、整个区域内九个中心学区间“三三”随机组合的84个联片教研方案。各教研联谊片负责人从本片三个学区的普教校长中民主评议产生,民主推选教研片长的优点是教研活动组织顺畅,工作积极主动,合作配合默契,这些都是教研合作文化的内涵。每学期初,由教研片长牵头设计两次以上教研活动,由于活动安排得早,教师准备充分,因而每次联片教研活动都能收到较好效果,整个区域内学校间洋溢着浓厚的教研合作文化氛围。

(二)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成功合作,建立真诚友谊

为增进教师在教研合作中建立友谊,2014年起,我区小学开展了以“五同”(同年级、同学科、同课题、同教案、同级别)课堂教学评优为主线的联片教研活动,将小学六个年级的七学科(数学、语文、英语、科学、品德、音乐、美术)所有教师按年龄分为A级别(30岁以下)、B级别(31~40岁)、C级别(41~50岁)、D级别(51岁以上)共计152个级别组(我区小学英语、科学从三年级开设),在同一个教研联谊片的同年级、同学科、同级别的教师在一起集体备课、一起研讨同一个课题,他们的工作经历、教学经验、年龄认同感相当,在课堂教学相互观摩中,氛围、心境融洽;由教研室学科教研员、校长、主任及学科特聘教研员组成的“评课团”,给予“专家”级的课堂引领与教学点评,教师的教学技能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其效果仅从“五同”课堂教学评优的“同教案”教学活动就鲜明地表现出来:先是“同课异构”(作课教师各自撰写说课稿),到“同课同构”(“评课团”点评、相互观摩后的集体备课),再到“同课再构”(第一次作课后又一次讲评、集体备课)的过程。作课教师全程参与整个过程中,自己作课的成功或不足之处清晰可见,同伴的优秀教学风格无不影响和打动自己,专家的点评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其受到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的潜移默化的熏陶。通过两次作课效果对比,作课教师及“评课团”成员也都能感受到教学过程中教师素质的明显长进。教师间的相互帮助、密切合作以及“评课团”专家的有效点评,使教研合作文化“润物细无声”地在教师间渐渐渗透、形成,一种完美、真诚的教研合作文化萦绕、浸润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灵。

(三)建构教研合作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研合作文化建构过程中,教师全员参与教研合作是教师合作文化建构的关键。为了培养教师的合作精神,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实行学校以年级组、学区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一个教学单位整体取得了好成绩,说明该年级组或者学校的总体水平高,虽然这样的评价难免有“滥竽充数”者出工不出力之嫌,但这现象只会发生在这种评价模式的初期,随着教师个人素质、修养的提升,教研合作文化建设成果就愈加丰硕。当然,在教研合作文化建设过程中,校长必须引领教师积极地与其他教师合作,鼓励教师在教研合作中无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要树立在教研活动中涌现的教研合作标兵,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引领教师尊重他人、与人友善,从而营造和谐、真诚的合作氛围,共同建立起成功合作的友谊。

三、教研文化是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文化”

研究文化是教师在教学中思想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基础上,在教研实践中进一步探究、思考,逐步形成今后解决类似教学情境中相关问题的基本素质。

(一)教研室研究文化的建构

教研室是教学研究部门,其本职工作就是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状态,研究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是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技能指导的业务机构。

为营造深厚的区域教研文化氛围,我区教研室将教研培训与优质课评议融为一体,在每学期的两次听课视导和两次联片教研中,根据所视导的课堂教学状态,对其执教教师在教材研究、处理和教法,以及对学生的学法引导等方面的当否、高下,做出导向性评价,创新、建立了我区小学教学质量等级评价方案,更新、完善了联片教研的内涵,从而,通过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一步一步地帮助每个教师实现着各自的教学成功梦。

(二)学校、教师研究文化的建构

教师的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研究。教研室要求各学校以常规教学视导工作为主线,以学科为单位及时捕捉、积累遇到的教学实际问题,经过归纳、梳理,列为各教研联谊片的教研主题,以此为小课题,引领每一位教师从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上,对教研主题有所突破,在同伴帮助及专家指导、启发下,围绕研究主题积极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联片教研的全过程中,我们不仅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及课后的“专家”教学评议,更要强调研究氛围浓厚的课前集体备课环节的重要性。

在联片教研活动的集体备课环节,所有参与教学问题研究的教师,都发挥了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精神,这已成为我区一线教师积极建构教学研究文化的真实写照。

四、教研文化是教师无私奉献的“奉献文化”

所谓奉献,是指一个人为了维护整体利益和他人的利益,而心甘情愿舍弃和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的高尚品质和高贵精神。在教研过程中,教研员和教师只有以无私奉献的态度参与,才使教研文化结出另一丰硕成果——奉献文化。

(一)教研员是无私奉献文化建构的带头人

教研员的工作,光荣而神圣,平凡而伟大。因此,人们赞誉教研员是教研改革的引路人,是引领教师走向成功的铺路石,是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楷模,是学科教学的领头雁,是教师心目中的专家。

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里凝结着教研员辛勤孜孜指导的辛勤与智慧,蕴含着教研员默默无闻的付出和奉献,闪烁着教研员劳心劳力的身影。正是教研员幕后的精心培养,才使教学一线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是一代又一代教研员唱响了我区教学研究群体的奉献文化的最强音。

(二)教师是无私奉献文化建构的主力军

教师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早已成为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人们用蜡烛来赞美教师的奉献精神,最能体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教师的奉献精神贵在“甘为人梯”:一方面,甘当学生人梯,含辛茹苦而毫无怨言;另一方面甘与同事互为人梯,成为同事间团结、互助、友爱的纽带。

奉献文化是修炼师德的前提和根本,成为建构教研文化的主旋律,让教师沉浸在奉献文化大氛围中尽情享受教书育人的喜悦,享受教师人生的幸福快乐。

总之,在教学区域成功建构教研文化,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以教师终身学习的个体内动力,融合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集体合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来搭建教研文化平台,从而造就一代能持之以恒、自觉奉献的优秀教师。他们不是受利益驱动,也不是被强制外力所左右,而是认识到自身的智慧和内在力量,发现另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获得了新的生命体验和活力,最终共同建构出一种鲜活的、动态的、富有生机的教研文化。我区的教育、教学研究,就在这样的教研文化氛围中健康发展,全心全意地为我们神圣的人民教育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