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荣秋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脉,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教师应抓住机遇,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抓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学习能力,大力推进学生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一、把握新课程下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基本特点、基本理念及设计思路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该掌握本教材的基本特点、基本理念及设计思路,使小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真正体现以育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紧紧围绕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及社会需求,让小学生学习有关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亲身感受社会生活的真实与美好,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与能力。
二、高度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使小学生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1.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是学校的教育主体,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氛围,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展现的自由空间,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悟、体验、洞察这个社会,真实地获取社会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去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及时激励学生参与各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尝试活动,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2.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实践,获取真实的社会生活经验
学生的一些认识及新的道德观念来源于他们的社会生活,那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品德产生于社会生活中,要让学生自己亲自去尝试一下,让他们自己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道德标准、人生观,让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到生活中去体验、去实践,真正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作用。
3.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小学各学科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之间都可以互相促进、相互督促,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重视小学生的横向与纵向发展。
三、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丰富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内涵
在我们当今这个环境中,教育资源极为丰富,学校、家长、社会人士、图书、影视资源、社会自然景观等都可以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从这些资源中汲取营养,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途径,丰富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内涵,让小学生在学校正常的学习过程中潜意识地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丁万寿.品德與社会课教学策略探析[J].学周刊,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