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桂宏
现在许多专家或语文教师都关注这样一个问题:似乎教与不教,语文成绩都差不多;而学生花了巨大的功夫把课本学得滚瓜烂熟写起文章来却愁眉苦脸……这些疑问透露出的问题便是语文课如何去上,语文课最终的目的是什么?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必须走多读、多写、多积累之路。多读即把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大量阅读摆到语文课的首位——语文课应推进阅读。
推进阅读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很难,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很多:一节课40分钟能读几篇文章?学生课下不喜欢读怎么办?课外阅读和课上对文本的解读怎样做到相辅相成?如果不经过实践,这些难题便会影响大阅读的推进。半个学期过去了,我一直在尝试随文拓展这一大阅读的方法,觉得随文拓展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最佳途径。
一、课前收集资料是随文拓展阅读的开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高年级要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其实,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便是阅读的过程:孩子们搜集整理资料要经过阅读、选择,才能提炼出有用的资料上课交流。如,在讲《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便安排了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学生搜集的资料很复杂,也很多,我指导他们给资料分类、整理、提炼,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把资料分成了几类:历史资料、相关精美文章、相关诗词名言、图片资料等,这样的分类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也培养了孩子们学会如何搜集和使用资料,并且养成整合资料的好习惯。以后的学案设计,我便把搜集资料这一环节设计得很详细,让学生有目的地搜集、阅读、整合、提炼,如,关于作者的资料,关于文本的背景资料,与文本相关的精美文章、诗词名言……这样详细的分类,便给孩子们指明了一个阅读方向,孩子们有目的,便会主动阅读。
除此之外,课前阅读还要关注名家名篇,尤其是我国传统文学的名篇,老师要有目的地指导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孩子们搜集了图片,我便利用图片上的美丽画面,指导他们阅读优美的诗歌:平湖秋月,让他们读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如《春江花月夜》;荷花池的画面,我便引导他们读柳永的《望海潮》……学生谈勿忘国耻、兴我中华时,我便推荐他们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等,这些经典篇章,孩子们一无所知,但是我们指导他们读了、用了,课上的表达便有了浓浓的语文味,得到了老师和同伴的赞赏,他们课下的阅读就会更有兴趣,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慢慢地,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习惯就会养成。
二、随文拓展要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步
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步,就是从课前预习到课上的品读都要关注阅读,做到处处有阅读,时时有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也让阅读成为实现高效课堂的一种手段。
语文精讲课,老师们都要和学生一起品读文章的重点句子,这个过程中融入课外阅读,便可以很好地推进阅读。比如,我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样的思维方式:读这一段(或这一句话),你想到了以前读过的……(哪篇文章,那首诗歌,那句名言警句……),这种思维方式便是以一篇带多篇。在品析《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诱敌上山一节赞美了五壮士“从容赴死”的精神,就可以同时阅读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五壮士从容赴死,正是因为心中有祖国有人民群众,这不就是壮士精神吗?在讲《山中访友》一文时,学生品读作者和树成为一体这段话时,我便引导学生想曾经读过的古诗词,如“坐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拓展阅读的点很多,只要我们打开学生的思维,读一文想多文,读一句想多句,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大阅读就不会只是梦想。
三、群文阅读要扎扎实实地指导,成为拓展阅读的真天地
语文课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群文阅读,可以是主题阅读,如,以著名作家为主题、以相同写作方法的篇章为主题、以相同思想内容的篇章为主题……;也可以是整本书的阅读交流。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扎扎实实地指导:有些资料性的文章,要提出一个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些体裁相同的文章,要在内容上指导学生阅读,学会在读文中品味文章的深度;有些题材相同的文章,要对比着阅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阅读方法的指导还包括边读、边思、边批注等阅读习惯的培养。这些方法要具体细化,让学生点点滴滴地积累,掌握方法才是推进阅读的捷径。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老师坚持每一篇文章都能做到随文拓展,孩子们的阅读习惯便会很快养成。但习惯养成后的长久坚持,却需要老师用各种方法激发兴趣,给学生提供成功体验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语文的大阅读才能实现,我们的语文课才会有的放矢。
注:本论文作为课题结题论文。
编辑 薛直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