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科研促进教师的发展

2015-06-02 01:07董红干
关键词:校本教研

董红干

摘要:教师的发展是推动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个别学校教科研层次不高的现状,从“集体备课”、专题研究”、“课堂观察”、“课例研究”等方面阐述了提高校本教研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校本教研;有效标杆;积极文化;多样载体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7-018-2

“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是办好一所学校、发展教育事业的三大目标。这三者中“教师的发展”是桥梁,起着纽带的作用。因为有了教师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发展。如何促进教师的发展是办好一所学校必须回答的问题。“专家的引导、同伴的互助、个人研修”是推动教师发展的三驾马车,“同伴互助”又是最常见最方便也是最有效的途径。目前,一些学校的实际情况如何呢?集体备课变成了统一进度,分配任务,没有关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的深度研讨。在听评课活动中,上课的老师开课只注重形式;听课老师听课只为完成任务,评课大家都在说假话,正确但又无用的客套话,教师参与的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可想而知;教师们为学不到东西而苦恼,领导们为教师不服从安排、不注重自我提升而苦恼。如何改变状况,开展好校本教研,提高教科研层次,推动教师的发展?作为学校分管教学工作的人,在此笔者想谈谈自己的思考。

校本教研——以“有效”为标杆

校本教研的内容、形式的确定、制度的要求一定要以有效为目标,听课不是简单的数量要求,集体备课不是形式上的要求。要通过有效的指导让老师们在校本教研中收益,学到知识、方法,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起到促进作用。“不管黑猫白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放到教研工作的开展,同样有其适用性。试想,老师能切身感受到校本教研的好处,他们为何不乐于参与呢?让校本教研的内容为老师所思、所想,让老师有所得、有所感。这是在安排校本教研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校本教研——用积极的文化感召人

文化往往能在制度管不着的地方起作用,它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她为集体中的成员所共同创造,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影响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在我市一所县级高中校级班子成员中就有三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教师中有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近百人;省、市级课题近百个,评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报课题成了教师个人的奋斗目标;而在个别学校,下班后打麻将、打扑克也成了教师的圈子文化,两所学校的实际状况可想而知。作为管理者,我们要考虑让研究成为习惯,读书形成习惯,让教科研成为学校的文化,以此感召影响更多的教师,寓管理于无痕之中,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校本教研——用有效的载体吸引人

一、组织好常规的集体备课

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进行集体备课,这一常规形式各校都有,但如何让这一常规活动发挥其效应呢?我们必须在教研广度、深度上做文章、出效益。

在深度上必须明确“四定”、“七备”、“六统一”、“一重点”的要求。“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七备”即备思考、备教材、备教法、备教学手段、备教学过程、备学生、备学法、;“六统一”即在统一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的基础上、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每一节授课的共同内容、统一作业、统一阶段测试;“一重点”即关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研讨作为集体备课的重点。

在广度上要丰富集体备课的内容,学习教学理论或文件,传达有关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前沿信息,前一阶段教学现状的总结与反思,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的研讨、课堂改革所遇问题的研讨都可以进入集体备课的视力范围,切不可将导纲的讨论作为集体备课的唯一内容。

二、落实好对专题的行动研究

教师的校本研究,目的并不是要形成高层次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是为自身的教育教学服务。因此,我们要倡导“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行动研究策略,具体要做好以下五大步。

第一步“以实践中来”为起点。下放权力,指导备课组、教研组的教师们梳理和提炼自己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特殊问题。让教师及时发现真实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如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发现师生参与的热情不高,经过排查我们认识到,原来师生对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具体操作方法不清楚,于是我们将“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和活动开展”作为研究的主题。

第二步,各组的学科小专题确定后,要求组内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制订解决方案,包括自己对该问题的认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行动方案等,以此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指向性、计划性。

第三步,在实践中研究,教师根据既定的方案开展个案分析,反复的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践、反思,梳理、再实践,把零散的无系统的模糊的感性认识提炼成清晰的系统化的理论经验。

第四步,通过教师间的研讨、交流、辩论或邀请校外专家来校指导等形式,借助同伴和专家的力量来验证自我研究的成果。

第五步,“到实践中去”,用总结的理论成果来指导教育教学,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如我校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如何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制定了《学校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细化好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作为教师合作实施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改变常见的形式化的听评课的弊端,将听评课变成一种基于数据和信息的评判,指向于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的研究。搞好课堂观察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课前会议。在课前会议上,由上课者向听课人介绍本节课的教材地位、自己的教学设计、预期的目标,重难点的确立及突破策略,自我创新和困惑。听课者根据上课者的介绍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通过课前会议,解决了开课者应付式、形式化的开课,也改变了听课者被动无目的无思考的听课。

2.课中观察。要求听课者根据自己的观察点设计观察量表,并带着自行设计的量表进入课堂听课。课中量表的设计及记录对课后分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观察点选择上一定要能指向行动;思路、理念等无法观察到的内容不要作为观察点。开发观察工具的基本方法是:明确观察的主题——分析观察点涉及的要素——确立观察点的观察指标——形成观察量表,像教师课堂时间的分配、提问、理答、情境设计、学生的活动、教材的开发、情境创设的效度甚至教师课堂行进的路线都可以成为观察点。

3.课后分析。课后分析由于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课堂观察的基础上,因而可以做到没有空话、套话、大话,可以让评课“基于观察记录”、“进行客观分析”、“提出理性建议”,这样的评课有血有肉,评课者言之有物,被评者听之有得。

四、开展好课例的研究

课例就是以课为例讲道理,是一种有效的时下流行的教研方式。它以课堂为载体,通过对教学问题的再现和描述来指示教与学的改进过程,揭示教学改革背后的观念和认识。其常见的形式为“同课异构”和“异课同构”。

“同课异构”中,教者是不同的,而内容是相同的。不同的教者就同一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既会有相同点,也会在教学目标、切入话题、教学流程、活动方式上出现不同。评课者通过全面的观察找出其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异”的角度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反映的道理是什么?两者谁好谁坏,谁是谁非?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哪些不同,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同时通过对“同”的思考,找到共性、必然规律。

所谓“异课同构”就是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采用相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营造类似的课堂情境,追求类似的教学风格。这种方法有利于教学模型的建构,有利于教学个体教学风格的形成。如我校在三个年级九个学科中开展“三三三”有效教学法的课堂实践研究中,促进了“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完善。

外在的要求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发展必然通过教师自身的觉悟、自我的要求才能有好的效果,因此,不管采用什么形式和载体,我们定要激发、唤醒教师自身的内在动机、兴趣,在没有制度、纪律约束的前提下,让研究成为习惯,让教师在工作中领悟教科研的奥妙,在创造中体验教科研的力量,在成就中提升教科研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胡庆芳.课例研究,我们一起来.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祁团,丁莉莉.学校管理的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基于校本教研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基于中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黑龙江省教研工作重构初探
利用网络教研激发校本教研活力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浅谈小学语文校本教研策略
当前小学体育校本教研实验模式探析
以校本教研为支点,合理开展初中语文教研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