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工艺美术“岗位+职业发展”课程观的形成

2015-06-01 13:06彭利荣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职业发展中职学校岗位

摘要:本文以沙溪理工学校为例,针对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就业岗位能力构成要求为切入点,围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企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重构课程体系,形成“岗位+职业发展”课程观。

关键词:中职学校;岗位+职业发展;课程观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4-0097-03

收稿日期:2015-03-10

作者简介:彭利荣,女,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中学高级教师,高级室内装饰设计师,学校成教办副主任,本科。研究方向:职业与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广东 中山/528471)一、“岗位+职业发展”课程提出的背景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定位于中等工艺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实用性放在首要位置。工艺美术专业中职生的培养方向应该放在培养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工作、品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受企业欢迎并能热心服务于企业一线的技能过硬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工艺美术设计等岗位群所具备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现阶段,中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与需求脱节

较多的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真正进行市场调研,企业的用人标准与学校的培养标准产生差距,造成课程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普遍存在。

2.课程教学与实践脱轨

目前,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教学单一,一般停留在常规教材的框架内,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企业任务目的性和针对性内容,缺乏对理论和技艺整合的创新能力。

3.缺乏实用性教材及特色校本教材

现阶段工艺美术课程教材更新较慢,观点陈旧,内容缺乏时代性和现时性。常见的教材,教学内容安排有较大随意性等,教师又不善于把当前最新研究成果总结出来传授给学生。虽然学校会安排教师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长期没有下企业锻炼的一线教师也存在缺乏清晰的逻辑线索及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

因此,以沙溪理工工艺美术专业课程建设为例,依托当地社会资源和行业环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对接产业办专业,面向市场育人才,构建“岗位+职业发展”课程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沙溪模式”。

二、“岗位+职业发展”课程的理论基础

“岗位+职业发展”课程探究的模式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学者施方良从知识、学生、社会三个方面概括了课程定义(2007),课程是教学科目;课程是学习经验;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是社会改造。

二是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经验课程。揭示了“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运动形态,使人们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从静态的角度转换到动态的角度。

三、“岗位+职业发展”课程的观点

1.“岗位+职业发展”课程的内涵

“岗位+职业发展”课程是从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出发来培养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学生所必备的知识及职业技能的一种类型化课程。这种课程能兼顾到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与相关高职课程的对接,为中高衔接,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和未来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如图)。

图1工艺美术专业达到的要求图

沙溪理工学校按本专业特点,在调研基础上,了解和分析企业岗位的需求,与企业设计进行工作特征分析,明晰了工艺美术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形成了“工艺美术专业分层教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岗位+职业发展”课程。该课程分为三个层次,组成基础模块、专业模块、选修模块,专业模块下分专业核心、证书辅导、综合实训、专业拓展。根据不同的工种要求,对模块进行拼装、组合和调整,消除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内容偏多、偏难的弊端,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将不同课程按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及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2.“岗位+职业发展”课程的价值取向

“岗位+职业发展”课程的价值取向来源于课程的实践教学。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曾提出一个对课程分析的框架,把课程分为五个层次。其中后三个层次触及到课程实施的本质,提出通过学校对课程的组织,教师的实践教学,对师生有很大的影响。实施的焦点是实践中发生改革的程度和影响改革程度的那些因素。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岗位与职业发展需求,强调实操性过程,强调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至关重要。

四、“岗位+职业发展”课程的设计

1.以工作为导向,重构“岗位+职业发展”课程

沙溪理工学校根据工艺美术专业设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本专业就业岗位能力构成要求为切入点,围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企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进行重构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能力结构的需求,以项目驱动课程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在理论教学中设置一定容量的实践知识,并对学生提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内容相关的基本技能训练课题和综合技能训练课题——特定项目,通过教室、实训室一体化教学,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作品(产品),通过产学研合作,将自己的产品变成商品,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2.注重分层学习、实践一体化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第一学年基本职业技能的学习,第二学年进入校内实训基地—设计与制作及展示中心学习,分层次进行,充分利用陶艺车间、手工艺作坊、模型制作室、广告设计工作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到第三学年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完成由学生到设计人才的转变,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

