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林
[摘要]万事皆有度,教学也一样.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好问题的“梯度”、讨论的“限度”、多媒体使用的“适度”,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升.
[关键词]数学梯度限度适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90023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实践和反思的过程,只有理性对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中找到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效率不断提升.新课程理念催生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等逐渐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流,但不少教师在使用时往往不注意提问的梯度,课堂讨论不能做到收放自如,过度使用多媒体,因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克服这些问题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一、提问要有梯度,循序引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提出的问题太过突兀,学生不知道从何回答.于是就容易出现“问而无答”的现象.也有时候是因教师在课堂中所提的问题太多,学生难于应付,课堂中缺少互动,问题成了影响学生思维的障碍.为此,在数学课堂实践中,设计的问题要考虑是否和目标一致,是否在学生已经解决了前一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不能只考虑教师的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表现.
以《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的提问为例,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并不困难,但是课堂中如何让学生通过活动和问题去发现其和为180°就是重点.同时,根据其中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也是重点.教学中,可以先问学生“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为几类”“一个平角的度数是多少”,然后出示幻灯片,给出一个三角形其中两个角的度数,引导学生猜想第三个角的度数后再提出问题:能不能把三角形三个角拼出一个平角呢?引导学生展开测量和拼凑活动,通过活动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然后组织学生对不同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测量和拼凑,最终得出结论,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二、讨论要有限度,合作构建
在数学教学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组织学生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思考、讨论,从而更好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的关系.如果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讨论会变得漫无边际,有时甚至会出现讨论的话题和课堂教学内容脱节的现象.这不仅占用了课堂的时间,也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此,讨论要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抓住课堂学习的重难点.
以《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为例,对于y=3x和y=2x的图像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完成.但在取点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取的点较多,怎么办?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观察图像,让学生明白“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去找“点”,并把“两点法”渗透其中.对于教学y=3x-2的图像,可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哪些函数y的值是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哪些函数y的值是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讨论后再对k值的不同见解展开交流.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在参与讨论中分析、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再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系统的知识.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但变得积极主动了,知识也在互动中生成.
三、使用多媒体要适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实质是用多媒体提供的资源来丰富教学,多媒体的视听功能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呈现知识提供了便利,尤其是在课堂导入中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演示抽象的知识点都起到了较好作用.但也应看到,在课堂中如果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很容易让课堂走向热闹不实的极端.为此,在选择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工具时,不要太过夸大其作用.
例如,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以日出视频引入,然后教师用视频将地平线和日出转化为直线和圆,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感受相离、相切等概念.又如,在对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圆中一些比较直观的基础知识进行教学时,运用平移、翻转和中心对称等一系列的图形运动,使原来那些呆板、枯燥的图形变活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其次,要借助多媒体演示来突出重难点.如在“两人两地同时出发或一先一后”“相向而行”“相遇”等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很难以抽象的思维来预设问题中两人所行走的路线,但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就可收到不错的效果.如“面动成体”是一个较为抽象的难点,若让学生直接去理解,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借助几何画板先构造出圆柱、圆锥、圆台等几何图形,从中截取出矩形、直角三角形并沿着规定的线路旋转,旋转后得到立体图形,学生就会在观察中更好地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内在联系.当然,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必要时还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再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寿建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6).
[2]欧阳茂.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几点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5).
(责任编辑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