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研究

2015-05-31 06:55宋云波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议题突发事件舆情

宋云波 杨 佳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一、引言

我国对民族地区的政策聚焦于民族的安定团结以及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在经济条件、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民族因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各民族在日益复杂化和频繁化的社会交往中难免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在民族地区,民族因素和非民族因素的交织,使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比一般群体性事件更加复杂,影响更加深远,处理更加敏感,涉及面更广,对地区稳定乃至国家安全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预防和化解少数民族地区涉及民族因素的突发事件(以下简称涉民事件),实现涉民事件应急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网络化、系统化,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涉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可以使各级民族事务委员会、各级党委政府对涉民事件的处理更加及时、高效、准确,以使此类突发事件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限度。

二、涉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研究现状

(一)对“舆论引导”的研究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舆论引导机制”、“舆论引导策略”、“舆论引导中政府、媒体、公众的三方关系”、“舆论引导内涵本质、功能、载体和方法”、“舆论引导能力提升”等主题上。丁维 (2012)在“网络社会背景下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研究”中对传播信息的方式以及途径进行分析,从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提出了改善意见①丁维.网络社会背景下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杨亚伟 (2012)在“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研究”中对舆论线上传播的特性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的“八项主张”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具有指导意义②杨亚伟.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刘春波 (2013)在“舆论引导论”中系统研究了舆论引导的要素构成 (包括舆情分析、议题设置、传播策划、议题接受),舆论引导的运行机制、舆论引导的载体和方法、舆论引导的能力提升③刘春波.舆论引导论[D].武汉:武汉大学,2013.。

(二)对“涉民事件舆论引导”的研究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民族因素”、“应急机制建设”、“构建社区预防体系”、“涉民事件的类型、特点及原因分析”等主题上。金炳镐 (2004,2009)对当代的民族内涵、民族属性以及民族意识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①金炳镐.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60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石路 (2004)、杨安华(2005)等对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②杨安华.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机制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8,2(03):42-48.。杨锦 (2013)探讨了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中的民族因素及其影响情况③杨锦.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中的民族因素论析[J].思想战线.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2013(39):22-24.。韩艳伟 (2011)以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在分析应急机制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办法,对涉民事件引导机制起到了基础性作用④韩艳伟.迪庆藏族自治州涉及民族因素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学者们的研究虽然涉及到了涉民事件的类型、特点、成因,以及涉民事件危机管理与应急机制建设等,但是关于涉民事件舆论引导的研究甚少且不够深入。

三、涉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

(一)涉民事件

1.民族地区的民族因素。我国具有56个民族,民族地区包含少数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自治区,除包含广西、宁夏、云南和青海8个省区外,还包含重庆、四川和甘肃⑤杨安华.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机制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8,2(03):42-48.。我国对民族地区的政策聚焦于社会民族的安定团结,以及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近期以来,由于复杂的自然环境,以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敏感性,使得上述地区的突发事件具有独特的属性。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中的民族因索,主要指在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中,对事件发生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的民族权益纠纷、民族文化差异、民族交往摩擦、宗教信仰矛盾等方面的因素⑥杨锦.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中的民族因素论析[J].思想战线.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2013(39):22-24.。

2.涉民事件。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是突然发生,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处理,一般包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类。群体性突发事件,通常参与人较多,突发性较强,目的明确,使用暴力手段破坏社会秩序和危害公共安全⑦陈奇.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及预防处置策略[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9):76-79.。涉及民族因素的突发事件通常是指群体性突发事件,我们尝试将涉及民族因素的突发事件等同于涉及民族因素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所以我们将“涉及民族因素的突发事件”定义为:由民族政策、民族权益纠纷、民族文化差异、民族交往摩擦、民族宗教信仰等民族因素引起或参与主体夹杂但不限于少数民族或民族相关联的宗教人士,违反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采取非法暴力手段,冲击国家机关、阻断交通、混淆视听、破坏社会秩序和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人身和财产安全,以及对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的罢市、罢工、罢课、恐怖袭击、分裂破坏活动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二)舆论与舆论引导机制

1.舆论定义及内涵

舆论就其本质来讲是一种集合意识,它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是公众对社会问题形成大体一致的意见、情绪和行为意向,反映了公众的利益诉求、信念、情感、价值观⑧陈力丹.舆论学一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舆论内涵如图1所示,下图描述了舆论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舆论的构成要素。

