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农民工务工空间的偏好特征研究
——基于河南省部分地区的调查

2015-06-01 09:36李武斌曾璞
关键词:农民工河南省空间

李武斌,曾璞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女性农民工务工空间的偏好特征研究
——基于河南省部分地区的调查

李武斌,曾璞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在我国工业化建设中,农民工已成为工人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女性农民工所占比例已达三分之一,其外出务工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问题。因此,这一群体的行为空间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社会、家庭和自身等因素,我国女性农民工务工行为空间面临着大量亟需研究的新课题。基于地理学的行为空间理论,以河南省9个样本村为实证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方式,探究女性农民工外出务工空间的偏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有:(1)女性农民工的自身特征、家庭特征会影响到她们的务工空间偏好;(2)女性务工目的地的分布上具有群聚特征:整体分散,局部集中;(3)女性务工人数随务工距离的分布具有前端集中、后端波浪变化的“L”型分布特点;(4)女性务工体验行为也在不断变化,其满意度一般开始时增加,到了一定的阶段又开始减少,呈倒“V”字型。这些研究结论将为政府部门提供女性农民工外出务工空间偏好的相关数据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有助于政府对此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

女性农民工;务工空间;偏好特征;河南省

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农村女性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大量涌进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学界高度关注并积极研究女性农民工的相关问题。经济学、社会学主要集中于性别化年龄与女性农民工、[1]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社区融入、[2]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3]女性农民工权益保证、[4]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边缘化及其防范措施[5]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地理学科利用其空间属性的学科特性,开始关注女性农民工务工的行为空间与空间流动性等问题。[6~7]由于起步时间晚,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区域范围内的定量调查与研究较少,对女性农民工群体外出务工空间规律与职业偏好问题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此,本文以劳务输出大省——河南省为实证对象,通过对该省不同地区典型农村女性农民工外出务工空间行为的深入调查,更加全面了解女性农民工在务工前后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有助于政府部门在农村女性人口流动、人文关怀、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制定更加科学的对策。

一、支持理论与研究框架

(一)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性别角色主要是由社会文化、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决定的。[6]运用社会性别理论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女性农民工的行为空间问题,对解决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有重要意义。[7]

(二)推拉理论

现代推拉理论为城乡人口流动提供了多因素考量,除了迁入与迁出地收入差别外,还有更好的职业、更好的生活条件、为自己与孩子获得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更好的社会环境等因素。[8]推拉理论多因素学说为本项目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提供了指引。

(三)行为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是在考虑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地理环境的条件下强调人的空间行为的研究方法。[9~10]Juckle认为空间行为是“与利用场所有关的人类知觉、选择、行为”。[11]即人类首先对其能够利用的场所或地理环境有一个感知,在此基础上考虑很多因素后进行选择,最后有所行为。[12]感知、决策、行为、体验是一个具体空间行为的四个密不可分的过程,对农村劳动力的务工空间行为来说也同样适用。[13]根据上述理论做图1,作为项目调查与分析的基本框架。

图1 农村劳动力务工空间行为组成及相互关系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概况

河南省在我国中部农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河南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众多,据国家统计局及河南省统计局数据,2013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3.8%,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53.8%)近10个百分点。①河南统计:2013年河南人口发展报告,2014-05-06,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fx/qsfx/ndfx/webinfo/2014/04/1397722155096301.htm.长期以来,河南省农村人均收入低,且增长缓慢,2013年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475.3元,仍低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平均水平(8895.9元),②国家统计局:全国及河南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元)数据(http://data.stats.gov.cn/index)成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输出最多的省份之一,经济因素的推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农民工外出务工,成为河南省重要的社会现象。[14]

(二)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调查人员为来自河南省不同地域的河南籍学生(2011级与2012级地理科学专业)。调查对象界定为河南省女性农民工,即户籍在农村、享有农民权利、履行农民义务,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女性外出务工人员。调查样本选取河南省北、西、东、南、中部调查人员所在九个村域——安阳市滑县草坡村、焦作市温县北冷村、洛阳市洛龙区马兆营村、洛阳市偃师市东屯村、漯河市临颍县南街村、南阳市方城县龙庄村、三门峡市渑池县杜家村、新乡市获嘉县新安屯村、信阳市淮滨县王庄村(图2)。调查时间选取2014年农民工集中回家过年的春节期间,共完成有效问卷438份,建立了河南省女性农民工务工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数据库。

