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娟波
摘要:互联网在当前社会的蓬勃发展,微时代的兴起,以及现代社会对教育改革的全新要求,使得微课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微课,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加了包头市的微课比赛后,对微课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中开始尝试着使用,让微课把学生、教师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微课的特点,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微课 插空法解排列问题 教学资源
随着全国微课如火如荼地展开,我校今年也进行了微课培训,并鼓励大家参加微课竞赛。在此过程中,我对微课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制作并讲授数学微课“插空法解排列问题”过程中,有些粗浅的感想。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微课最早来自美国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教授,2008年,他提炼出课程要点,制成了十几分钟的视频并上传网络。从而被人们称为“一分钟教授”。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的内容聚焦于某个知识点、案例、技能等,学习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其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唤醒学生内心学习需求,从而大大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网络进入了“微时代”。微信、微博、微视频层出不穷。形成一种无法阻挡的模式,在学生沉迷于网络的时候,我们应该把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利用起来,和学生同步,把学生在网络上应用娴熟、无师自通的长处加以疏通引导。手机、电脑除了用来玩游戏、看电影还可以用来学习知识。所以,微课是信息化发展的自然趋势。
微课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短、小、精、‘撼”。
1.短,时间短。这是制作微课的前提条件。微课制作要求一般5~8分钟,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且在播放过程中可以随时停止、随时重复播放。比如,我制作的《插空法解排列问题》,时长5分零3秒。利用短暂或者零碎的时间,抓住学生短暂注意力的特点,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增强求知欲。
2.小,容量小。这是微课制作的必要条件。微课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一般的播放软件在手机和电脑上都可以随时流畅观看,下载快速,占内存小,方便学生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我制作的《插空法解排列问题》容量是63.4兆。可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去观看,学习个性化,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
3.精,内容精。这个特点是制作微课是否成功的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微课的形式有很多种。有讲授型、问答型、启发型等。不论哪一种,每节微课都是全国各地教师精心准备,都是精华的浓缩。比如我们搜索下《插空法解排列问题》的相关微课,可以看到很多版本。学生在搜索过程中,会发现,会比较。这节课的授课基本都是讲授型。其中插空法的概念和例题解决思路是重难点。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准确而又彻底地理解和掌握数学课堂学习中的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有的学生说浙江教师制作的这节微课,概念讲解的简洁明了,生动易懂;创设典型的例题是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它不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本人制作的《插空法解排列问题》选取典型例题:教师、学生排队看电影,解析每一步骤用动画配合题意分析,便于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兴趣,突破难点。教师制作的大部分微课,都精益求精,各有所长,学生除了可以自主学习、相互比较,教师也可以查漏补缺,取长补短,巩固知识,提升自我学习。
4.撼,即撼动,是对传统课堂的震撼。这是微课发挥其潜在能力、体现其真正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一个环节。是用微课把传统的课堂模式彻底翻转过来!微课不像传统课堂模式,进行简单的播放和讲授,那样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而是要使学生真正称为课堂的主人。微课与教学录像不同,也不同于平时我们所做的ppt课件。课堂成为老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不再是教师单一传授的场所。微课可以用于课前自主学习,也可以课后自我辅导,总之,并不是上课时用的道具。利用微课可反复播放的特点,发挥它最大的功效。把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解,上课来和老师讨论研究,课下做题复习过程中出现阻碍和疑惑时,再次观看揣摩,把没有掌握好的知识点和难点都理解掌握,得以提升。起到自主学习,解惑、巩固的作用。相当于实现了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我制作的微课《插空法解排列问题》,例题、习题难度分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各取所需;在微课最后增加了“插空法解决常见问题类型”的综合题型,给有学习能力的同学提高拓展空间,使小微课发挥出它的最大弹性!
处在“微时代”,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与时俱进,运用“微课”来推动教师、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教师、学生移动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每一位教育研究者都应该制定具体的计划,去实践、去探索、去思考、去总结。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3]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中国教育网络,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