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俊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统一战线的国际化延伸
——山西日人反战演剧探析
段俊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抗战期间在中日共产党的努力下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部分在华日本人觉醒并成立了反战演剧团体。他们活跃于山西境内演出反战戏剧,取得了出色的宣传效果。日人反战演剧是世界反法西斯精神感召下的正义之举,加强了中日民众的思想与文化交流,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对促进日本人的觉醒和瓦解日军士气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山西;日本;反战;戏剧
抗战时期,在世界反法西斯主义精神的影响下,经过中日两国共产党的共同努力,部分在华日本人建立了反战组织,并组成了进步的演剧团体。在山西的抗日根据地与敌占区,日本反战演剧团体的活动较为活跃。觉醒的日本人将戏剧作为反战宣传工具,激励中国人民抗击侵略,并鼓动日本士兵投向和平。因其主体的特殊性,这些演剧活动获得了出色的宣传效果,在中国民众和日本士兵群体内部均引起了很大反响。日人反战演剧反映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向国际化方向的延伸,其对现今实现国际区域和平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山西的日本反战团体的演剧活动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国际化方向上的延伸,既是八路军人道主义战俘政策影响的结果,又得益于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一)统一战线及八路军俘虏政策的影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对山西日本反战剧团的演剧产生了重要影响。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指出应把日本国内所有反帝国主义的劳苦大众列入到中国抗战救亡的友军当中。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共产党于9月25日颁布了禁止虐待与乱杀日本战俘的《八路军告日本士兵书》,指出主动投降的日兵是中国民众的兄弟与友人。[1]整一个月后,八路军总指挥部颁布了4条我军优待日俘的政策。1940年7月7日,朱德、彭德怀发布了《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司令部命令》,阐明了八路军善待日本战俘的理由,规范了对日本战俘的具体政策,体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该命令首先肯定了日兵也是日本的劳苦民众,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蒙蔽,被迫参加侵华战争。宽待日俘的政策包括6条,首先规定“严禁伤害或侮辱”战俘,其二是对有伤病的战俘提供“特别照顾和适当医疗”,三是为战俘回归日本或军队“给予一切可能的便利”。并向欲留华生活的战俘提供“适当工作”和“适当学校”,为想同家人和朋友通信联系的战俘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为阵亡的日兵立碑安葬。[2]
1942年元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形成了以中国、苏联、美国等为主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国际形势的变化有力地促进了1942年之后山西的日人反战演剧的热潮。
在统一战线的影响下,尤其是俘虏政策在山西根据地颁行后,一些日本战俘被感化,有了反法西斯的觉悟,进而自发地加入到八路军和反战组织中去。杉本一夫、小林武夫、冈田义雄是第一批参加中国抗日军队的日本士兵,他们均为受政策感染的战俘,于1939年1月2日在武乡县王家峪村新年联欢会上参加了八路军。他们认为“我们所走的道路才是真正的正义之路,符合日本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3]觉醒的日本战俘配合八路军,以喊话、发送慰问袋等形式积极向日本官兵进行反战宣传,并以演剧的形式现身说法,召唤日兵前来观看反战戏剧,更广泛地传达八路军优待俘虏的政策,进一步瓦解了日军。
(二)日本共产党及在华日本反战组织的推动
日本共产党以机关报《赤旗》为阵地,早在“九·一八”事变前就发文批判了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的罪恶行径,呼吁日本民众“不出一分钱的军费!不送一个人去当兵!工人和农民应当拒绝担负为三井、三菱、住友等大金融资本家利益而进行的帝国主义强盗战争的一切租税和兵役”。[4]在八路军缴获的日本秘件中记载“从1937年7月至1939年9月底,日本国内就发生了763起反战事件,平均每天发生两起”。[5]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激发了日本内部民众的反战热情,更促成了在华日本反战组织的建立。