图1 舆论内涵

2.舆论引导定义及内涵

综合上文对“舆论”概念界定与内涵阐释,以及对“舆论引导”相关概念的梳理,舆论引导定义如下:所谓舆论引导是指一定的政党、组织和群体以及个人依据社会意识形态对特定的社会舆情进行议题设置和互动,引导社会公众形成共识,同时帮助公众在内心形成一定的社会价值观、情感和正确社会信念的活动①刘春波.舆论引导论[D].武汉:武汉大学,2013.。要准确理解舆论引导,不仅要站在静态的角度,更要站在动态的角度,同时更不能忽视舆论的一般流程和内在结构。舆论引导的内涵如图2所示。

图2 舆论引导内涵

(三)涉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构建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文章“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将传播过程归纳为五大构成要素,第一要素是谁,第二要素是说什么,第三要素是通过什么渠道,第四要素是对谁说、第五要素是产生了什么效果②[英]哈岁德.D.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谢金文译,载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05.。后来学界将这五大构成要素归纳为著名的“5W”模式,并成为舆论学和传播学的结构研究范式。具体来说,与上文提到的“舆论引导的对象”对应的是“对谁说”,这一要素与传播学的“受众分析”相对应,而舆论引导要把握受众就涉及到“舆情分析”的问题;与上文提到“舆论引导的主体”和“舆论引导的内容”分别对应的是“谁”、“说什么”,这两个要素与传播学的“控制分析”相对应,在舆论引导中“议程设置”理论集中探讨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传播学的“媒介分析”与上文“舆论引导的方法和载体”中“通过什么渠道”相对应,因此研究舆论引导需要关注“传播策略”的问题;传播学的“效果分析”是指“产生了什么效果”,这正好与“舆论引导的目标”相对应,而这就涉及舆论引导的“议题接受”问题。

构建舆论引导机制,是指在遵循舆论传播与舆论运行规律的前提下,由舆论引导的构成要素所组合而成的要素结构。据此,我们可以将“舆情分析”、“议题设置”、“传播策划”、“议题接受”这四大要素作为舆论引导机制的要素构成,它们彼此相互链接,组成了舆论引导的系统整体。研究舆论引导机制,其本质是研究上述四大要素的结构和关系③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71-72.。

1.舆情分析

舆情分析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充分了解其客体,即舆论的引导对象社会公众,这是有效引导舆论的基础。因此,在舆论引导机制的要素构成系统中,“舆情分析”是前提性要素。社会公众对于某一特定事件的看法往往是有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这就导致社会舆情的复杂多变,故对社会公众的舆情分析要做到及时准确。

(1)及时分析舆情。舆论情形反映一个国家或者社会之中的成员对于某一件事情、行为等的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在产生初期、传递中期以及处理末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混合不同的因素后可能会发生不可控的效应。另外,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舆情作为反映人民真实观点的途径在国家治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分析舆情要具有及时性,反映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分析舆情应当在客体上具有及时性,具体来说包含产生舆情的背景、原因、影响因素等客观因素的分析;第二,分析舆情应当在主体上具有及时性,具体来说人作为分析舆情的主体应具备主观能动性,在舆情发生初期应当具有洞察力。只有主客观相互配合,才可以及时分析舆情,有效的引导社会舆论。

(2)准确分析舆情。在大数据时代,每天接收到的信息是以往的数万倍。这就代表面对的舆论情形是空前的复杂以及庞大的数据量,这就要求对舆情的分析不仅要及时,而且要准确。哲学上要求对待事物应当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反映在分析舆情上,便是从庞大冗余的数据中,准确的找出关键有效的因素。在这里我们涉及相关数据的分析①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运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237-238.。

2.议题设置

在传播学里,议程设置是指议题的选择和合理设置,在进行舆情分析之后,就需要选择议题,同时议题选择也是舆论引导机制构建的基础内容,而议题的合理设置是则指构建舆论引导内容的方法②刘春波.舆论引导论[D].武汉:武汉大学,2013.。

(1)主动选择议题。正如前文所述,主动选择议题是舆论引导的基础和前提。引导者在舆论传播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传播的方向,但是这种控制是受到许多因素上的制约并不是任意妄为的选择。“议程设置理论”告诉我们,可能发现的现象是引导者引领公众对信息的传播,从实质上我们可以发现,引导者引领的方向路径是符合大部分民意的。这也反映了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引导者可以选择信息的传播方向,但这一定是受到某些因素制约的过程。

