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杭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应该围绕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动力、创新的思维品质、创新品德、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数学素质教育 创新精神 数学气质 数学活动
G633.6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口头禅 ,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 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本文仅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数学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以供同仁参考,并请专家斧正。
一、关于创新精神的理解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教育者把创新定位过高,认为中学生还小,谈创新太早,等到大学正好。他们对中学生的创新持怀疑态度,教学中仍是:“讲解+练习”以灌输知识为主。这无疑扼杀了中学生创新思想的萌芽,移走了中学生创新赖以生存的土壤,造成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因此,在认识上很有必要正确理解创新精神的含义。
何谓创新精神,得从创新谈起,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可知:创,开始(做),(初次)做。新,刚出现的,刚经验的。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从本质上看,创新就是发现事物的“新关系”,并按照新关系形成作品(精神的与物质的)。
理解了创新,再看“创新精神”,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由此推出,创新精神是指个体从事创新活动中所需的基本心理状态,其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
二、形成数学气质,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种复杂的个人的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的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这种所谓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这样一个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的勇气。这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的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条件和实践能使学生产生好奇与质疑,从而心理产生强烈的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欲望。这种心理取向就是创新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创设的问题情境很多,如“生活实例,引发问题”,“示例学习,探索问题”等。
1、“生活实例,引发问题”,即从生活中引出有趣又特殊的事例和自然现象,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和抽象,从而发现数学问题。
2、“示例学习,探索问题”,即以“例题+问题+小结”的形式提供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通过考察例题提出自已的认识和见解,然后在积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最后在小结的引导下归纳和概括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引导加深理解,最后在小结的引导下归纳和概括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这是一种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发出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 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训练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按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的规律进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为此,应该鼓励学生摆脱那种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鼓励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摈弃原有解题套路,对所化简的式子凭着正常思维的结果,加以联想,用简捷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以及潜在的创造性。
六、提供发散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数学创新思维更多地寓于发散思维之中。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精心挑选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巧解、开放条件、过程和结论等习题。有利于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急于归一,而是提出多种设想;不“墨守成规”,而是“标新立异”;不“就题论题”而是追求多思多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克鲁切茨基认为,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创造性数学能力的一种表现“对数学的彻底的、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数学活动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对那些包含新的和社会意义内容的问题,独立地列出公式并加以解答的先决条件。”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总之,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因此,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