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霞
摘 要:“中国式过马路”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在学生关注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指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都得到了培养。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研究;目标;方法;设计;反思
面对“中国式过马路”这样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在关注的基础上,渴望了解其现象和探究其本质,因此,我们适时指导开展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综合实践系列主题活动设计与研究。
一、话背景——课题创设建桥梁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学生和他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育不能把学生带离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屏障。”由此,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及适合学生研究的主题尤为重要。
二、导方法——课题设计巧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出:“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这时,教师的有效指导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
1.从课程角度出发,在研究事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有时即使自己想办法也难以解决,这时如果能求助于别人,特别是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那么,他们的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给他们成功的感觉。
2.以学生兴趣为本,选择适当的环节进行指导,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兴趣,这样孩子们参与起来会更有积极性。
三、看过程——实践活动立足点
第一阶段:情境创设引热点,开阔思路提问题
情境创设是各门学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综合实践活动也不例外。在“中国式过马路”选题指导课上通过创设真实、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打开思路,围绕主题提出可研究的问题。学生或由逐个情境引出相对应的问题,或由一个情境引出一串问题。经过梳理,学生初步确定研究的问题。
第二阶段: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我们深化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式过马路”之“我探究、我快乐、我收获”的社会调查活动。为此,学生小组分工,一组小记者以手机或摄像机或相机的形式进行拍摄,收集信息;一组学生走上街头,用前期做好的问卷进行调查,积极地收集行人的意见;一组学生以访谈的形式走街串巷,采访了交警、老师、同学以及马路上的行人;一组学生在网上收集信息,查阅国外一些可以借鉴的好办法;一组学生以实地观察的方式整理收集到哪种路段“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最为严重;还有一组学生亲自当一回小交警,体验交警一天的工作,真实地感受“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普遍性。
第三阶段:成果汇报交流,展示评价活动
孩子们在这一主题实践活动中运用各种形式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图片、视频、文字、漫画、数据、图表等,内容丰富是可想而知的。这一阶段活动的结束并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下一阶段研究的起点。孩子们不仅将自己在这一阶段活动的资源与大家共享,而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思考,生成了新的研究问题。
四、重反思——课题延伸悟得失
“尺之木必有节,寸之玉必有瑕。”教学就是一种缺憾的艺术。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这一些需要改进之处。
1.准备不够充分,活动在选题方面很好,但涉及面较广,不能在短的时间内完成,活动的形式不够丰富,想要学生能力有实实在在的提高,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真的要做到不断延伸和拓展,做到小课题深研究,才能把综合实践这门学科做得更好。
2.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及时调整心态保持实踐的热情。
3.教师自身的知识与能力层面需要完善,以便于在活动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准确的方法指导。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运用知识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希望在未来的实践活动中能引导学生大胆地探索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进一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与研究。
参考文献: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