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发兴
摘要:由师生所构建的数学课堂应该充满生命的灵性、智慧的火花、情感的流动和价值的体现。本文从体验数学生活化,构建生命化教学内容;尊重个性差异,倡导生命化学习方式;充分有效预设,促成动态生成三方面探讨生命化数学课堂的诗意构建。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命化教育;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7-054-1
一、体验数学生活化,构建“生命化”教学内容
数学内容作为学习的载体,应当充满浓浓的生命气息。从新课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寻找到生命化的韵味,“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于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主动地进行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推理与交流”。也就是说生命化的数学内容,不能等同于现成的教材内容,而是要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创造性地使用,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这样的学习内容,能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凸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使数学课堂更贴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孩子,如讲故事、游戏、猜谜语、表演、画一画、摆一摆等。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后,让学生走向生活,观察酒瓶上的百分数,找一找不同种类酒精的度数,进而引导学生算一算一个正常人可以饮多少酒精度的多少酒量。同学们兴趣盎然,其中有一个小胖子高兴地算出了他爸爸的饮酒量,并告诉他爸爸要适量饮酒。在“生活化”教学活动中,同学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化”内容的学习之中,发展了数学思维,体验了获取知识的快乐和数学的应用价值,享受到数学的内在之美。
二、尊重个性差异,倡导“生命化”的学习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内心世界中这种需要更加强烈。因此,数学学习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研究探索新问题,再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自己意义的认知建构,并发展探索和创新意识的过程。例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师:现在,请各小组汇报,你们用什么方法,总结出9的乘法口诀?生1:我们组是用加法计算的,1个9是9,2个9是18,得出一九得九,二九十八。生2:我们是用摆小棒数出来的,3个9是27,得出三九二十七。生3:我们是用修房子的方法,一座房子用九根小棒,4座房子用36根小棒。生4:我们组是用8的乘法口诀推理的。比如5个8是40,5个9是比5个8多5,得出五九四十五。师:你们听明白第4组同学的方法了吗?生5:这个办法真好,我佩服他们组。生6:我们还可以用7的口决推理。生7:用8的口诀比7的口诀容易。师:你们可真聪明,能想出这许多的办法。生8:我们的办法是用6捆小棒,共60根,从每一捆中去掉一根得出六九五十四,就是用60-6=54还可以得出70-7=63,七九六十三。生9:我们组的方法和他们差不多,只是用数方格的方法。请大家看这一行是10格,8行就是80格,每一行是10,8行是80格,每行划掉一格也就是80-8=72,得出九九八十一。就是90-9=81。生10:他们真棒!课前并没有预设到能有这么多的方法验证9的乘法口诀,而且学生的方法如此有效、科学。这让笔者深深感到:只要教师相信学生,为学生搭建创造学习的平台,就能激活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张扬,数学课就会变的有活力;只要教师精心打磨每一个教学细节,抽象的数学教学就会变得精彩飞扬,有价值,富有生命活力。
三、充分有效预设,促成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性是课堂具有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教师要及时把握实际教学中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并开发利用这些有效的动态资源,让它在课堂教学中闪光。例如二年级有幅数学图,其意是:原来有22人看木偶戏,6人去丢沙包,又来了13人,现在看木偶戏的有多少人?预设: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明白人走了,人数会减少,用减法;人来了,人数增加,用加法。从而找到本题的解题方法。堂回顾:一切如笔者预设,学生很快列出了2213=35(人),35-6=29(人);22-6=16(人),1613=29(人)或22-613=29(人)等算式。正当笔者准备让学生看下一题时,有学生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生:我的方法是13-6=7(人),722=29(人)。师:请说说你的算式表达的意思。生:13-6=7表示来到的人比走的人多7人,也就是看戏的人数比原来多7人,所以227=29(人)同学们恍然大悟。师:大家认为他的办法好吗?生2:我有意见,如果走的人比来的人多的话,该怎么办?师:问的好!走的人比来的人多怎么办?我们不妨把这题换成走了13人,来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几人?生3:22-136=15(人),或者是226-13=15(人)。生4:这次用刚才那个同学的方法就行不通了?师:你是怎样想的?生4:13-6=7(人),722=29(人),可看戏的人没那么多。生1急忙说:这次应该是13-6=7(人),22-7=15(人)。这次是走的人多,来的人少,所以看戏的人减少了,应该用减法。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设想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反映,如果学生有争论时,该如何调控。有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精彩和生动。
叶澜教授强调,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必须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一个民主、自由的空间里,用新颖灵活、充满童趣的方式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把学生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去真正关注学生生命的自由生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诗意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梁镜清.小学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2]斯苗儿.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