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颖梅
如何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把它转化为己有是每位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引導学生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变教学过程为学习过程,使他们充分地参与到学习中,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使用恰当的时机让学生动手操作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对动手操作比较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并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8加几”这一节内容时,运用了“凑十法”。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教师先示范,拿出8根小棒,再拿出3根小棒,教师边操作边叙述,因为8加2等于10,所以需要把3根小棒分成2和1,把其中的2根小棒和8根小棒放在一起凑成10根,再加上剩下的1根,一共是11根小棒;其次,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引导他们利用学具进行演示,按照教师的方法摆出8加3的计算过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理解了“凑十法”的道理,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参与,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有利于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必须通过主动的思维。在教学中,积极地促进学生归纳总结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积极动脑是十分必要的。如,学生初步掌握了凑十法,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要求,按照8加3的方法摆8加4,边摆边思考:8加4要把4分成几和几?为什么要这样分?使学生手脑并用,对算理有了更深的理解。经过观察思考,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8加几的计算方法,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言是认识事物和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工具,将“教师讲,学生听”变成“教师导,学生说”也是“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的一条途径,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巧抓时机,让学生动口说自己所想的、所摆的过程。在学生动手摆8加3之后,可以提出要求:哪位同学能够把摆的过程说一说?在学生熟练掌握之后,让他们利用这个规律边摆边说8加4的过程。当然,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但是只要坚持,就一定可以得到提高。
动手、动脑、动口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参考文献:
焦红娣.在过程中探索在交流中学习[J].校长阅刊,2006(12).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