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模式探析

2015-05-30 10:48蒲子涵昝睿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实践模式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

蒲子涵 昝睿

内容摘要: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已逐渐成为国内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其教育规格逐渐由专科层次扩展到本科层次,但尽管如此,目前国内的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仍缺乏切实可行的实践模式,本文切合这一问题,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来分析和探索本科院校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实践模式。

关键词:本科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 实践模式

一.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在本文中,我们所指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基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复合概念基础上,将高等职业教育定义为:在地位上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在内容上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在目标上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

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在本质上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本科教育一样,都属于高等教育,但同时相较于后者,它又具有显著的个性特征。首先,在定位上,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调的是培养对象的实践操作能力,而普通高等教育则更加强调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学习;其次,在属性上,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强调学生的职业针对性和归属性,学校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培训,以保证教育和就业的无缝对接;第三,在培养方式上,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而是将教育的形式由“课堂内”转向“课堂外”,在实训基地,受教育者通过具体的实践和操作过程来完成学习,这种“学习”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被动的理论“接受”,而是主动地通过实验和实训的方式自己去探索和检验知识和理论。

二.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模式

1.教学模式:产教融合

本科院校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上最大的创新就是将生产和教育融合起来,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性作用,融合二者,不断促进教育质量的增效升级,其具体方法途径有:

1.1专业共建

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建设,往往依靠各高职院校自己来实现,因为缺乏市场的导向作用而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专业共建,充分调动了企业的参与性和合作性,将学校的骨干教师和企业的精英人才联合起来,借助于学校或者企业提供的平台,培养和打造具有丰富专业理论并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①,也就是在这种专业和课程共建的过程中,一方面社会节约了资源,降低了培养人才的成本,另一方面对学校而言,也可以借助“市场”这块试金石,依靠企业来检验学生的培养效果和培养质量,进而不断更新专业项目和内容,实现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同时对企业来说,他们也可以通过学校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教育”,培养出他们需要的员工,从而实现社会、学校、企业和学生本人在最终目标上的高度契合。

1.2师资培养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这要求教师要具备“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的双重素质和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学校、企业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自己要有从传统的“讲台”上走下来的决心和勇气,他们要敢于挑战自我,主动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并通过这种实践性的“训练”不断巩固和升华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学校则应该将培养“双师”教师制度化和规章化,并鼓励教师,尤其是新入岗的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同时对企业来说,他们应该与学校合作,并在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为建立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提供一个广阔而坚实的平台。

1.3实训基地建设

要完成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重要的一块内容,在本文所讲的的本科院校职业教育中,这需要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合作来实现和完成。一方面,企业可以将实训基地建在学校里面,通过模拟让学生进行参观学习,这样一方面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也方便学生就地完成实践操作,但在效果上往往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直接组织学生到企业的生产基地集中进行观摩和实训②,实践及策略选择虽然成本高,但是真实的操作环境往往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综合而言,在实训阶段的划分上,目前国内主要是“3+1”和“2+2”模式,即学生先在学校先完成3年或者2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再到实训基地参加1年或者2年的实训操作,但不管哪一种模式,其目的都是一致的,即通过理论和实训的结合来完成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和对专业理论的的全面认知。

2.管理模式:校企合作

目前,国内的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大多数还停留在“校企分离”的状态上,也就是说学校和企业还未完全合作和结合起来,职业本科教育的任务还主要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来实现,但从实际上来讲,从高等职业本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上来看,这种“分离”的状态实际上并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要提高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质量,“校企合作”的管理模式是一个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人才③,而在这一培养过程中,企业作为市场的“代言人”和培养对象质量的“检验者”,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方式有着不容小觑的发言权,那么企业要投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双方合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只要学校和企业双方要在共同目标下建立合作关系,就必须有一套双方约定的规划和制度,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这套规划,并以此来约束和规范双方的行为,合作关系才能健康的发展下去。

2.2设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

那么,怎样设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呢?

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首先可以推举代表人物,设立理事会和董事会等专业委员会,依靠这一委员会来共同决策和管理合作事宜;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某一方为主导,另一方为辅助来参与管理,这种形式就需要双方实现约定好主导方和辅导方,但不管哪一种方式,都应该设有专门的监督部门和机构来实施和保证民主监督,从而客观公正地使合作机构顺利运行。

2.3建设校企合作的投入机制

众所周知,相较于企业,职业本科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教育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他们拥有可开发知识产权的技术,他们的产品也可以设计成技术成果,这些成果在具体的运行中可依法在企业作价入股,从而调动学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同时,对企业来说,它们作为经济利益体,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资源设备,可以为职业本科教师和学生提供物质和设备支撑,在具体的合作中将来源于学校的软件投入和企业的硬件投入两种不同性质的投入系统结合起来,两方互为发展,进而形成丰富的多元性和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3.培养模式:创学结合

“创学模式”是指高等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将“创业”和“学习”两种方式结合起来。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目前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自主或它主创业率已远远超过本科层次的学生,但是在创业规模、技术含量和盈利水平上却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这说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学生创业数量可观但创业质量并不理想。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具有职教学生和本科学生的双重优势,因而可以规避理论知识欠缺和技术动手能力差的双重问题,学校和企业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创业培养”,就能规避很多方面的问题,进而在创业方面取得明显优势。

3.1“创业意识”的培养。

今天,就业压力日趋增加,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式,高等职业本科院校首先应该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设置跟“创业”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借助于思想道德修养和哲学等基础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3.2“创业情景”的模拟

为了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创业模式和过程,学校和企业可以规划并创造一些“创业”情景,如大学生科技园,借助学校和企业的经济力量和设备支撑,让学生们自己“当老板”,投身到“创业”的队伍中来,这种模式的创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掌握创业之关键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避免因初涉创业所带来的市场冲击。

3.3“创业效果”的反刍

高职本科院校学生的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实现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所以,通过在校期间“创业”情景的模拟,学生初步了解了创业的规律,也基本完成了“自主创业”的过渡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创业”培养就顺利完成了,通过树立“创业意识”,模拟“创业”情景,作为创业者的学生应该重新思考和反馈“创业”的成败,并找到其精髓所在,通过这种“教室内”到“教室外”再到“教室内”的创业模式,学生可以再学校和企业的帮助下完成个人经验的积累,并最终获得创业教育的成果。

三.结语

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相较于传统意义上大专层次上的职业教育,具有多元智能的人才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和实践操作的课程观,通过对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实践模式的探析,一方面有助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起到缓解作用。

参考文献

①雷巍娥.立足校企合作探索高职护理教育办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10年第6期

②李玉静.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 2011年第25期

③罗文柯.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构想[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实践模式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
浅析河南高等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究
基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探析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