图2 调查区域

(三)河南省女性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根据调查数据,河南省女性农民工的基本情况见表1,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表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统计表

1.已婚女性是外出务工主体,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突出

已婚与未婚女性外出务工比例大致为7∶3,已婚女性是当前外出务工主体;未婚女性数量增加较快,她们在务工期间面临着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一系列问题。

2.年龄偏大女性群体减少外出机会

从年龄结构来看,80后与90后年轻一代女性外出务工所占比例已经超过50%,日益成为外出务工主体,50~70后年龄偏大女性减少外出机会,缩小外出务工空间。

3.文化程度较低,职业技能总体不高

女性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职业技能有待提高,这也是当前女性农民工群体城市融入的主要障碍。

4.外出务工空间类型多样,转变趋势明显

职业选择方面,女性农民工务工空间类型向本地非农务工型、外地非农务工型转变(图3)。她们大多数从事一些对技术技能要求不高的行业,比如建筑业、餐饮业、家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

图3 农村劳动力务工行为空间类型

三、河南省女性农民工务工行为空间偏好分析

(一)务工感知行为

女性农民工获取外界务工信息途径呈多样化特征(表2)。长期以来。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依托以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如亲友带领、听人介绍以及企业本地招工等。传媒影响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农民工可以直接获取广电以及网络务工信息自主决定务工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年龄较小者、文化程度较高者对新传媒(广电及网络)务工信息依赖性强,教育、年龄的差异成为影响女性劳动力感知外地务工的重要因素。

(二)务工决策行为

关于外出务工原因的调查,排在第一位的是农村收入低,占20.9%,第二位的是外出务工收入高,占17.42%(表3)。一些非经济因素,如种地不划算、在家没事干、农村条件差、出去见世面等也对女性外出产生推动作用。综合调查发现,城乡差距和生活条件的差异,构成了女性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主导因素。

表2 河南省女性农民工了解外界的途径

表3 河南省女性农民工外出务工原因

(三)务工实施行为

1.模型说明

可以得到:

模型中参数α是常数项,表示自变量取值全部为0时,比数(Y=1与Y=0的比率之比)的自然对数值,参数βi是Logistic回归系数,表示当其他自变量的取值不变时,该自变量取值增加一个单位引起比数比OR(Odd Ratio)自然对数值的变化量。用同样是回归结果报告中给出的估计正确百分比来评价模型对数据的解释力。

根据河北省石家庄市日前出台的《石家庄市水利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该市计划安排312亿元,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立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支撑和保障体系。

2.变量选取及定义

选取个人及家庭共计8因素(表4)

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表5所示。

首先是个人因素,与外出距离均成正相关,主要与女性农民工年龄、受教育程度有关。未婚者趋向于本地以外地区就业,已婚者趋向于本地就业,且相关性非常显著。年龄越小,越倾向于本地以外地区就业,相关性最高。未婚女性更容易在城乡之间流动,也有更强烈的外地定居意愿。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女性农民工流动的一个主要原因,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更倾向于流动转移。[15]

表4 变量设计

表5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

其次是家庭因素,家庭人数、上学人数、劳动力人数的系数均为正,表明家庭规模越大,家庭需要更多收入支持整个家庭,促使劳动力远距离就业以获得高收益;家中上学人数越多,教育支出越高,女性越倾向选择较远发达地区,而家庭代数系数为负,表明家庭代数越多,在离家较近地方务工几率越大;人均耕地多少与务工距离成负相关,人均耕地越少,务工距离越远。

根据河南省女性农民工务工体验行为,可以将其外出务工心理历程分为四个不同时期:外出务工萌发期(本地农业务工期)、外出务工实验期(本地非农务工期)、外出务工实施期(外地非农务工期)和重新抉择务工期。其外出务工经历和过程中有好与不好的感觉,两种感觉综合就是对自己工作状态的满意度(表6)。