(2)合理设置议题。之前讨论了舆论引导者必须进行受制约的主动性选择议题,那么在众多可以选择的议题中,第二个要求便是议题要具有合理性。这里所指的合理性不仅包含逻辑层面,还包含实证层面的合理性。从逻辑层面讲,议题应当是从“主导角度”来组织议题和认知要素,使得整个逻辑框架是可接受的。从实证层面上说,合理的议题是在公众中传播的,应当对整个社会价值观以及社会情感都产生合理性影响。综合考虑上述两方面原因,才可以使得公众对信息的传播达到预期有效的成果。

3.传播策划

“传播策划”是结合引导内容组合而成的舆论引导机制构成要素,传播策划在整个舆论引导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整个过程的神经枢纽。它以舆论引导者为主导,以传播媒介为载体,主要包括途径策划、方向策划、调整策划三个方面。

(1)策划传播路径。舆论引导机制是由各种要素成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系统体系。而传播策划的路径就是各个要素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有效的传播路径,一定是舆论引导者所关注的重点之一。通过文献学习,可以发现关于传播的研究初期集中于大众传媒机构,而如今在多媒体时代的当下,关于传播的研究已经延伸到各个领域。例如主流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的传播渠道,这是社会大众对信息传播不断探索的结果。这不仅为舆论引导者传播引导内容或议题提供了多种选择和机会,但也需要根据不同的议题、媒介性质进行传播策划③许静.舆论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00.。

(2)把握引导方向。任何事物都有遵循其本质的规律,我们可以通过认识和把握规律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要认识和把握舆论传播规律。上文提到信息引导者可以通过受限制性主动选择议题,这也就是在传播策划中需要把握和引导方向,把要表达的内容通过议题的形式,传达给社会公众,给其方向性的引导。

(3)顺势调整议题。管理学中有一条经典性原则,即改变航道原则。在总目标不变的情形下,根据环境、事物的特性等因素适时做出调整,使得更快更好地到达预定目标。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在舆论引导中舆情的变化多数情况下不可预知,舆论本身应是自在的形态,即使是社会精英阶层的舆论,也无法克服非理智因素,且都要受到自身利益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①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运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237-238.。所以需要顺势调整议题,以提高议题的说服力和引导力。

4.议题接受

第四个方面是议题接受,议题接受反映的是舆论引导的结果。“议题接受”是指信息接受者接受议题的程度。与以上所说的舆论传播的客体、方式方法不同,任何接受议题的个体都具有独立思想,并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这种舆论引导应当是以有计划有目的积极的探讨式交流,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的引导关系②刘春波.舆论引导论[D].武汉:武汉大学,2013.。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引导关系是一种闭合的回路,而且能够相互影响,这种回路可以使议题的深度得到加深,宽度得到拓宽。

(1)议题接受的深度。“主体—客体—主体”这种回路舆论引导结构中,使得议题反复多次在主客体间循环传递。这种传递有利于双方更清楚明确地表达各自的观点。同时也有利于双方各自反思各自观点的缺陷,使得信息的传播逐渐深入,更加具有深度。这种深度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知识观念的改变,即固有的知识缺陷得以弥补;第二情感态度的转变,即信息主体更深层次的认同;第三行为的改变,舆论引导的最终结果应当是产生效果,而行为的改变相对于知识和情感的转变是更为深层次的接受程度。

(2)议题接受的宽度。接受议题的深度多指一个人纵向的议题接受程度。那么我们社会的总和横向的接受程度可以用接受议题的宽度来表达。在“主体—客体—主体”的这个回路舆论引导结构中,我们最终能达到一定的共识,那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和传播的舆论。这里的宽度并不仅仅是指达成共识人数越来越多,而更多是指从某一个具体细小细节的接受到接受与之其相关的信息的一种接受。这也可以表述为从接受某一种议题,到理解一种议题,再到最后运用这种议题的过程。

六、结语

建设和发展我国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是我们党和国家重要的民族政策,是确保全国56个民族共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在整个社会舆论构成中,涉民事件舆论引导对促进各民族团结奋进、维护社会进步与稳定、确保国家安全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向舆论引领民族团结奋进,增强各民族凝聚力,同时推进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改革与发展,而负面舆论则不利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不利于搞好国家安全,对社会和国家的改革与发展有较强的消极作用。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民族地区涉民事件呈高发态势,涉民事件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都将造成严重威胁。构建民族地区涉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对提高舆论引导主体在涉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能力,提高政府危机管理与处理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号召力,提升政府公众形象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保障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健康、稳定、有序发展的保障。

猜你喜欢
议题突发事件舆情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