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温暖“留守儿童”

2015-06-02 03:34胡云高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留守儿童问题

胡云高

【摘 要】“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留守儿童”们事实上生活在“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他们的心理往往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如何教育这些孩子顺利、健康地度过他们一生中的黄金岁月,是摆在我们广大农村教师面前一个日益迫切的教育课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教育策略

“留守儿童”是新时代校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为创业、为生计奔波在外,雏鹰般的他们没有父母双翼的护卫,被寄养在亲戚朋友的家中。他们柔弱的身子是多么渴望父母温暖的怀抱,他们稚嫩的心田多么渴望享受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如何教育这些孩子顺利、健康地度过他们一生中的黄金岁月,是摆在我们广大农村教师面前一个日益迫切的教育课题。笔者从教十几个春秋,先后在不同的乡村小学任教,曾担任班主任数载。其中耳熟能详的、尚有不少时常萦绕在脑海中的几件鲜活的事例,多少与这些尚有父母、但身心俱孤的“留守儿童”有关。几年的观察与比较,我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感觉到:农村孩子求学艰辛,“留守儿童”的处境更是险象环生。

一、留守儿童的问题

现象之一:隔代哺育。这些家庭多半是祖孙相依为命,与“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家庭乐园相去甚远,孤独的老人陪伴孤独的孙子,这类情形占农村“留守儿童”的70%以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本已年老体衰,且大多数还得耕种责任田,繁重的体力劳动已经让老人们不堪负重,对孙子孙女的抚养,能管住一日三餐就够了,哪能谈得上教育?这类学生衣裳脏乱,或是倔强不听话,或是性格孤僻。笔者也多次接触过这些老人,老人们或者担心孩子教育不好,或是老虎咬刺猪——无从下口,教育孙子孙女束手无策,矛盾的心态管教出不少问题学生,逃学、自私、游历在社会的边沿。出现了不少令人扼腕叹息的危险少年。

现象之二:单亲相依。这类家庭,父母双亲有一个留守家园,与年迈的老人比,孩子们与自己的父母心灵更容易沟通,感情更融洽,但单亲家庭,就像断翅的鸟儿,欲展翅高飞,困难不少。留守家园的父母单亲,大多家务冗杂,体力劳动加上家务劳动,青壮年男子都吃不消,能抽出时间来认真管教孩子,实属微乎其微。长期的两地分居,生理与心理的煎熬,很多家庭产生变异,在孩子幼小心灵投下的阴影,直接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成长。

现象之三:游牧四方。这类“留守儿童”如草原的游牧部落,一年四季,无固定的家园。父母为了外出打工挣钱,今年托付给外公外婆,明年又寄养在姑姑家,后来又辗转到大姨家,一年一所学校。孩子只得无休止地适应无数家庭的生活习惯,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转学成了家常便饭,对孩子成长和教育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现象之四:候鸟迁徙。小时托儿带母,举家外出,由于农民工普遍工资不高,在打工的城市上一所像模像样的学校,昂贵的选校费往往令不少民工望而却步。只得把孩子交给城郊结合部的私人学校、农郊学校,环境的生疏、语言的障碍是摆在不少农村孩子的拦路虎。勉强上了一两年,只得又送回了老家就读。老家是在无人看管了,又接到外面读书,如此折腾几个回去,孩子受教育的黄金年华被白白耽误了。

二、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

耳闻目睹“留守儿童”的艰难处境,思“留守儿童”之前程漫漫,吾辈教育工作者怎能熟视无睹?冰心老人曾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教育工作者本身就是爱的工作,之后从内心深处充满对孩子的挚爱,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田。几年的思索与总结,交流与尝试,笔者认为要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广开学校千万所——纳尽“留守儿童”。要实现农民工挣钱与教育孩子的“两不误”,消除城乡学校差距,让农民工孩子能就近入学,实乃根本之策。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进城随父母就读的孩子将越来越多,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运筹帷幄,做好城镇教育事业的长远规划。如果每一个城市、每一所学校,能像对待本地孩子一样看待农民工子女,将他们入学的门槛降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将不复存在,可喜的是无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还是全国各地,已开始把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摆上了议事日程,美好蓝图将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是一枝一叶总关情——走过“留守儿童”。 在眼前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难还得不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我们还得面对形势,因地制宜,想“留守儿童”所想,急“留守儿童”所急,做“留守儿童”所需,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空。

1.边“等闲视之”为“关爱呵护”。留守家园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心照料。本来身心倍感孤独,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多“雪中送炭”。在学习上,生活上比一般同学多一份关心。学习遇到困难时,一起解决一道难题;天冷时一件衣服一声关切的问候,都能使“留守儿童”心底腾起温暖的火苗。只要我们和他们的心灵更近一点,学习指导上更务实一点,机会多给一点,奖励放宽一点,对出现的问题放宽一点,何尝会使“留守儿童”的心更冷,情更孤。

2.变“上访”为“下访”。对“留守儿童”的家访工作,单靠传统的家长会收效甚微,“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许年老体衰,或许是亲属,大多不愿意参加家长会。我们应创新家访方式,变“上访”为“下访”,掌握“留守儿童”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带着感情,挨家挨户走进他们家,这样掌握的情况更全面,更真实,以便配合监护人做好教育工作。

3.变“长期走读”为“寄宿学校”。由于居住山区,“留守儿童”起走贪黑,老人和亲属为照顾起居麻烦不少,冬天冷,夏天热。我们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应大力创办寄宿制学校。让这部分孩子读书期间住宿学校,从“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心理培育、实践活动、学习指导,给予全方位的帮助和提高。这样,既减轻了寄养家庭的负担,也解了大部分打工夫妇的后顾之忧。

三是万水千山近咫尺——架设“空中”桥。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我逐渐摸索了一些门道,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他们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架起空中桥梁,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我采取了“一谈二写三见面”的工作方案:一是填发联系卡,每期将外出父母的电话、地址等通讯方式搞清楚,定期与父母取得联系,谈话时应“多报忧少报苦”多谈积极向上的,少打“小报告”,同时要求学生和父母形成定期通话的制度;二是对在电话中一时难以谈清的可采取书信联系方式,每期填发报告单寄给外出父母一份,以便掌握孩子的情况;三是约定外出父母每年回家时至少和班主任老师当面交谈一次,彼此交换意见,效果更好。

马卡连柯曾说:“在教育工作中没有小事。最好的教育组织工作,是不忽略细节与小事。”尽管“留守儿童”是我们这个教育时代的特殊现象,但我们只有高度关注它,付出我们的爱心和汗水,全民教育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留守儿童问题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