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文本为例谈聚焦式问题的类型和实践

2015-05-30 00:47杨奇凤李先慧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方山闲笔周朴园

杨奇凤 李先慧

一.聚焦式问题设计的原则

文学类文本的聚焦式问题设计原则是:

1.文体原则:不同文体都有其核心思维,小说在于冲突;散文在于虚实;诗歌在于意象。依据不同文体的核心思维来确定课堂的聚焦式问题,就是抓住了文学思维的关键,就能以点带面,突破全局,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冲突原则:一是抓住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必然冲突,设计聚焦问题,才能展示、感受到文学之美的本质;二是抓住学生阅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冲突,设计聚焦问题,才符合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原则,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能力。

二.文学文本的聚焦式问题的类型

1.知识式的聚焦问题类型

小说的聚焦式问题就是要紧紧扣牢小说的冲突。可以是人物、环境、情节、标题、主题等。如《祝福》,可以设计为:是谁杀死了祥林嫂;祥林嫂有过反抗么;祥林嫂眼睛有哪些变化,为什么;祥林嫂讨饭的竹竿为什么那么长,下端还是开裂的;为什么要写鲁镇祝福的风俗;小说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为标题……

散文,写景散文的聚焦式问题可以是景物特征、文眼句、虚写的内容、虚实的结合点,人物散文可以是人物性格、主题、选材特点、详略特点或写作目的,哲理性散文可以是事与理的结合点、象征手法等。如《始得西山宴游记》,可以设计为:为什么是“始得”,为什么在写宴游前加一句“居是州,恒惴)栗”,“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中“特立”语义指向哪些……

诗歌的聚焦式问题可以是意象群特征、色彩、情感、艺术手法、起承转合等。如《雨霖铃》,可以设计为:“念去去”的“念”字统领到哪里,“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如何总结全文的,这首词如何做到虚实完美结合的,这首词是写景还是叙事……

2.思维式的聚焦问题类型

无论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小说还是非传统小说,无论是写景散文还是抒情散文,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文学的本质就是矛盾和冲突。

把文学作品的冲突与学生思维的冲突结合起来,设计聚焦式问题,才是我们要研究的关键。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从思维角度进行设计的聚焦式问题:

㈠将作品的闲笔设计成聚焦式问题。

所谓“闲笔”,就是“百忙中极闲之笔”。闲笔表面上看,与文本冲突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闲笔是极具冲突性的。但,学生对于闲笔,要么漠视、要么困惑、要么错解……利用闲笔设计聚焦式问题,可激活学生思维的穿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大名湖的春天》在后半部分,用许多笔墨写秋天,还专门交待“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学生困惑极了,绝大多数学生都提出了“为什么写秋天”?经研讨得出结论:写秋是为了表现大明湖的“不大、不明、不湖”,反衬出“大明湖之春”的残败,抒发自己对现实的遗憾、失落之情。为什么对春天产生恨呢?背井离乡,有家难回,只好“想北平”了,原因是日本侵华北,家国仇恨之时,作者心中“无春”,大明湖只能是“无春”!

㈡将冲突的空白点设计成聚焦式问题。

“空白点”是指文本未实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也叫留白。学生阅读时往往被动感的情节所吸引,留白之处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盲点。抓住学生思维的盲点,将空白设计为聚焦问题,可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桥边的老人》,以“你认为老人最后的结局如何”作为聚焦问题。学生对结局的研讨、续写,必然要关注文本中提到的环境背景、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等多个角度。再如《礼拜二午睡时刻》,以“对来访的母女,神父态度为什么出现了变化”作为聚焦问题,从神父的视角去感受母爱。指导学生补充神父隐含的情感变化。既可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又可在感性地体验情感中获得对主题的理性而深入的把握,理解母爱的巨大力量。

㈢将隐性的冲突设计成聚焦式问题。

在文本冲突的高潮到来之前,作者总是千方百计地诱发、铺垫、导引、加热冲突的。冲突必然有其潜伏期,而这种如草蛇灰线式的冲突,读者极易漠视、忽略,学生的思维也不积极。将潜伏的冲突设计为焦点问题,可以转冷为热,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敏锐力。如《方山子传》,我们以“方山子是陈季常么”作为聚焦问题:陈季常是方山子么,方山子就是陈季常?方山子是一个人么?方山子与异人是什么关系?方山子的精神能不能指向作者苏轼?苏轼借方山子表达自己什么情感?方山子和苏轼的人生际遇,能不能以“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来概括?用陈季常来表现方山子群体,这是什么手法?

