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四军
摘 要:在新时期自主体验、人性引导的教育理念下,情感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加强情感渗透能够让学生调剂健康情绪,导正价值认识,对语言形成深度感知。教学中要避免形式化,从多角度入手,循序渐进,有效渗透,让学生在感知中吸收,在愉快中成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中丰富的文章体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都是情感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充分发掘情感因素,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由内而外地激发学生情感,开启学生主动认知意识。
初中学生正处于个性萌发、感知敏锐的阶段,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更要注意深入性、启发性、体验性、渐进性等原则,要重视情感与思维的结合,鼓励情感的个性发散。
一、凝练教学导语,贯穿情绪感染
情感的激发需要情绪的带动,而教师的教学导语在学生的情绪调动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学导语也是课程的起始,在这一环节为学生引起联想,激活悬念,无疑是为学生的情绪爆发做足了准备,这样才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积极性。设计教学导语时,不能千篇一律、平淡无味,而要新颖独特、感染力丰富。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三首》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中秋时节,月圆人间,快乐团聚固然不少,而美景醉人,对月感怀也是常事,我们都会对着难得一观的美景心生更大的期许和更深的回顾。我们脱口而出的总是大气蓬勃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知还有“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怅然和“把酒问青天”的洒脱,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学习。短短几句话就让学生们眼神明亮,安静地陷入思索,导语紧扣主题,把学生带入到佳节美景的联想中,更用比较的方式牵引出学生由景抒情的情绪起伏中。
二、重视阅读过程,挖掘情感感知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模块,阅读能够让外界信息源源不断地进入学生的脑海,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吸收到独特的感知,挖掘出内心深处的情感萌芽。阅读的过程就是由感官到心灵的情感激发过程。
1.心体文意,激情朗读
朗读是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表达,从全神贯注的投入和声情并茂的抒发展示中,学生能够将文意传达与内心感悟相融合,感受到不同的情绪瞬间,并升腾起激荡心灵的震撼与共鸣。朗读中所激起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则成为语文学习中的情感向导,让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积累起丰富的情感认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好朗读节奏、语调,准确带领学生的情感走向。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沁园春·雪》的学习中,在了解背景,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们用激情勃发的语调进行朗读,“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雄壮山河写意,让学生们自豪感叹;“俱往矣,数风流人数,还看今朝”的雄心壮志,让学生们慷慨激昂。透过文字与声音的贯通,学生们也如身临革命年代,对一代伟人毛主席的豁达不屈也有了更深的感受与钦佩。
2.推敲词句,深入精读
阅读的深入环节是精读,精读更着重于心灵深处的情感感悟,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字词推敲中,从写作背景、作者情感的分析中深度理解,独立思维,并获得深刻的情感价值认知。教师要挑选出课文中的经典或者有探讨意义的词句,反复推敲,细细品味,领悟出文中的深意,让学生能够情有所向,学有所启,将精读推进到咬文嚼字、细腻体会的深度。例如,在八年级上册《背影》的教学中,我特别将父亲穿过月台为“我”买桔子的段落,让学生们深入体会“蹒跚地”“慢慢探身”“两手攀着”“向上缩”等看似平淡却写实的用词,想一想这是那个有着“肥胖身子”的父亲仅仅为了让“我”旅途好受一些,买几个桔子而艰难翻越月台的情境。并结合作者二十岁那年,家庭祸不单行的背景,字斟句酌的感悟,让学生们对这样依依惜别,又包含着坚强隐忍的父子之情碰撞出深深的共鸣,从而更加全情投入地继续学习。
三、创设生动氛围,提升情感体验
语文是一门充满了情感体验的学科,课文中的情感体验,除了语言引导、文字分析,还需要恰到好处的氛围,对学生形成环境感染,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生动地投入体验。氛围创设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将信息有组织地分类呈现,将场景逼真、丰富地展示出来,既能带给学生轻松的体验兴趣,又能让学生自然地由境生情。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的教学中,我将北京申奥的历史背景,申奥各界反响,包括北京奥运会标志、口号以及北京申奥的历史意义,北京的建筑、民俗、文化等特点综合成多媒体图片一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们重新回到2001年申奥结果时那全国振奋的时刻,学生们蓄积起了浓浓的自豪情怀。随后我对两位申奥陈述发言人的身份也做了详细的图片介绍,对他们当时所担负的重要责任,做了详细的解读,学生们都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而对发言陈述中的文化色彩和大国风范,学生们也都积极认同,反响热烈。
四、培养审美意识,加强情感升华
语文教学中处处透着强烈的美感,无论文字艺术,还是精神交融,都能够体现审美价值,而审美与情感则是相辅相承的,学生能够从对美的领悟中拓展情感认知,丰富心灵感受,升华出更有层次,更富个性色彩的情感意识。
1.丰富自然审美,开阔情感视野
自然审美,是对生活中真实自然风物的欣赏和品味。自然物对人的感染、启发,能够让人们产生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宽广的审美视野,从而引发出具有象征意味的各类感触。初中语文中的情感渗透不仅要让学生加深情感体验,还要让学生建立起情感审美的意识,不是僵硬地被打动,而要主动地追寻感知,扩大感知。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课本进行选材,利用自然美描述的主题或段落,对学生进行陶冶启发。例如,在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学时,我抓住苏州园林驰名的景观价值和优秀的建筑技艺,对学生进行情景合一的熏陶,通过“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这样生动如画般的语言,引导学生的情绪和感官想象,让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瑰宝级艺术形成清晰的认识,建立起自然审美标准和意识,并从中升华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骄傲之情和对建筑艺术巧思的钦佩之情。
2.建立精神审美,升化情感抒发
语文中美的展现不管由哪个渠道都将最终上升到精神的层面,精神情感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由精神引导的情感感悟也深具感染力和贴近性,而精神审美中的人格品质、生命追求等能够激发起学生更强烈的情感动力,建立起科学、理性而不失个性色彩的人生价值观,令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发散更加积极向上。为此,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精神境界,立体发掘人物,全方位记录事件。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纪念白求恩》的学习中,我着重剖析了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医生对中国解放事业的贡献精神,用“从前线回来的人”对白求恩的客观评价和列表对比“不少人和一些人”与白求恩的品质差别,来加深学生们对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崇高无私精神的体会理解。并从侧面归纳白求恩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和难能可贵的国际主义精神。多层面的剖析让学生们对白求恩刻画出了立体的形象,并且从对他的精神审美中迸发出由衷的感动、敬佩和深切的纪念。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是学习思维与学习感知的联系桥梁,能够将二者科学结合,开启精神领悟,陶冶个性情操。但实施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不但要秉持尊重、互动的教学意识,还要释放灵动的教学思维,巧妙构思,精心组织,以心动情,点滴渗入,才能让情感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汤海美.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渗透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2(36).
[2]李凤珍.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浅谈[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2).
[3]马祯.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