抗战期间,部分在华的日本志士、觉醒的日本战俘成立了一些反战进步组织。日本士兵觉醒联盟成立于1939年11月7日,是日本人在华北敌后根据地最早组建的具有反战性质的组织。发起人有杉本一夫、小林武夫等在内的7名士兵,成立地点是在辽县(现左权)麻田镇的八路军前方指挥部。该联盟以唤醒在军国主义压制和蒙蔽中的日本民众为主要任务,并配合八路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1940年6月23日,觉醒联盟太岳支部在晋东南成立。之后,觉醒联盟又组建了太行支部。
日人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组建于1941年5月4日,虽在河北平山县小北头村成立,但该支部经常在山西活动,为山西根据地的抗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其影响,一些战俘于1942年9月在120师师部组建了日人反战同盟晋西北支部。1943年3月,在辽县麻田村召开了日兵代表大会及日人反战团体代表大会,并成立了日人反战同盟晋冀鲁豫分会。
1942年6月23日在华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至1944年4月9日,日本人民解放联盟及其华北地方协会又同时建立。在晋绥军区,1944年7月1日解放联盟的晋西北支部也组建而成。[6]各种在华日本反战组织的建立与不断扩大,为反战剧团演出戏剧提供了基本的组织保障。
在华反战组织逐渐发展壮大,至抗战胜利时,已有千余名日本人参加了反战组织,在中国的领土上为抗击本国法西斯侵略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完成了反战思想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个人的觉醒扩展成为反战的浪潮,进而申发出解放的呼声。期间在华日本反战组织建立了许多戏剧团体,演出反战戏剧,进行和平宣传。觉醒联盟本部“国际剧团”、觉醒联盟太岳支部剧团、觉醒联盟太行支部“同胞剧团”、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剧团等活跃的演剧团体,依托其所属组织在山西开展了反战演剧宣传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各日本反战剧团在山西先后演出了包括《前哨》、《三兄弟》、《活路》、《发生在碉堡里的故事》、《我们的敌人是谁》、《三个日本兵》、《富士山下的浪潮》等在内的多部戏剧。主要演剧活动参见表1:
表1 山西的日本反战剧团主要演剧活动表
(一)日人反战演剧活动的兴起
日本反战组织自1939年11月开始陆续地成立后,其所分属的剧团也开始了零星的演剧活动。至1942年6月以前,反战演剧运动处于兴起阶段。
日人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剧团在晋东北一带进行流动演出。1941年底在繁峙县演出了日本话剧《我们的敌人是谁》。1942年元旦,在晋察冀军区反法西斯大会的晚会上演出了改编自日本无产阶级作家黑岛传治的同名小说的一幕三场话剧《前哨》。该剧团有极强的舞台组织能力,仅以一周就完成了戏剧的改编和排练。改编者选取了原小说的三个中心场面展开情节,对小说内容进行了充实,使之具有更浓厚的戏剧性以适合舞台演出。在准确把握原著反侵略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改编者又进一步将内容现实化,把故事发生时间改为与演出仅隔半月的1941年12月中旬,并将发生地改为华北敌后某据点,令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舞台演出方面,凸显了以日本士兵为主体的群众剧特征。士兵出身的日本演员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从前熟悉的生活,以许多动作细节传递了真实而令人动容的情感。如第一场中,以日兵哼唱反战歌曲反映其真实心理与客观生活的反差;以为军官擦皮鞋来表现日军官兵间的阶级对立;以杀猪影射日本革命党人被残杀的惨状;以抢慰问袋时藏香烟于帽下表现军队生活的惶恐不安。闭幕时,觉醒的日本兵在红旗下合唱国际歌,表现了中日人民的联合抗争。角色从苦闷烦乱到愤恨,最终发展到反战情绪的彻底爆发,这些细节循序渐进地展现了心理转变。改编后的戏剧冲突尖锐、情节紧凑、故事生动,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揭示出国际统一战线对反法西斯斗争的现实意义。因而演出效果极为成功,“闭幕时,台下掌声雷动,达十余分钟之久”。[7]
(二)日人反战演剧热潮的高涨
1942年7月以后,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影响和推动下,日本反战剧团频繁活跃于日占区和根据地,扩大了反战宣传规模,演剧活动形成了热潮。
日本士兵觉醒联盟太行支部“同胞剧团”主要在晋中、晋东南开展演剧宣传活动,曾受八路军邀请,在1942年的“八一”建军节纪念活动上进行了慰问演出。