㈣将冲突的热点设计成聚焦式问题。

情节的多变和冲突的剧烈,是作者和读者思维的共同热点。学生遇到裂变式的冲突时,思维也异常活跃,被纷乱的冲突牵着乱想。总体上表现为:发散性、亢奋性、跳跃性,甚至胡思乱想。用聚焦问题,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层层深入的方向性能力。如《雷雨》,大的冲突有四组: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冲突,周朴园和鲁大海、鲁贵的冲突,周朴园和繁漪的冲突,繁漪和周萍的冲突。一昼一夜之间,30年的所有矛盾,全都上演。蘩漪和侍萍的一夜发疯,周冲、鲁四凤、周萍的死亡,鲁大海的出走,周朴园的苍老,周公馆的败落……面对如此激烈的冲突,学生们的思维亢奋于“爱情”“乱伦”等冲突,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呢?聚焦问题如何设计?在学生研讨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为:冲突的动力有哪些,最原始的动力是什么。逐步认清下列冲突:繁漪和周萍之间的冲突是冲突的起点,又是关键冲突,更是冲突的主要动力,因为他们的冲突,导致其他冲突的爆发和不可削弱;周萍和四凤的爱情是冲突发展的催化剂,加速了所有冲突的集中爆发;周朴园和侍萍的矛盾是冲突的源头,其所有冲突皆源于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才是冲突的本质,就是劳资矛盾。

㈤将冲突的矛盾点设计成聚焦式问题。

文学中矛盾的情节、语言、人物性格、主题,是优秀作品常有的,而这些冲突的矛盾点往往也是读者思维的困惑点,利用冲突的矛盾点来聚焦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举重若轻的思维力,准确地从矛盾中找到事物的本质。如《长亭送别》,聚焦问题是:崔莺莺为什么处处充满着矛盾。研讨结论,崔莺莺性格中的矛盾集中在封建礼教与少女之春的矛盾:崔莺莺出身名门,从小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与教导,端庄、矜持、克己、守礼。因此在与张生初见时先是“辞疾”,对张生不加理会。然而人的天性是不可泯灭的,崔莺莺芳心初开、春情萌动,少女之春与封建礼教之间出现了冲突,人物的言行,自然也是矛盾的。

三.聚焦式问题的教学实例

聚焦式问题一定要有思维含量,要起到聚焦一点,突破全局的作用,从而让课堂成为以思维训练为中心的主题式课堂。以《阿Q正传》为例,简说聚焦问题的课堂思维。

聚焦问题可以是:最善于自轻自贱的阿Q,为什么敢与人斗狠。如何聚焦思维呢?

第一步,找现象,思维关注问题的表现。自轻自贱表现在哪里,敢与人斗狠表现在哪里?阿Q被人压迫的同时也同样去压迫别人,当阿Q认为对手比他更不堪,地位更低时,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与人斗狠:比如打王胡,阿Q认为“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又比如打小D,“是一个穷小子,又瘦又乏”,在阿Q的眼睛里,位置是在王胡之下的;当连小D也打不过时,只好去调戏更弱的小尼姑。

第二步,探规律,归纳阿Q的矛盾性格,思维由表及里,思维方法是归类、概括。阿Q有哪些矛盾性格?既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既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既争强好胜又自辱屈从;既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既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既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既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既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既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第三步,研本质,阿Q的矛盾性格能否统一,思维是化繁为简,由规律找本质。阿Q矛盾的性格不是人格分裂,而是统一于实用主义,其本质性格就是有奶就是娘,各种矛盾行为是其生存的本能反应。他对于任何观念都不坚信,也不坚守,遵循着实用主义的处世态度。为了生存和活命,对打不过的人只好求饶,自轻自贱,这是精神上无奈的求生本能。我们必须明确,阿Q只有在万般无奈时,才诉诸精神胜利以存命,阿Q更追求现实的胜利:对可以打得过的人,阿Q会本能地主动出击,“抢进去就是一拳”;特别是当现实有利于自己的生存时,他就会本能趋利,看到革命可能有利可图时,便要参加革命党;遭到假洋鬼子的排斥后又改变想法,要去告他一状。

第四步,究原因,探究形成阿Q矛盾性格的原因,思维由点到面、由个体到群体。具体的问题,可为“阿Q为什么没名没姓,或阿Q是代表了哪类人”。周作人尖锐地指出,阿Q具有“没有自己的意志而以社会的因袭的惯例为其意志”的性格特点。鲁讯明确指出阿Q的实用本能,“是受了官的恩惠时候则艳羡官僚,受了官的剥削时候便同情匪类。”阿Q的没有灵魂必然导致其盲目地遵守以官魂和匪魂为代表的封建伦理文化,也必然本能地去适应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现实。结论,阿Q不是一个具体的人,但绝大多数中国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阿Q的影子,正象周作人所说“阿Q这人是中国一切的‘谱”。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高中)

猜你喜欢
方山闲笔周朴园
饭后闲笔组诗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前边的几句话
西山闲笔
《雷雨》(节选)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
破解周朴园的“真情”之谜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