目前,农村女性劳动力对自己工作状态满意度都不是很高。女性农民工的务工体验行为在不断变化,其满意度一般开始时逐渐增加,到了一定阶段又开始减少,呈倒“V”字型。

表6 河南省女性农民工外出务工心理历程

(五)女性外出务工空间的偏好特征

女性农民工务工空间具有整体分散和局部集中的特点(图4)。据调查,女性农民工外出务工地广泛分布于包括河南本省在内的26个省份,务工距离比较分散,从0~3078 km的务工者均有分布,距离最近为在本县(市)内务工,国内最远距离到边远新疆,也发现有少数女性有出境务工经历。从务工距离来看,务工者主要集中在100 km以内和101~200 km、801~1700 km的地区,务工者比例分别为52.95%、11.87%、23.74%,所占比例合计为88.56%,有近一半以上的人在500 km以内的地区务工,800~1700 km的地区主要为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发达省区。因此,女性农民工在务工空间上偏好本地和经济发达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布极少。女性务工人数随务工距离的分布具有前端集中、后端波浪变化“L”型分布特点。现代交通网络发达,女性出行方便,流动成本较低,所以女性务工空间偏好,更注重能否找到务工机会和能否取得高收入,而对空间距离关注程度较小。近年来,随着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回流女性农民工开始逐渐增加,也有一定比例女性农民工在中西部省份寻求务工机会。

图4 河南省女性农民工务工目的地选择

四、结论

1.河南省女性农民工务工行为空间偏好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密切相关。经济因素仍是影响女性务工的主要因素,但对不同类型劳动力的影响程度不同。女性务工普遍存在兼业现象,且从事行业在不断变化。

2.务工距离是女性农民工务工空间偏好的重要内容。河南省女性农民工务工空间整体分散、局部集中,务工人数随距离的变化呈“L”型分布,务工者在务工目的地的分布上具有群聚特征。个人迁移的交通成本已经成为次要影响因素,距离因子对迁移者数量的影响也没有经济因素的影响重要。

3.女性农民工务工满意度偏低,归属感差,务工不稳定,外出务工开始出现回流现象。

4.解决女性农民工外出务工问题,既要从政府和社会层面为女性农民工务工创造平台和提供支持,又要求女性农民工自我提升。

5.以河南省九个样本村为研究样本,揭示出河南省女性农民工务工空间与职业偏好特征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能否运用于更大范围和其他地区,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何明洁.性别化年龄与女性农民工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7(4):12-16.

[2]任秀杰,李晓静,薄其林,等.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社区融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8):7-9.

[3]刘启营,李化侠,韩强.青岛市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实证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1(4):35-40.

[4]周全德.农村外出务工年轻女性的安全流动与权益保障问题研究——基于河南的调查[J].中州学刊,2008(1):116-121.

[5]伍慧玲,陆福兴.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边缘化及其防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11):20-22.

[6]张彦花.社会性别理论:女性农民工流动研究的新视角[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5(5):58-61.

[7]柴彦威,翁桂兰,刘志林.中国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J].人文地理,2003,18(4):1-4.

[8]仰滢,甄月桥.基于“推拉理论”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8):26-28.

[9]柴彦威.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1-5.

[10]徐波,赵春雨,范树平,等.中国农村劳动力务工空间行为[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5(2):19-24.

[11]王有智,刘旺,王丽.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9.

[12]林岚,许志晖,丁登山.旅游者空间行为及其国内外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2007,27(3):434-439.

[13]赵春雨,苏勤,徐波.农村劳动力务工空间行为研究——以江苏、山东、安徽三个样本村为例[J].人文地理,2011(6):107-113.

[14]高更和,李小建.中部农区农户打工距离研究——以河南三个样本村为例[J].人文地理,2008(6):67-68.

[15]冯海英,成云,李雪平.现代心理学新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21.

(编辑:程俐萍)

Research on Prefe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Migrants'Employment Space——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Parts of Henan Province

LI Wu-bin,ZENG Pu
(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062,China)

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ve been processing in China,rural migrant worker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king class,one third of whom are female migrants.Consequently,a lot of social problems appear.Therefore,behavioral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migrants have caused wide attention in academia.Due to the social,family and personal factors,the research on employment space and career preferences of female migra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our society.Based on the behavioral space theory,with nine sample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through the way of questionnaire and on-the-spot interviews,the paper explores spatial preference law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female migrant workers in Henan province.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The individual and family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migrants have effect on choosing job location and employment space;(2)The employment destin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all dispersion and local concentration;(3)The distribution of employment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distance is of"L"shape;(4)Their experience behaviors are constantly changing-say,their satisfaction increasing at the initial stage and changing to decrease afterwards,presenting a reverse V-shape.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useful for the government and worth referring to effective policies on female migrants.

Female migrants;Employment space;Preference characteristics;Henan province

K901.3;C913.68

:A

:1671-816X(2015)02-0130-06

2014-10-13

李武斌(1974-),男(汉),山西闻喜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方面的研究。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4FY210100);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GK201401006)

猜你喜欢
农民工河南省空间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空间是什么?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创享空间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