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2015-05-30 22:20姚吉祥
开发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姚吉祥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换挡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支柱,理应有强烈的紧迫感和焦灼感,安徽更不例外。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结构不合理,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高耗低效等现状,成为安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问题。加快安徽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理清思路,寻找对策,拿出举措,适应经济新常态是当前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5)01-0013-05

D01:10.13483/j.cnki.kfyj.2015.01.003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APCE峰会上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就给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占我国经济半壁江山的县域经济必须坚持和把握的发展思路。

我国经济是由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共同组成的,目前总体上各占GDP的一半,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生态文明,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支柱。安徽作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矛盾多、困难大、发展不平衡,相对东部发达地区差距很大,发展严重滞后。要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必须实现县域经济的创新发展,必须要让县域经济“追赶”城市经济。而从国家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的要求来看,未来发展不再是一哄而上地集中发展大型城市经济体,而是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加强中小城市经济体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安徽省县域经济具有中西部典型特征,要因地制宜,发掘自身县域内的比较优势,避免一哄而上的“同构式”发展。更不能走高耗能、重污染、低效益的发展老路,所以,适应新常态,加快转型发展是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为研究起点,梳理其发展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发展安徽县域经济,与区域大型城市、中小城市经济体协调发展和合理布局不同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凝练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二、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安徽县域经济的发展概况和特点

1.县域经济的概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府为调控主体,以市场决定资源优化配置,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以县城、乡镇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城乡兼容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浓厚的地域特色,并且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密切相关。因此,县域经济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主体。

2.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

当前国家正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这使得安徽省也迎来新的发展机会。截至2013年底,当年安徽省62个县(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突破了9000亿大关。从产业来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1874.3亿元、4898.4亿元和2448.5亿元,分别增长了7.5%、9.8%和11.2%,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超过全省4.0和- 2.6个百分点的增长率。按县分,8个县(市)GDP都高于200亿元,49个县(市)GDP均超过百亿元,较上一年增加了4个县。其中,肥西、肥东均突破400亿元,分别为462.68亿元和405. 64亿元。二是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县域GDP的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7: 53.1:26.2变成20.3:53.1:26.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安徽省的县域经济这几年发展迅速,发展势头也越来越好,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县域经济发展快于全省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发展水平不平衡,转型创新发展乏力,总体发展滞后。特别是横向比较,县域经济发展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周边省份相比,也较为落后。最新一届(2013年度)的全国“百强县”评比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突出的也是风毛麟角。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20个百强县,分布数量最多的省份有浙江、福建、江苏、辽宁、山东等5个。虽然安徽省的“百强县”数量在中部六省位列第二,但还是与河南省相差很大,县域经济发展形势依然严峻。

(二)安徽省县域经济与其他省市的比较

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人口大省,但是,经济实力薄弱,现有的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且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有限,县域经济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安徽县域经济网”上显示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安徽各县的发展状况,在此不再赘述。表1是201 1年全国部分省市县域经济发展平均状况。

表1中数据显示,我国省市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安徽省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比较落后的,“地区县域经济平均生产总值”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水平与江浙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由于上表中的数据比较繁杂,如果抽取“中部六省”和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省市就比较容易看出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了,如图l。

安徽作为“中部六省”之一,城市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县域经济在安徽经济总量占的比重较大,可是,相比其他中部省市,安徽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仅比山西省和江西省高,并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排在中部第一位的河南省相差很远,而与排在全国第一位的江苏省相比,更是望尘莫及。

从全国角度来看各省“百强县”的入围数量,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以下表格就是近五年来全国“百强县”的分布表(部分省市)。

从表2可以看出,安徽“百强县”的数量在所列省里是最少的,并且与江苏省、浙江省及山东省的差距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安徽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其他省市相比比较落后,問题十分严峻,亟须运用科学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从表2还可以看出,安徽从2010年(第十届)仅入围了一个县,此前一直没有,这与近几年政策倾斜有一定关系。可是,唯一入围的肥西县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的名次也不高,为第八十八名,虽然肥西县代表了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可是在全国相比还是比较差。安徽县域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江浙一带。

(三)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安徽各区域地理环境不同,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发展极不平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作为安徽省唯一入围“全国百强县”的肥西县GDP和财政总收入要高于其他县很多,分别是462.7亿元和50.1亿元,这两项总体指标排在第一位。并且,肥西县各项数据指标都要高于全省县区平均水平,这与肥西县优越的地理位置(合肥新城区发展战略)及近年来的发展政策有关,这也是一种比较优势(区位优势)。近年来肥西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下大力发展轻工业,也促使了肥西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繁昌“小县”却发展不小,人均收入在县域经济中长期名列安徽第一,该县充分利用本地的人力资源和矿物资源,走出一条“富县”的传奇之路,离不开当地的富民政策。