日本士兵觉醒联盟“国际剧团”在晋南、晋中、晋东南展开对日反战宣传。该团于1942年8月25日初演,演出节目丰富,尤以“《三个日本兵》、《富士山下的浪潮》两个话剧,和日本农村舞、反战歌曲等节目,最为精彩”。[8]剧团甚至深入到山西的日占区演剧,面对驻扎于潞城的日军36师团、阳泉的日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进行宣传,扩大了对日政治攻势的战果。1942年8月27日至9月18日,该团在参加敌后政治攻势的20天内,在14个环境恶劣的敌占区村庄,以会乡亲的名义,共在日军据点附近进行了46次话剧演出。“每次都邀请敌兵出来看戏”,[9]使日兵为他们的友情和反战精神所感动。
日本反战剧团主要编演日语话剧,向中国百姓和日本官兵表演。因编演者身份的特殊,演出对抗战宣传起到了中国演剧团体不可替代的作用。觉醒了的日本演员以戏剧形式对日本官兵反战宣传,向其展示战乱给日本国内人民和在华日本人带来的深重灾难。演剧能直接突破日兵的心理防线,增强其思乡和厌战绝望的情绪,极大地削弱战斗意志并激励其进行抗争,这是中国演剧团体难以比拟的。
(一)增强中日民众的思想文化交流和中国人的抗战信心
日人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剧团演出的《我们的敌人是谁》,使繁峙等地的军民了解到日本法西斯军阀的帝国主义本质,认识到其是中国的侵略者也是日本人民的敌人,宣传了中日人民联合反抗的思想。[10]
国际剧团先后演出了由反战同盟太行支部的吉田太郎创作的《三个日本兵》、本剧团渡边三郎创作的《富士山下的浪潮》等话剧。这些戏剧由“日本同志用日语和日本装来演出,内容为日本国内工农大众和前线战士厌战反战的真实画面,及暴露日阀的残暴和无耻”,[11]公演时深深打动了中国观众。这些演出使中国人民深刻地了解到日本民众在军国主义统治下深受剥削压迫的生活状况,加强了中日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并促进了两国人民对反法西斯主义的共识与团结。国际剧团在敌占区的工作中心是宣传抗战情况,并介绍在华日人反战团体延安大会的组织情形。在新收复的村庄,渡边三郎对新建民兵队宣传“日军最怕民兵,因为民兵出没无常,常弄得日军头昏眼花”,[8]给民兵以极大鼓舞。在四分区士绅座谈会上公演时,“来自敌占区、友区和我各县的二百多位士绅,莫不惊叹八路军团结日本战友的伟力”。[8]
中国观众观看日人演剧,虽然有语言障碍,但可以通过表演理解剧情。中国观众从中认识到了日本普通民众对侵略战争的厌恶情绪和反战态度,加强了对日本民众的理解,同时也树立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二)促进日兵觉醒与瓦解日军士气
国际剧团编演的四幕日语话剧《三兄弟》在日军内造成了广泛影响。该剧由流亡中国的日本反战进步作家鹿地亘,根据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西南支部在前线英勇反战的事迹创作而成。讲述了日本贫苦工人出身的三兄弟先后被征兵,被俘后在俘虏营中不期而遇,终于醒悟并一同参加了反战同盟,为中日人民共同的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故事,表现了日本人民身处法西斯战争中的艰难生活与痛苦心境。该剧情节并不复杂,但由日本演员在剧中亲口喊出“抗战必胜”,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日本士兵形成了有力的震动。
日人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剧团编演的话剧《前哨》是日本反战组织演出的最有代表性的剧目。此剧讲述“九·一八”事变后,日兵滨田、大西、后藤与中国军人交好,最终脱离日军成为反战志士的故事。滨田等人夜间寻柴遭遇猛兽,被中国义勇军相救,与中国军人成为朋友。日军联队长得知此事后痛打并欲枪毙滨田。大西、后藤终于不堪压迫,射杀了联队长,三人共同投奔了八路军。该剧客观描述了日兵在侵华战场上的苦闷生活及其对战争的仇恨,展现了中国军民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日兵被感化的过程,揭示出日本军国主义者与下层民众之间压迫与被压迫的阶级关系,突显了日本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前哨》的演出不仅“给晋察冀演剧史上添上一页新的纪录”,[12]而且客观反映了对敌工作的成绩与效果。以反战同盟支队演出这一反战进步戏剧,“朴素的揭穿了日本军队的内在矛盾的实质”,“有着活报的内容”。[13]该剧报告了当时日军内部的情况,“以台上的演出缩绘着台下的‘前哨’事件”,[13]现实中已有日本兵和中国军人共同打击日本军阀的事件。
