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庆民
摘 要
作为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学生社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其发展有技术性、服务性、学术性三个取向。“技术性”作为基础取向,以“专题学习”为重点,满足学生汲取知识、学习技能的需要;“服务性”作为关键取向,以“服务性学习”为重点,满足学生精神需求,激发社会责任感;“学术性”作为核心取向,以“项目研究”为重点,唤醒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学生自主研究能力。
关键词
高中学生社团 技术性 服务性 学术性
社团是学生自主学习组织,为了共同的兴趣和追求,他们一起探索、学习;社团是学校课程的综合平台,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都可以借助学生社团整合起来;学生社团还是学生个性成长的载体,选择性、多样化的活动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作为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学生社团较之于班级授课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学习时空超越课堂,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时间也延伸到课堂之外;学习内容超越教材,“现实问题的探究”使他们不再局限于某一学科或某几门学科的学习;学习资源超越校园,他们关注的方向、活动的场所以及获取资源的方式延伸到校园之外;学习评价超越传统,参加社团活动,研究自己喜欢的事情本身就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励。
对于高中学生社团而言,其发展有三个取向,即技术性、服务性、学术性。
一、技术性:以“专题学习”为重点,满足学生汲取知识、学习技能的需要
学生加入社团的最初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追求快乐。“由于兴趣原因而加入社团在高中生中是极为普遍的,他们都认为兴趣是第一个考虑的因素,其次是培养能力,增加接触社会和与同学交流的机会。”[1]这也是学生社团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根源所在。
而一旦进入社团,对于这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渴求就逐渐成为学生的主导需要,技术性也就成了社团活动的基础取向。
“专题学习”是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专题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课程资源,通过“专题讲座”、“短期课程”、“专题自学”、“社刊编撰”等方式,学习自己所在社团某一领域的知识,锻炼自己这方面的技能,提升自己的素养。
1.“专题讲座”。社团针对共同感到疑惑或感兴趣的模块,邀请社团指导教师或这一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性的讲座或实践指导。如“根与芽”社团(以促进全社会对环境的关注和对他人的关爱为目的),计划在学校的农场进行种植蚕豆的活动,但是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就请了学校的花匠,就蚕豆种植进行了专门的讲解和实践指导。
2.“短期课程”。短期课程是为满足学生较为系统的专业学习需求而开设,一般可以和选修课结合。如“天文社”,从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到天文望远镜的使用,再到天文观测、天文摄影、天文项目研究的基本技能等等,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集中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为具体的天文观测和天文研究做好准备。
3.“专题自学”。寒暑假,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利用,社团指导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自学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如“摄影社团”在进行图片后期制作中需要用到一些软件,可以让学生借助一些教程自学。社团要建设自己的课程资源库,借助“网盘”、“QQ群共享”等方式,方便学生下载学习。指导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专题论坛,让学生参与交流。
4.“社刊编撰”。社刊不只是为了展现社团的成果,其编撰过程就是一个深入学习的过程,社刊的一个个栏目,就是一个个专题。如“设计社”,出版一期社刊,本身就是一个设计的实践。如果觉得社刊的编辑工作量较大,可以编撰“社报”,每一期定一个专题,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除了以上这些专题学习的形式之外,还有“专题活动”、“日常练习”、“专项行动”等等,这些专题性的活动指向学生的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学生帮助很大。
二、服务性:以“服务性学习”为重点,满足学生精神需求,激发社会责任感
一旦学生掌握了某种技能,就迫切需要运用它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时,社团的“服务性”取向就凸显出来了,社团指导教师需要整合校内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寻找并创造使用这些技能的机会。
“服务性学习”就成为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服务性学习不同于目前的理论性学习,是一种以主题服务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服务性学习具体应用过程中,学生主动去思考,将理论学习中形成的默会知识转变为实践技能,注重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注重服务过程和体验。”[2]
社团中的“服务性学习”将“服务”和“学习”相结合,在服务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效果。一个“服务性学习”活动一般包括准备、计划、培训、服务、反思、评价等几个阶段。下面以摄影社团的一次“拍摄学校运动会”的服务性学习为例。
1.前期准备。摄影社团负责人联系学校教务处,提出作为志愿者,承担运动会的拍摄任务。