三、安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偏重高耗低效的传统工业

安徽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按照三次产业分为县域工业、县域农业及县域第三产业三个部分。而长久以来,安徽的县域产业结构一直不合理,需要尽快采取措施来改善。县域各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不能形成完整有效的产业链,仍然是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值的传统工业占主导地位。安徽省作为中部省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固然没有沿海省市高,因此占经济总量比重较大的是县域经济.其中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安徽省县域农业的规模比较大,而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产值并不高,农业经济结构有待完善。虽然安徽农产品产量一直很高,可是农产品产值不高,这说明安徽的县域农业没有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来发展农业,没有对农产品进行进一步的深加工,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虽然近几年安徽省内的一些县区也在准备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并着手实行了一些措施,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销售渠道缺乏,资金不到位等原因使得效果并不如人意。安徽县域工业的主体是以能源为主的传统重工业和初级加工业,近年来大力发展的轻工业比重也迅速增加。安徽省作为华东地区工业发展的原材料、能源基地,资源丰富,如铜陵的铜矿资源、皖西的水电资源、两淮的煤炭资源。可是安徽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主要是因为安徽县域工业的产业结构较为简单,主要是依靠简单数量规模扩张,依靠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低廉要素的外延投入,多为高耗能、低产值的企业。因此,安徽县域工业需要加快升级转型。如同我国总体经济结构,安徽的县域第三产业一直被忽视,尽管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安徽县域的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却很小。安徽的旅游资源丰富,可是长期以来安徽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不够,没有因地制宜地开发各地旅游资源,且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安徽旅游产业发展比较分散,并且缺乏完整的产业链。

(二)投资环境优化不够,民营经济发展不力

投资环境应包括国有经济、民营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但主要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需要优化的也主要是民营经济的投资环境。其实,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今天,县域经济应该基本上是民营经济和个私经济,它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之所以发达,都是因为大量发展早、发展好、发展快的民营企业,而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取决于投资环境的优劣。

多数县级政府只是基层行政机构,更多的是执行上级的行政任务,即使有一些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划举措,多数是模仿其他地区的发展战略,如兴建工业园区、建立旅游区等,但吸引外来投资的效果却不理想。导致各地区为了吸引投资者,纷纷出台恶性竞争的地方政策,吸引了一些“圈地者”人驻,发展产业的投资者鲜有人驻。究其原因,地方政策制定者未能考虑产业投资者的需求,政府也未能提供应有的公共服务。产业投资者不愿意因“小利”而冒投资失败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市场风险,更多的是来自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投资环境风险”。

当前,投资环境不良,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多余的审批手续,二是办事周期长,三是各项费用高j

(三)发展资金严重短缺,基础设施仍很薄弱

县域经济发展资金严重短缺,投资规模小,人均投资5064元,不到市区人均投资的1/5。民间投资乏力,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经济组织投资占36.88%,民间投资增长缓慢。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为:(1)道路交通不便;(2)信息网络不通畅;(3)水电管网设施落后;(4)治污设施严重缺失。交通方面,以公路为例,全省乡村公路甚至县级公路的建设并不理想,全省半数以上的县没有高级公路。交通不便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建设方面,政府一直缺乏相应的投入。水电管网设施陈旧不全,污水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设施亟待加强。基础设施薄弱必然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四)比较优势发挥不够,发展特色不显著

安徽省多数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其关键原因是未能找到和发挥比较优势。繁昌县作为安徽省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县域经济体,有其发展特色。全县以民营经济为主,依赖山区县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的服装产业和山区最普通的产业之一水泥产业,快速推进经济发展。政府部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适时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如服装工业园、绿色食品工业园、建材工业园等,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安徽省其他发展不快的县域经济体就是未能把握住本地区的比较优势,经济效益不高,地方特色经济不显著。

同时,运用地区比较优势,也有助于可持续发展。从繁昌县和长丰县近三年生产总值增长率和房地产开发占新增固定资产的比重间的关系,可以看出长丰县近几年生产总值快速增长,领先多数县域经济,究其发展动力,也是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即地理优势——靠近合肥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繁昌縣以其工业优势,多年都以高速增长,而且未来可以预见其较高的增长速度仍然得以维持,但长丰县的发展凭借近几年房地产业的高速增长,未来恐后劲不足。

安徽省相当一部分落后县域经济仍以分散经营的农业为主,或以农产品粗加工为主导产业,集中表现为综合经济实力薄弱,农村工业化进程发展滞后,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不高。

四、安徽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1.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引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品种以及新型加工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充分开发本地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畜牧、林果、蔬菜业。调整优化蔬菜种植布局结构,实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山区县积极发展林业生态农业;鼓励农民学习生态型的畜牧业,依托牲畜饲养及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引导集约化养殖。

2.利用安徽资源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发展新兴产业,使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结合,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以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虽然安徽的工业资源丰富,可是当前安徽的县域工业依然是以传统的初级产品加工业和能源產业为主,耗能多、产值小、环境污染严重。因此,要加快优化和调整工业产业的结构,建立合理完善的工业体系,努力提高县域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安徽有着丰富的资源,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要抓住产业转移这个发展机遇,大力引进新型工业,制定特色产业规划,加大宣传,招商引资,引进特色关联产业、新型产业及配套企业,积极推动安徽县域工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要注重节能减排,逐步限制高污染、低附加值工业企业的发展,加大污染整治力度,延长工业产业链。

