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娟
摘 要:运用评价机制来促进物理学困生转化是初中物理教学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具体的操作中,应从“评价”这一角度切入,从评价方向、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结果这五个方面打造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更人性化、更合理化的方式去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活动,有的放矢地攻克学生的薄弱之处,促进学困生有效转化。
关键词:评价机制 初中物理 学困生 转化策略
物理是学生进入初中之后才开始接触的学科,与单纯的数学计算不同,物理学科包罗了许多有趣的物质现象与自然规律,这在吸引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给部分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在理解计算、分析研究、实验操作等层面,其严谨性与精准性让部分学生无意中成为学困生。为了帮助这些后进群体更快地走出困境,教师可以采用评价机制这一方式来推动学困生的转化,而这需要教师科学合理地从不同层面去搭建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方向——课标为本
要保证评价机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首先就必须保证评价方向的正确性,而这应当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和根本。以“机械运动”章节为例,课程标准中对其知识要点的要求是学生应当知道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形式、生活实例,清楚运动与静止这两个概念的相对性,掌握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计算方式,能够用钟表与尺子来测算平均速度等。因此,教师在设计评价机制时,应当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后期评价指标的达成难度过高而压制了学生的信心,或是难度过低而夸大了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评价机制始终贴合教学要求,始终处于正常的范畴之内。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应当仔细研究课程标准,细化学习要求以及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比如“光的色彩与传播”一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以及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教师在设计评价机制时,应当囊括以下内容: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与分析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知道白光的组成,知道色光混合以及物体的颜色等。总而言之,教师要围绕课程标准,紧扣教材,以保证对学困生评价方向的准确性。
二、评价目标——挖掘潜力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其目的在于增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有效性。鉴于此,教师在树立评价目标时,应当从学困生这一角度出发,尊重学困生的群体特点。在学习能力上,学困生可能存在理解能力较差、计算能力较弱、审题马虎、逻辑思维苍白等问题。在心理层面上,学困生容易在学习困难的打压下变得失去自信或是失去对学科的兴趣,严重的可能会存在恐惧、胆怯等心理。基于以上层面,教师应当以挖掘学困生的潜力为评价目标。物理学科的知识要点基本可以归类为实验操作、公式定理、现象理解这三大方面。实验操作重在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公式定理重在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现象理解重在考查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任何学生都会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学困生也不例外。以“密度”为例,同样是计算密度,有的学困生可以轻易地借助实验测量出来,但面对具体数字或应用题目就显得束手无策。有的学生在力学领域里表现非常优秀,但在热学与电学这两个领域里表现较差。由此可见,学困生的“困”通常只是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师应有效地挖掘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潜力,这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学困生,推动他们更快地向中等生或者优等生转化,而且可以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建立个人独特的学习强势。
三、评价内容——综合全面
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教学重点聚焦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层面上。然而,学习成绩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也不是机械化地分值叠加,它是学生多方面学习能力的体现。因此,教师在制定评价机制时,需要保证评价内容的综合性与全面性。除了学习成绩这一直观指标外,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学习态度。思想意识影响行为选择,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学习态度的好坏将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产生重要的影用。比如,有的学困生虽然学习能力较差,却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多做练习,多询问老师,多请教同学来提升个人能力,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提问积极等,教师应当给予这样的学生较高的评价,以鼓励学困生能够长期保持高昂奋进的学习状态。第二,进步程度。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完全相同的,表现在分数成绩上就是有的提升快,有的提升慢,但这并不意味着提升慢的所付出的努力与汗水就比提升快的少。以“浮力”为例,如某学困生从最开始难以很好理解并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到后期能够掌握浮力大小变化的过程,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较高的评价,以鼓励学生通过点滴积累来逐步提升个人能力的这一过程的重要性。总之,评价内容的综合全面性在于其评价范畴应尽可能辐射到学困生多方面的学习情况。
四、评价形式——多元立体
在传统的评价机制里,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人,但评价的唯一性容易导致评价视野与角度过窄过浅。因此,在科学的评价机制下,对学困生的评价形式应当是多元立体的。除了教师评价外,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有利于学生通过对个人能力、学习状态的一个自我审视与检查来及时发现学习不足并主动自觉地加以改进。以“欧姆定律”为例,该章节虽然只是介绍了欧姆定律及伏安法测电阻,但对学生的要求则包含了能够理解并运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能够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来测量电阻,能够进行简单的电路设计,能够画出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象等。在这么多的学习要求里,学困生的薄弱之处可能只是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环节,而自我评价则可以帮助学困生更快地发现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学困生自我警醒、提示与鼓励。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既可以是团队分组的形式,也可以是两两、三三等对子的形式。学生互评的出发点在于从第三方的角度出发去审视问题,这有利于教师或是学困生本人发现难以发现的问题,比如审题习惯、解题方式、答题速度、复查标准等。总之,多元立体的评价形式能够从多个角度切入来发现学困生的问题并加快其转化速度。
五、评价结果——激励导向
任何一种评价机制在最后都会有一个评价结果,在帮助学困生转化这一前提条件下,教师应当将评价结果设计为激励导向的形式。如某学生在评价中表现不尽人意,则其评价结果可以呈现为“进步空间大”“攻克范围广”等,而不是僵化生冷的“提升较慢”“进步不明显”等。如某学生在评价中的表现较好,则其评价结果可以呈现为“方向正确,继续努力”“还差××(章节内容或能力等)就转化成功”等,以避免学生在短期内滋生自负或骄傲情绪而再次削弱学习效果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巧妙地运用各种精神激励法,比如进步奖、帮带奖、学困标兵、潜力种子等,从学生的心智出发去激励学生。总之,将激励作为评价结果生成导向的目的在于鼓励并鞭策学困生在逐步建立学习自信的过程中持续努力,不断进步。
“短板效应”原理指出,一个集体中假如有能力较弱的个体,则会影响整体的效益与能力。因此,学校应当切实重视“短板效应”,拉长“短板”。“短板效应”原理借鉴在教育上指的是一个班级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对学习后进生的帮扶与推动,促进学困生能够尽快向中等生或优等生转化,从而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水平。新课程改革提出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基于此,教师可以从“评价”这一角度切入,从评价方向、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结果这五个方面去打造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更人性化、更合理化的方式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而有的放矢地攻克学生的薄弱之处。特别是对于物理这一类强调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归纳能力的学科而言,唯有找准学生的短处加以提升,才能真正地推动学困生的转化,帮助学生扎实有效地提高物理学习能力与知识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李少兰.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J].文教资料,2007(4).
[2]刘万玲.学习困难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12).
[3]周永垒.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