2.周密计划。时间上,从开幕式、正式比赛到闭幕式等每个环节都有安排;场地上,分为田赛、竞赛、观众台等,保证全覆盖;形式上,包括图片拍摄和视频拍摄。经过周密的计划,社团每个人都有了任务分工。
3.专题培训。明确了拍摄的任务后,针对“运动摄影”,指导教师进行专门的技术辅导,社团的学生又查阅了大量的运动摄影图片,对于运动摄影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4.现场服务。运动会开始,摄影社团的同学按照计划分别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行拍摄,指导教师在现场进行示范性拍摄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5.总结反思。活动结束后,学生分别对拍摄素材进行后期处理,形成图片集和视频作品,指导教师点评作品,社团社长对活动进行总结。
此次任务完成得很成功,学生感到自己的价值,又在筹划“为敬老院老人留个影”的下一个活动。
社团中的“服务性学习”具有很多方面的意义,既锻炼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寻找到了一种特长的自信和助人的快乐。很多社团都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比如,“体育社”可以举办“跑募”(马拉松慈善活动),将锻炼身体和慈善募捐活动结合起来;“手工制作社”、“糕点社”可以和孤儿院合作,进行一次教孤儿手工和制作糕点的活动等等。
三、学术性:以“项目研究”为重点,唤醒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学生自主研究能力
学生社团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了解越多,他们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并想参与更高层次的交流,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逐渐成为主导。这时的学生社团更像是研究团队,带有了学术性的色彩。
关于“学术性”,美国教育家博耶指出:“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3]。他明确提出了四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术: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在学生社团中,应用的学术、整合的学术更适合作为发展的方向。
学生社团的“学术性”取向,更多体现出学术研究的过程特征,更像是一种“学术性学习”,也就是说,不一定表现出多高的学术水平,但却能够像研究者那样,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做真实的研究活动。
“项目研究”就成为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项目研究”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中发现并确定研究专题,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主研究能力的活动。这种研究活动,使得学生对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逐渐成为学生对这一领域的志向追求,这也是学生社团进一步发展的核心所在。
1.项目的来源。每个社团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研究项目,这些研究项目,可以由社团成员根据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提出,如文学社进行“高中生阅读书籍类型调查研究”,心理社进行“高中生生涯规划现状研究”等等;可以和兄弟学校、企业合作研究,如工程社团引进“低成本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研制”研究项目,智能社和国外某中学联合进行“智能机器人”的研究;还可以申请参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的研究项目,如天文社直接加入哈佛大学“引力透镜与宇宙发现”项目等等。
2.项目的特点。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必须注意:项目必须是真实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研究兴趣;项目的难度和学生的能力相适应,并具备一定的挑战性;项目要和学科的学习相联系,便于学生运用相关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3.研究的过程。这些项目研究活动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所有特征,由于学生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基础能力,社团指导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的研究方向指导、引领。如“汉服社”进行“汉服中的服饰文化研究”,指导教师可以指引学生从“汉服的发展文化、款式特点文化和汉服的文化意义”等方面开展研究,也可以帮助学生联系“民族服饰”的研究专家,进行专业指导。
4.研究的费用。项目研究需要有一定的经费,还需要有相关的研究设备,这些问题全部由社团学生联系相关的企业、科研机构去商谈解决,必要时可以寻求学校或家长的帮助。
社团的学术性,不在于它能够达到多高的高度,不能简单以最终的成果作为衡量学生社团好坏的标准。社团的学术性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激发学生去创新,引领学生的志向。
学生社团作为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在个性化学习、动手实践以及自主学习等方面弥补了“班级授课制”的不足。技术性、服务性、学术性,作为高中学生社团的三个取向,在社团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也适应了社团中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亮.上海市区高中学生社团参与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2001(8).
[2] 崔惠斌.服务性学习嵌入学生社团的制度逻辑与路径选择[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3).
[3] [美]欧内斯特·博耶著.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