3.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县域旅游发展升级版。(1)加强宣传。旅游产业的发展,宣传是关键。要找准宣传点,扩大知名度。同时也要创新宣传方式,不仅要利用传统的媒介,更要拓宽更多现代的宣传渠道和方式。(2)建设旅游产业链。各县按照本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实现文化和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文化发展和县域旅游的连续吸引力。(3)加强交通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在旅游区合理地修建交通基础设施,适应日益增长的自驾游需求,提供舒适的交通服务设施,加大游客接待量,从而进一步促进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二)坚持创新驱动,突出转型重点

创新园区开发思路,建设新型园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县都建立了经济开发园区。在经济转型发展中,要注意在园区的集聚、整合、提升上下功夫,坚持产城一体,克服工业化就是工厂化的倾向,严格控制高消耗、低层次园区“泛滥”和盲目扩张。通过建立经济开发区,生态农业园区,文化旅游园区等承接产业转移,特别是短缺要素转移,使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如安徽宿州鞋业建成为中部鞋都就是典型范例。要形成产业链集群和循环经济集群,引进培育高附加值产品,通过引品牌、创品牌,提升品牌效应,提高土地等资源使用效率和资产产出率。

注重人居环境,打造新型城镇。要进行功能划分布局,宜业宜居,加强农民思想文化观念的更新,真正实现农民就地市民化,农业就地产业化,农民就地职业化,农村就地城镇化。

改善投资策略,注重创新驱动。县政府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引领、激励、推进自主创新。要充分用足国家政策,构建股份制的“政产研”实体联盟,根据地方比较优势,自主研发创牌,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克服单纯靠招商引资渠道引进技术和品牌的现象,从而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三)坚定产城融合发展路径,逐步拉近城乡区域差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了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使安徽省农业生产潜力在短期内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国家的农村综合改革政策,坚持走产城融合之路。当前,县域经济制度创新已箭在弦上。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农业产业化、完善农村户籍制度改革等。面对制度创新的新任务,安徽各县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研究,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商品化,化解农业风险,收到明显成效。经济发展较好较快的肥西、繁昌、长丰就是例证。要从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逐步实行土地制度、农业生产制度、产权制度等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按照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要克服等政策的错误观念,在制度创新上大胆探索,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求得突破:完善反租倒包制度,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进行乡镇产权制度改革,确定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增长能力;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促进土地流转;坚持县域产业升级和城镇建设同步发展,实现“产”与“城”的融合。努力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向农村延伸,在就业、户籍制度、公共财政、税收等方面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我国沿海县市已经形成了许多密集的城镇群,不仅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也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安徽要加以借鉴,使中心镇通过市场运作,政府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成为一个具有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小城市。

(四)注重资源禀赋差异,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县级政府部门应当从思想上.认同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努力消除阻碍县域内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且积极筹集私人资本,用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积极推进非公经济的改制,进而提高非公经济的产业水平。民营企业也应当积极利用各种有利的政策,提高自身实力,抓住发展机遇。应当加强民间金融机构建设,坚持多种所有制金融共同发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加快外资银行的引进。同时建立一套合理的信贷经营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放宽资金借贷条件,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民营经济充满活力,伴随市场而生,必然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产权清晰,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都是国有经济无法比及的。发展民营经济是启动多元化投资,增加就业渠道,增强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举措。因此,要改善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提高对民营经济的服务能力,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政策引导,扩大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从法律法规上重新定位民营经济。推进“非公36条”的实施,所有领域向民营企业开放,特别是国家垄断的公用事业应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用事业的建设和运营,特别是兴办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对于县级政府来说,必须要找到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为本县群众找到致富渠道。安徽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要借鉴外省的成功经验和特色模式,如苏南、浙江的乡镇企业带动型,鄂尔多斯的资源依托开发型,丽江的特色旅游优势型等。只有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才能提供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新的非农产业转移。安徽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只有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转移富余劳动力,增加家庭收入,实现全面小康。

(五)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对吸引外来投资至关重要。安徽省目前多数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偏低,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严重落后于公共需求,公共服务效率有待提高。只有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依法行政,才能繁荣地方经济,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

当前安徽县域内非法人金融机构存贷比过低,金融机构较少,金融支持乏力,这已经成为限制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当对县域金融环境进行优化调整,笔者认为应当运用以下方式来进行调整。(1)推进县域内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协作,减轻资本的供需矛盾。县域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合作不密切导致资金供需矛盾严重,所以政府部门应当努力促进银行与企业更好地履约,推动银企紧密合作。(2)全力推进民生金融政策产品化。商业金融机构往往都比较热衷与大企业合作,所以应当提升金融机构对县域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从而适应县域经济快速转型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