沙溪理工学校以项目驱动课程教学,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分层次、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按照工美技能的特点和层次,建立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将工美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协同创新开放外脑,注入课程改革新思路

聘请企业、行业、高校等对当前工艺美术行业现状、发展趋势的独到见解人士,以协同创新为主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教改提出切实的意见与建议,参与课程开发与项目教学,实现了专业与公司、教师与公司骨干的立体多层次的交流与联系,为教学研究、工学结合教材编写创造条件,为课程改革注入新思路,为教师为企业设计服务与合作开拓了渠道。

五、“岗位+职业发展”课程实践价值

1.工作项目移植到课堂,保证教学与工作的一致性

将工作项目移植到课堂,保证教学与工作的一致性。按照设计公司的工作流程分项目组织教学,不同的教学环节设定了不同的项目任务,学生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保证教学与工作的一致性。工艺产品设计项目课程的运行流程是:从企业引入项目进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创意的发想和推进,小组内部比稿,挑选最佳方案,绘制产品造型,企业评价。

2.项目驱动的主题教学法主导教学过程,实现课堂与职业发展的一体化

我们按照“专业课堂就是车间,指导教师就是师傅,课堂作业就是项目成果”的思路,实现课堂与职业发展的一体化。学生在为企业提供优质设计服务的同时,以真实的项目训练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逐渐由入门新手成长为工艺美术专业技能型人才。

3.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的交替,实现教学向工作岗位的迁移

本课程教学中的工学交替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是第三学年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完成由学生到技能人才的转变,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基本技能训练课题和综合技能训练课,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最终形成学生自已的作品(产品),通过校企合作,将自已的作品变成商品,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图2项目驱动方法实施示意图

4.校企协同创新,开发与企业接轨的校本教材

以工艺美术专业为核心,组建了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等5家高职院校,省工艺美术协会等行业协会及中山市臻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参与的以协同创新为主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课程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及指导等,编写与企业接轨的校本教材,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同步进行,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的长效实时联络。

六、“岗位+职业发展”课程理论的评价

1.优点

“岗位+职业发展”课程,通过对不同年级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分层次传授给学生,使每一项目都能在讲授、示范、训练中同步进行,在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使其逐步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换,其项目成果实现“作品——产品——商品”转变。

“岗位+职业发展”课程强调“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应该与企业需求相接轨,“当企业的技术发生变化时,我们会及时修改教学内容传授学生。”

2.不足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不属于“工作本位”,也不属于“学生本位”,更多体现在“学校本位”的特点。因此就业的导向成为现阶段职业教育的选择。

有观点认为,学校是“社会化的”场所,也是“社会控制”的机构。因此课程会根据社会文化的价值,规范,并经审慎而有计划安排给学生给经验。就学校而言,联系于社会,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所以过分强调社会环境对课程的影响,市场的变化、企业的需求影响及束缚了课程的变革。

七、“岗位+职业发展”课程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启示

在中职教育实践过程中,沙溪理工学校提出“专业对接产业链,教育对接价值链”的教育理念,形成的“岗位+职业发展”课程观,跟当前国外的职业教育提出的“从学校到工作”“工作场所学习”“情境学习”“项目学习”“任务学习”理念是一致的,其目的在于追求职业技术教育“质”的提高。

校企合作提供职教课程,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企业需要人才的途径。对准备就业者,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就业导向”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岗位+职业发展”课程的核心是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学习相结合,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注重“工作体验”,强调“零距离上岗”,重视“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的发展看,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多次就业这两种能力,也是紧跟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的。

“岗位+职业发展”实际上是培养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表现。个人在职业活动中学习职业技能,遵守职业规范,学会扮演职业角色,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周新宇.浅谈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11).

[2]贺坚.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品牌课程建设的研究[J] .艺术科技,2014(3).

[3]时丽莉.课堂教学中隐形控制的社会学分析[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4]石伟平.当前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a3d18c0100qogy.html.

[5]项亚光.当前美国初中职业生涯及其教育启示[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10).

责任编辑朱守锂

猜你喜欢
职业发展中职学校岗位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浅谈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
德育工作浅谈
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与能力建设探析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研究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