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花
[摘要]多媒体必须合理运用于学科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部分教师一味追求所谓的技术性,舍本逐末,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根本,迷失了方向,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必须冷静分析,科学对待,以促进课堂教学健康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9012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学校,也应该与时俱进,将多媒体教学合理运用于教学当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然而在运用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偏离了教育教学思想,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变成一劳永逸的偷懒方式,使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基于此,笔者就信息时代下的多媒体教学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高度重视,深刻反思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鲜明突出,其具有直观、图文声像并茂、动态、交互、可重复、大信息量、大容量等特点,与普通教学手段相比,在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虽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越性比较明显,但在现实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有些教师自己不准备课件,而是通过网络下载,生搬硬套;有些教师坐享其成,同一课件,一人制作,大家共享;有些教师不愿深入思考研究,不愿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不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虽然时代发展了,学生变化了,甚至教材变革了,但课件还是一成不变。这样的教学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造成教学效果的低下,甚至学生的反感。课堂教学是人的活动,是动态的过程,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课件,课上相机而行,巧妙驾驭,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闪耀出知识、思维的魅力。如果只是一味放课件,课堂必然缺少新鲜感和知识内涵。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把这一问题上升到教育教学思想的高度,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深入研究,科学对待
评价一节课成功的标准很多,其中一条就是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见,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智能工具引入课堂教学,是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但必须重视“合理”二字,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弄巧成拙,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一味追求“档次”,特别是用于公开课教学或评优活动时,更是追求画面的复杂化、按钮的多样化、背景的重叠化,片面追求“技术含量”而忽略了实际效果。面对复杂纷呈的画面与按钮,教师忙于应付,甚至会搞得手忙脚乱,势必会影响到教学。同时,过于华丽复杂的背景和动画设计容易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如缺乏引导启发,一味地播放课件,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毫无思考的被动接受的境地,使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其实,无论是使用黑板呈现,还是用课件演示,都是教学的外在形式。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学目标的落实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新知识,了解学科领域的新动态,学习借鉴新成果,始终以新鲜、科学的东西吸引学生,并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从而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活动场所。
所以说,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还是教师本人,都要抓住课堂教学的根本,适度运用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的手段回归理性。
三、积极引导,合理使用
首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永远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一堂成功的课,应该是学生思维的活动课,而不是教师的表演课,教学过程与教学手段必须恰当,如果一味强调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就很容易偏离重心而成为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其次,要注重课件的实效性。教师应该明白,课件的制作应以实用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必须以服务教学目标为原则,多媒体的运用要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为前提,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导向。这就要求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教材,围绕教学目标任务,制作符合实际学生特点、教材实际的课件,把实效性放在突出位置。只有这样,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再次,要注重课件的启发性。教学过程始终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人机互动只是辅助活动,高效成功的课堂永远是多媒体所无法代替的,真正思维敏捷、勇于探索的学生不是多媒体课件所能完全培养出来的,恰恰相反,善于驾驭课堂,适时点拨的教师才是学生优秀的关键。所以,课件应是重点内容的强化与点拨,是思维的启迪与引导。
总之,教师不能让多媒体束缚自己,应根据授课内容、学生特点、教学场所等合理选择、恰当运用多媒体,切实从教学目标出发,精心设计,使多媒体真正发挥其教学的辅助作用,将其有机地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构建高效 课堂,实现教学的精准化。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