在各日本反战剧团的宣传下,日兵的思乡厌战情绪愈加浓厚,继而开始对战争罪行进行反思。许多日兵逐渐觉悟,参加到反战斗争中,以进行灵魂的净化与救赎,有的甚至为反战工作献出了生命。香川孝志回忆:“1944年5月,砂原君和住野君在山西省襄垣县进行反战工作”,在向碉堡内日兵喊话时壮烈牺牲,“6月18日在太行军区的大礼堂为他们两位举行了追悼会”。[3]杉本一夫(即前田光繁)也回忆:“我们付出生命代价开展的反战活动,已经打动了日本士兵,有的士兵还把我们发的通行证藏起来,主动投降的人也逐渐增多”。[3]1940年,中共收容的日本俘虏中主动前来投降的日本士兵仅占7%,1942年上升到18%,1943年猛增至48%,到1944年则高达80%。[14]这既是日本士兵在战争进程影响下心理变化的结果,也不能忽视日本反战组织及剧团在其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抗战期间日本反战剧团在山西进行的演剧活动,反映出日本人反战思想向自觉的迈进,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精神感召下的正义之举。近年来,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再次活跃,连续发表极端言论,使周边国际区域环境呈现出紧张的态势,可见对法西斯思想的斗争远未结束。回顾抗战时期中日两国人民的联合斗争历程并借鉴其经验,可以发现加强中日人民之间的沟通、建立新的区域和平统一战线,对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和平问题仍是大有裨益的。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340.
[2]史沫特莱.史沫特莱文集(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421.
[3]香川孝志,前田光繁.八路军中的日本兵[M].北京:时事出版社,1985:48-114.
[4]易显石.“九·一八”事变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333.
[5]解放日报社讯.日兵共产党和日本人民的反战斗争[N].解放日报,1941-11-11(1).
[6]车国民.抗战时期的山西日人反战组织[J].文教资料,2006(9):78.
[7]新华社晋察冀分社讯.演出名剧《前哨》[N].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01-20(1).
[8]前田光繁.战斗在太行山上的日本士兵觉醒联盟[J].山西文史资料,1994(4):64.
[9]伍洲.国际剧团出演敌占区[N].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10-16(4).
[10]王炜.反扫荡中的一支艺术军[N].晋察冀日报,1944-01-06(4).
[11]伍洲.觉盟组织国际剧团[N].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09-01(4).
[12]陵梦.略论《前哨》的演出[N].抗敌报,1942-01-14(4).
[13]葛斯.《前哨》演出的意义[N].抗敌报,1942-01-14(4).
[14]梅剑.延安秘事(上)[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403.
(编辑:佘小宁)
International Extension of the United Front——Japanese Anti War Drama in Shanxi
Duan Jun
(Faculty of Arts,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Shanxi 041004,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with the effort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influence of the Anti 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some Japanese in China awakened and founded the anti war drama group.They performed anti war drama in Shanxi and obtained good propaganda effect.Japanese anti war drama is the behavior for justice under the anti fascist spirit,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inspiring Chinese Anti Japanese confidence,promoting the Japanese awareness and speeding disintegration of Japanese morale.
Shanxi;Japan;Anti war;Drama
J891.4
:A
:1671-816X(2015)02-0186-05
2014-10-24
段俊(1980-),女(汉),山西沁源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和戏剧方面的研究。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晋规办字[2014]3号);山西师范大学教学改革与建设研究项目(WL2014JGXM-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